我的答案是:荊軻刺秦成功與否,并不能影響歷史進程。
觀我糾糾老秦,白起讓女無丈夫,王翦父子掃六合。掃韓、滅趙、定燕國,魏武盡滅、楚地絕。齊國雖強,又如何,一樣授首北向降。
一,秦國的勝利與秦始皇無關。
秦國集三代之國力,借商鞅革新之勁旅。物資充裕,兵源充足。三軍為爭奪爵位而努力向前,人人都在為自己而戰(zhàn)。
魏武卒又如何,胡服騎射又如何。天下勁旅皆為國君而戰(zhàn),唯我老秦人,為了自己的軍功而戰(zhàn)。優(yōu)秀的激勵機制和爵位可傳承機制,讓幾千年來改變不了社會地位的平民,終于有了出頭之日。
壓抑了幾千年的怒氣,被商君之新法釋放的淋漓盡致。上千年等來的機會讓人人都成了亡命之徒,兵鋒所向天下授首,秦人所至,萬里焦土。
秦國可怕的不是它的君王,而是它的制度。制度不滅,秦國不敗。刺秦無益,非蘇秦,張橫之輩能毀秦朝制度于口舌之間,他人無力回天。
秦始皇嬴政只是制度的受益人。他在或者不在,秦人都在那兒殺敵;他死或者不死,將士們都在爭奪功爵。
二,燕國滅亡和刺殺失敗無關
燕國之滅,非秦朝之力,燕國從來沒有成為過春秋霸主。數(shù)代君王遠不能交,近不能攻。盟誓不能守,內(nèi)政不能修。
燕王喜實屬無能,國力漸弱而不思改進,大敵當前而無力合縱。不求厲兵秣馬,只求一朝勝負。寄希望于七尺之身,提三尺之匕首,入虎狼之秦國,決天下之勝負,可笑可悲。
縱觀青史將國運賭在一把匕首之上的,唯燕國無他。
歷史是公平的,也是正義的。必對勤勉之輩厚賜,而懲戒惶惶度日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