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知道中國被叫做九州大地,就是說最早的中國被分為九個地方,被稱作九州,那么九州是怎么來的呢?九州是哪九個州呢?

對于九州的來源,并不確定,一種說法認為九州是黃帝所劃分,該說法來自《山海經(jīng)》的記載,而《尚書·禹貢》則認為九州來源于大禹所劃分,目前大禹劃分九州的說法,更被大眾所接受。

至于九州包含哪九州,歷史上也沒有確定的說法,不同時期都有各自的九州劃分,但大體差不太多,只是略作調(diào)整。目前普遍采納《尚書·禹貢》中的九州劃分,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這九州,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夏朝的九州。另外少數(shù)人也接受《爾雅》中記載的九州,其中用幽州和營州取代了禹貢九州中的青州和梁州,其他七州跟禹貢九州是一致的,這個可能商朝重新劃分之后的九州。而《周禮》中記載的九州分別是豫州、青州、幽州、揚州、荊州、并州、雍州、冀州、兗州這九州,這應(yīng)該是周朝劃分的九州!秴问洗呵铩酚涊d的九州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幽州、雍州、冀州、兗州這九州,這可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九州。

九州分別對應(yīng)哪些地方呢?這里以《尚書·禹貢》為準介紹。1.冀州是漢籍《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之一,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xiàn)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nèi)蒙部分地區(qū)。2、兗州,由于經(jīng)常變動,故更多的代表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于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3、青州,大體是涉及今天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qū)域。4、徐州是范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包括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的一個州。5、揚州,是主要涵蓋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qū)的一個州。6、荊州,大體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全境。7、豫州,由于位于九州之中,又被叫做中州,主要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所以河南省的簡稱是“豫”。8、梁州主要涵蓋現(xiàn)在的陜西、四川盆地、漢中及云貴地區(qū)。9、雍州,包含今天的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陜西、新疆部分、內(nèi)蒙部分地區(qū)。

其實到今天,很多人只知道九州這個名字,知道中國又叫九州,但是具體有哪九州,以及它們的具體位置,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了,這也難怪,因為現(xiàn)在的歷史書上也沒有寫這么詳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的查閱資料,很難了解的很詳細。

最佳貢獻者
2

平陽狐貍,回答問題

俗話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九州」這個耳熟能詳?shù)脑~語想必是個極好的例子。今天我們不妨來剖析一下這個概念,切勿辜負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禹平水土,置九州

(大禹)

九州的創(chuàng)始人,最主流的觀點來自于大禹。大禹治水,經(jīng)歷無數(shù)地方,對地理的了解和認知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最全面的,所以大禹將全下分為九州。另一種說法是黃帝創(chuàng)設(shè)了天下九州。

九州到底是哪九州?我們來看幾種古籍的記載。

尚書

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爾雅

冀州,幽州,營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

周禮

冀州,幽州,并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

這三種記載大致相同,相較于「尚書」,「爾雅」中沒有青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營州。「周禮」中沒有徐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并州。因為周武王滅商后,曾將徐州并入青州,梁州并入雍州。

大禹劃定天下為九州后,舜認為冀州地域廣闊,所以將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和營州,計十二州,所以九州又稱十二州。

九州的名字由來

九州的名字并不是無中生有信手拈,而是建立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基礎(chǔ)上,有其自身的淵源。

冀州,揚州,徐州來自于諸侯國名,即冀國,徐國和揚(越)國。荊州指發(fā)源于荊山的楚國地區(qū),雍州源于曾將都城設(shè)置在雍城的秦國。

豫州是周天子所處之地,豫即安逸舒適之意,豫州為天下之中,也稱「中州」。青州位于山東最東部,正東為青色。秦國滅巴蜀后,在秦嶺架設(shè)了不少棧橋,所以將漢中及巴蜀之地稱為梁州,橋梁之意。兗州位于古濟水附近,濟水又稱兗水,濟南就在古濟水以南。

由此可見,九州州名來源各不相同,有的來自于古諸侯國,有的來自河流山脈,有的來自都城,有的來源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意會和延伸。

十三刺史部——由地理概念到行政區(qū)劃

九州最早是一個地理概念,是古人對天下的一種地理劃分。到了漢代,九州逐漸從地理概念向行政單元演化。

漢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 106 年,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控制,除首都附近的七郡之外,朝廷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每個監(jiān)察區(qū)設(shè)置刺史一名,監(jiān)察當(dāng)?shù)乩糁渭翱倮,稱「十三刺史部」。

這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其中十一個采用了古人的九州之名,另外加上了朔方和交趾。

「十三刺史部」即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朔方及交趾。

在這中間,漢武帝將「梁州」改做「益州」,將「雍州」改做「涼州」。東漢光武帝時期,將朔方并入并州!附恢骸垢淖觥附恢荨埂⑹锥几浇乃倦`校尉部降格為刺史部,總計還是「十三刺史部」。

東漢漢靈帝時期,將州刺史改稱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軍事,行政和民生大權(quán),成為事實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由此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由「中央—郡—縣」三級發(fā)展為「中央—州—郡—縣」四級。

大家熟悉的三國時期的歷史,就充分反映了這一發(fā)展變化,如荊州糾纏,益州劉璋,西涼馬超,冀州袁紹等,都是擁有獨立勢力的地方割據(jù)勢力,基本擺脫了朝廷的控制,成為事實上的一州統(tǒng)治者。

留一個思考題,說出你的家鄉(xiāng)屬于哪個州,我們評論區(qū)見。

3

中國古代有九州,而中國(赤縣神州)本身又是九州之一。我是神兜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神兜兜,不會人云亦云,應(yīng)該會給你帶來一點點的新奇感

一、天下大九州,中國居其一,名為“赤縣神州”

在先秦時代,著名的陰陽家鄒衍,除了提出“五行相生”理論外,還提出了“天下大九州”概念。鄒衍認為,整個天下(地球上)劃分成九大州,中國只是其中之一,正式名稱是“赤縣神州”,這九大州,每一個州的四周,全部是茫茫大;蚧哪瓯,導(dǎo)致民眾不能相互往來。即:“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州”。鄒衍的這段話,使得華夏大地,有了“中國”、“神州”等至今延用的名稱。

二、“赤縣神州”又分成九州,相當(dāng)于“小九州”。

中國所在的赤縣神州,又分成九州,相當(dāng)于小九州,在大禹時代劃分而成的,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個州。

在歷史上,這九個州并不是一塵不變的,如在周朝,取消了徐州,在漢朝(三國出現(xiàn)前),則取消了雍州。

在漢朝之前,這九州,不是行政區(qū)劃上行政單位,而是中國內(nèi)部的大致地理范圍的劃分,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華東”、“華北”、“西南”、“華中”等。從西漢中期開始,這“州”,逐漸成為行政區(qū)劃單位,并設(shè)立“州刺史”或“州牧”等州級官員,將原本地理方位上的九州,逐漸變成行政區(qū)劃單位。這個變化和“華東地區(qū)”、“華北地區(qū)”等正好相反,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取消了“華東總局”、“華北總局”等行政領(lǐng)導(dǎo)編制。

中國古代有九州,這個應(yīng)該很多人知道。但天下有大九州,中國是其中之一的“赤縣神州”,這個玩意兒,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特寫此文。

參考書目

《史記》

《漢書》等





4

我是白龍赤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九州,就是中國先秦時期的“天下”。據(jù)說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人們根據(jù)大禹治水的傳說將他們所知道的地方劃分成了九個區(qū)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九州。

需要指出的是,九州的劃分并不是先秦的行政區(qū)劃,這是應(yīng)該注意的。

關(guān)于九州的說法,各種典籍的記載也有所不同,下面將作一介紹:

《尚書·禹貢》中的九州為:雍州、冀州、青州、粱州、豫州、兗州、荊州、揚州、徐州。

《爾雅·釋地》中的九州為:雍州、冀州、徐州、幽州、豫州、兗州、荊州、揚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中的九州為:雍州、冀州、幽州、豫州、兗州、荊州、揚州、青州、徐州。

《周禮·職方》中的九州為:雍州、冀州、青州、幽州、豫州、兗州、荊州、揚州、并州。

九州的劃分主要依據(jù)行政區(qū)劃中“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即以大江、大河與大山為兩州的劃分界限,《禹貢》中有相應(yīng)的說明,例如,“淮、海惟揚州”就是說淮水的南邊、大海以西的地方是揚州,大概就是今天長江三角洲、鄱陽湖盆地和江南丘陵,“華陽、黑水惟粱州”即華山的南邊、怒江的東邊就是粱州,大致為今天的漢中平原和四川盆地。

以上就是我要給大家分享的九州說,現(xiàn)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九州的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典籍中不同九州說法的原因吧,大學(xué)歷史系的學(xué)生估計都沒有幾個人能完全記住,我認為這是正常的。

大家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九州的歷史呢?歡迎在評論區(qū)交流學(xué)習(xí)。

5

咱們今天就聊聊“九州”的來歷、“九州”為啥變成“實名制”,還有九個州名的故事。

“九州”的最初涵義:

在中國古代,“九”多代表虛數(shù),所以“九州”最初并不是指九個州,而是指許許多多的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從重川”,說的是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或者水圍繞的地方叫“州”。那么“九州”的最初的意思就是許許多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

“九州”的來歷

說起“九州”,就不得不提到大禹治水。上古時代,洪水泛濫,人們流離失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勞心費力,走過千山萬水,終于用疏導(dǎo)的方法,治服了洪水,從此,陸地顯露出來,人們得以安居。這些陸地都是大禹走過的足跡,所以叫“禹跡”,這些陸地又是水中的許多州,所以叫“九州”。于是,除了“中華”、“華夏”以外,“禹跡”和“九州”也成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為啥變成“實名制”?

“九州”本來是指許多的州,什么時候變成了真正的九個州了呢?

這要從我國古代最早的傳世文獻《禹貢》說起,《禹貢》說的是大禹治平水土,劃分九州,又根據(jù)九州大小而制定貢賦的記錄。它實際上是一套行政區(qū)劃的管理方案,雖然托名為大禹所作,卻寫成于戰(zhàn)國。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要假托大禹之名來寫這篇文章呢?

戰(zhàn)國時代群雄割據(jù),烽火連年,人們渴望統(tǒng)一,而在古人眼中,大禹時代就是圣君時代和盛世時代,所以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也就是假托大禹之名實施改革,更便于老百姓接受和改革的順利推進。既然號稱“托古”,那么要做就做全套,只有把虛指的“九州”轉(zhuǎn)變成明確的“九州”才會更讓人信服。于是實名制的“九州”從此誕生。

九個州名的來歷: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在《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和地理位置仍然沿用至今。

[冀州]

得名于冀國,春秋被晉國所滅,所以冀州的范圍就是晉國的范圍,冀現(xiàn)在成為河北省的簡稱,河北省也有冀州市。

[兗州]

衛(wèi)國的領(lǐng)地,得名于沇水,是濟水的別稱,流經(jīng)山東和河南,濟南就是濟水之南。兗州現(xiàn)在為山東省兗州市。

[青州]

青州市是最東邊的一個州,是齊國領(lǐng)地,按照春秋戰(zhàn)國流行的五行學(xué)說,東方色青,所以叫“青州”,現(xiàn)為山東省青州市。

[徐州]

得名于徐國,春秋被吳國所滅,現(xiàn)為江蘇省徐州市。

[揚州]

得名于越國,“揚”和“越”音近義同,揚州指代越國,現(xiàn)為江蘇省的揚州市。

[荊州]

得名于楚國,現(xiàn)為湖北省荊州市。

[豫州]

東漢劉煕《釋名》中記載,“豫,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豫州是周天子的領(lǐng)地,豫現(xiàn)為河南省簡稱。

[雍州]

得名于雍城,秦國在雍城建都兩百多年。

[梁州]

梁州是秦國在戰(zhàn)國時新開辟的疆土,包括今天“漢中”和“巴蜀”一帶,“梁”有橋梁和溝通的意思,秦占領(lǐng)梁州以后,就搭建了很多棧道便于交通。

小結(jié):

《禹貢》“九州”的名字、范圍和內(nèi)涵都和戰(zhàn)國的歷史背景緊密相聯(lián),也是當(dāng)時人們渴望統(tǒng)一、安定,有序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對后世甚至今天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是 @紅顏知史 ,讓你一看就記住的歷史小文,歡迎留言、關(guān)注。

6

中國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

古籍里,最早說到“九州”的,是《書》,后來被叫作《尚書》。

《書.禹貢》里說的“九州”,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此后的古籍里,又有不同說法。

《爾雅.釋地》中,“九州”沒有“青”“梁”,但有“幽”和“營”。

《周禮.夏官.職方式》里,沒有“徐”“梁”,但有“幽”和“并”。

到了戰(zhàn)國,齊儒鄒衍提出了一個“大九州”的說法,“九州”就指中國以外的地方了。

可以知道的是,《爾雅》《周禮》所講的“九州”,根子肯定在《書》那里;之所以具體包含哪些有差異,是因為這是以幾百年后的地理認知講這件事了。

鄒衍的“大九州”,又是與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為基礎(chǔ)的,顯然,此時的眼界更開闊了。

《禹貢》記載的,是大禹治水,劃分九州的事跡。

《左傳.襄公四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芒芒”就是“茫茫”。

《禹貢》,是夏代或更早的史官一類的人寫的么?

這件事,目前從考古學(xué)和歷史學(xué)角度講,很難簡單地說是或不是。

但有幾條可以確定——

第一,《禹貢》中的“九州”,實際上循行著“九水”——各州均有一水,即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這樣的山川水系,與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黃河流域地理狀況是吻合的。

第二,從目前所見到的古籍看,周族,把大禹作為自己的祖先神,這也是西周開始第一個出現(xiàn)的神人合一的祖先神,三皇五帝的出現(xiàn),都在大禹之后。

第三,《禹貢》顯示,作者顯然對“九州”的西北部地理情況更為熟悉。

應(yīng)該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禹貢》出于西周史官之手,記錄了更早約一千年之前的地理狀況。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禹貢》被人加進去了一些內(nèi)容,比如最后關(guān)于土地“五服”的內(nèi)容,這再早也是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說法了。

《禹貢》講“九州”,有沒有什么特點?有。

第一,《禹貢》里,“九州”做“螺旋排列”。

文中說,大禹治水,從龍門口開始;轉(zhuǎn)了一大圈后,又回到龍門口。

所以,“芒芒禹跡”,具體來說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再回到冀。

第二,這樣畫了一大圈,就有了一個“中心”——冀。

《禹貢》,不僅講大禹治水的行蹤,講到“九州”,還講各州納貢走什么路線,向哪里納貢?向冀。

因此,一是,“禹貢”中的“九州”,反映的應(yīng)該是西周人們對“天下”的理解;二是,冀州,是當(dāng)時人們所認為的“中國”。

1963年,陜西出土了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上面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重要歷史事件。其曰:“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fù)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

這是周成王建成洛邑王城后,祭天,講述了文王武王的功績,并向上天稟告,說以后他就居住在“中國”,在這里管理民眾。

這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關(guān)于“中國”的記載。

洛邑和冀州有關(guān)系嗎?有。

《尚書蔡傳》曰:“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

《禹貢錐指》則說,冀州,北境至于陰山,東界以大遼水為限,包括現(xiàn)在的山西全境,還有河南北部、河北西部一小半,以及內(nèi)蒙陰山以南、遼寧遼河以西大部。

這是《禹貢》作者所說的“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也就是“中國”。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眼界,也越來越廣闊。

于是,戰(zhàn)國時候的鄒衍,提出了“大九州”概念,他把原來的“九州”,稱為“赤縣神州”,說在“神州”之外,還有與之相同的九個“州”。

從這時開始,逐漸的,原來的“九州”,和“中國”的概念重合了——“九州”即“中國”。

陸游《示兒》詩曰:“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這不是“九州”概念縮小了,而是“中國”概念擴大了。

7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關(guān)于中國古代的說法有很多種,而這些說法都是不盡相同的。其中《尚書》中記載的九州分別是: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而《爾雅.釋地》中記載的九州為: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營州。《呂氏春秋》中說記載的九州為:冀州、袞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所以關(guān)于九州的具體州還是一直比較有爭議的。

中國九州這個稱呼根據(jù)先秦的古籍記載在大禹時期就有,然而不同的朝代對九州的劃分都不盡相同,但是也都是大同小異。雖然基本每個人中國人都聽過九州這個名字,也都知道九州泛指中國,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的人還是不知道九州是那幾州,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普及得不到位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作為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怎么能不認識,不了解我們的文化呢?以后當(dāng)我們再說起九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九州是那些州。這也是我們自詡為九州之子的資本。

8

古代有九州,現(xiàn)在的確有一些人不知道。但是,凡是搞中醫(yī)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和中醫(yī)藥大學(xué)的教師、學(xué)生必須具備這個知識。根據(jù)所謂“天人感應(yīng)”的理念即“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塞”。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后,他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

他又從九個州分別釆取礦石,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所以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這個問題應(yīng)該是回答完畢。但似乎又缺少點什么!

九鼎現(xiàn)在何處?

《春秋左傳》有祥細的檔案記載,所鑄大鼎的原材料由夏朝的九州牧提供青銅。由國家具體實施鑄造。

不要以為只是鑄造九只大鼎,那你小看當(dāng)時國家的GDp了,在鼎的周身鑄刻九個州各自的山川名勝風(fēng)景、奇珍異寶,在負責(zé)這個工程的項目部中,全國的頂級高手云集!

九鼎完成后,象征九州,也象征國家的昌盛繁榮,夏禹當(dāng)然視其為國寶,各方諸侯來中國朝拜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行禮如儀。

九鼎作為國家青銅器時代的代表作,是文明的標(biāo)志。它在中華文明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九鼎完成后,成為夏、商、周國家政權(quán)底定象征。是建立國家政權(quán)的借代名詞。

然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開始打九鼎的主意,如公元前的606年,楚莊王陳兵洛陽,兵臨城下的楚王開始詢問周鼎的大小重量,周定王無奈之下派出一個叫王孫滿的回復(fù)楚王:“.....鼎雖小猶重,反之再大也輕。周朝雖然現(xiàn)在處于下坡路,但是,弄明白哈,能夠統(tǒng)一天下乃天命所在,天命尚未更改,所以不要問鼎的重量!”

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典故。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25)周郝王死后,秦朝把九鼎從周朝首都雒邑搶掠到了秦國都城。但是,司馬遷也有自相矛盾的時候,他老人家在巜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保ㄒ馑际桥c宋國滅亡有關(guān))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巜漢書》又有另一個版本:“周顯王42年(前327),九鼎沉于今天的江蘇徐州市的泗水中,殊途同歸,看來九鼎在此處是最后的歸宿地,而彭城(徐州)也成為歷史上的“四戰(zhàn)之地”。

后記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急需九鼎,因為它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他立即派遣幾千個“蛙人”在泗水打撈,至今沒有收獲。有清代的專家認為:“周朝國力衰弱,諸侯皆目中無人,周朝的某位王爺就毀鼎鑄幣,以救燃眉之急,對外就說是自己飛到泗水中去了.....愛撈不撈!”

9

我是履和齋史話。

看到這個題目非常親切。巧得很,本人曾全程通解《尚書》,著成《尚書的格局與智慧》一書,全書20余萬字,正準備出版。九州之說,最早出自《尚書·禹貢》篇。

本人節(jié)選我的部分書稿,作為我對本題的回復(fù)。

第54回 九河既道
《尚書》記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治水分三項內(nèi)容:敷土,分而劃之,建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以便確定治水先后順序;隨山刊木,是開通來往道路,又能確定水路流向;奉天子命治水,代天子行事,祭奠高山大川,既是儀式,又是明確權(quán)威,建立綱紀。
清朝《日講》以為,古代冀州包括“直隸、盛京、山西、河北之地”,兗州則是“直隸大名府、景州、滄州、山東東昌府及德州、武定州、濱州、濟寧州、曹州諸處”。
黃河之水繞過太行南端的大伾山,來到太行以東,北行進入邯鄲、邢臺,一路向北、向東,進入渤海。因此,兗州治水緊隨冀州之后。平原地帶,水勢逐漸舒緩下來,分成許多支流。正所謂水到渠成,水是最清楚高低地勢的,奪其他河流溝壑而行。沿著水的走勢,深挖歸攏,逐漸形成了九條主要河流。它們分別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津。
…………
第55回 九州地名雅俗
冀州,《尚書》不言其疆界,分明是東河以西,西河以東,南河以北所有地區(qū)。鄭康成說:“時帝都之,使若廣大然!碧熳铀,是可以無限大的!稌肥枰钛玻骸皟珊娱g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釋名》云:“冀州,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奔街,北方之州,又稱中土,為四方之主,這里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飽含古代君臣的希冀。
“濟、河惟兗州。”兗,既沇字,橫“水”在允上,隸變?yōu)椤皟肌薄@钛舱f:“濟、河間其氣專質(zhì),厥性信謹,故曰兗。兗,信也。河出其北,濟經(jīng)其南!薄墩f文》云:沇,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這一方水土是否擁有這樣的個性呢?
“海、岱惟青州!《風(fēng)俗通》云:“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薄秴问洗呵铩び惺计吩唬骸皷|方為青州,齊也!薄夺尩亍吩疲骸褒R曰營州!薄豆颉肥枰钛玻骸褒R,其氣清舒,受性平均,故曰營。營,平也。今為青州!敝袊藲v來對于東方有一種莫名的崇拜,“青”字也包含美意。
“海岱及淮惟徐州!李巡說:“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土氣舒緩!苯栌们百t名句“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舒緩與平和,那是何等的閑適。然而“徐州”未必好脾氣,上古徐人著實沒少給天子找麻煩,惹得穆天子急著修改刑法,此事在《尚書》中都有一筆。
“淮海惟揚州!《釋地》:“江南曰揚州!薄豆颉肥枰钛苍疲骸敖掀錃鈶K勁,厥性勁陽,故曰揚州。”《釋名》:“揚州界多水,水波揚也!薄短档赜洝吩疲骸耙該P州漸太陽位,天氣奮揚,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荊及衡陽惟荊州!鄭康成說:“荊州界,自荊山南至衡陽之南!崩钛舱f:“荊州其氣燥剛,稟性強梁,故曰荊。荊,強也!薄夺屆吩疲骸扒G州取名于荊山也。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南蠻數(shù)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之也!憋@然,“荊”有貶義。直到周朝初年仍不被皇家重視,誰都不會想到這里居然多少年后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楚國。
“荊、河惟豫州!鄭康成說:“豫州界,自荊山而北至于河。”《釋地》云:“河南曰豫州!薄稌芬钛舱Z:“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薄夺屛摹芬呵镌疲骸霸ブ孕蛞,言陽氣分布各得其處,故其氣平靜多序!薄秴问洗呵铩び惺加[》云:“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
“華陽、黑水惟梁州!梁州界,自華山之南至于黑水也。
“黑水、西河惟雍州!《釋地》云:“河西曰雍州!薄稌肥枰钛玻骸昂游髌錃獗斡海苄约眱,故云雍。雍,壅也!薄夺屆吩疲骸坝褐菰谒纳街畠(nèi)。雍,翳也。”《釋文》引《太康地記》:“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蔽塞之地,這里卻先后孕育了周朝和秦朝。誠也,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發(fā)。
以上諸說魚龍混雜,雅俗之間夾雜封建思想和偏見,請各位仔細甄別。其中區(qū)域不同,性格上或有差異,行為方式或有不同,從而形成獨特的地方文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節(jié)選以上兩段,作為我的答案。不知道您能否滿意?請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我是履和齋史話,歡迎您的惠顧。

10

你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九州,原來有兩種說法:

1、《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

九州,又稱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xiàn)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zhàn)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qū)的代稱,又稱漢地九州。

漢朝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qū)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jù)《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以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揚州(北起淮水,東南至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湖南、湖北、廣州、廣西部分,及河南、貴州一帶)、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yīng)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以及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南部,寧夏一帶)。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并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古代九州的順口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2、《山海經(jīng)》里記載的九州是這樣的: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biāo)鲅伞S惺贾葜畤,有丹山。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灊山、鮮野山、魚山。

《山海經(jīng)·西經(jīng)》:

有弇州之國,五采之鳥仰天,名曰鳴鳥。愛有百樂歌舞之鳳。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國。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陳州山,又有東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山海經(jīng)·大東經(jīng)》:

有夏州之國。有蓋余之國。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次經(jīng)十經(jīng)》:

又西二十里,曰復(fù)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陽多黃金。有鳥焉,其狀如鶚,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見則其國大疫。

由《山海經(jīng)》所載,九州乃是:程州、始州、冀州、齊州、弇州、陳州、東州、夏州、復(fù)州。

注:以上所述僅供參考,若有不詳請諒解!

好了,關(guān)于古代九州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喜歡請關(guān)注我,感謝你的聆聽!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