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混混’’不過是年少輕狂時的叛逆和特立獨行,大部分人在逐漸長大、歷經(jīng)生活的磨礪之后都變的理性、成熟,回歸正常的生活。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上學時遲到、早退,和老師對著干,小學五年級就撤學,年紀稍長就去金礦打工,在金礦里偷著往出帶金塊,被發(fā)現(xiàn)后差點兒被剁手,有此經(jīng)歷后,幡然悔悟,在金礦上踏踏實實干了幾年,當上了小包工頭,后來和人合伙包礦掙下人生第一桶金。當?shù)氐慕鸬V經(jīng)營越來越正規(guī)化,那位同學回老家搞養(yǎng)殖,混的風生水起。
遇到那位同學挺偶然的。有一次我休年假,回老家辦點兒事,在鎮(zhèn)政府大院門口突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回頭一看,背后站著一位中年男子,牽著一位小男孩。我看著眼前這個人,臉部輪廓有些印象,但是叫不起名字。那人打趣道:真是貴人多忘事,連老同學都不認識了。說罷他自報姓名,我才想起來他是我小學同學。但是我很難把眼前這位沉穩(wěn)、干練的中年人和我記憶中那個調(diào)皮搗蛋的問題同學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小學是在一所農(nóng)村小學上的,當時的教育水平有限,班上的學生也是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上學上的晚,年齡大,小學生站起來和老師差不多高。當時我門班上就有一位,他上學上的晚,還留過級,個子高,排座位永遠在最后一排。
此人最是頑劣,在我們整個小學都大有名頭,遲到、早退、不做作業(yè)、上課說話、搞小動作、考試鮮有及格。提到這位同學所有老師都搖頭,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就把他放在最后一排,一個人一桌,只要他不影響別人就行。
就是這樣,這位同學還隔三差五搞點事出來刷存在感,讓老師大為頭疼。一次,數(shù)學測驗,這位同學不但交了白卷,還在試卷上“賦詩”一首:兒子出題難,孫子改卷嚴,老子不會做,不如出去玩。數(shù)學老師是個較真的人,看到這首“打油詩”差點兒氣暈過去,直接拿著卷子去了政教處。結果是學校通知了那位同學的家長,經(jīng)過主管政教處的副校長、班主任和數(shù)學老師的“三堂會審”,給了那位同學一個留校查看的處分,那位同學的父親把他痛揍一頓。
那位同學更絕,趁父親下地干活,偷拿了家里的一點錢跑出去打工去了。畢竟年齡小,不好找工作,過了大概一個月,那位同學灰溜溜的回來了,但是從此打死不上學了,就在家里幫忙務農(nóng)。閑暇時這位同學呼朋喚友,在小鎮(zhèn)上呼來嘯去,很是干了一些出格的事。有一次,那位數(shù)學老師宿舍的玻璃窗被人砸了,把派出所的人都驚動了。雖然沒有證據(jù)證實,但是大家心知肚明,十有八九就是這位同學干的。
經(jīng)過此事,那位同學的父親覺的再不給兒子找點兒事干,他遲早會惹出更大的 麻煩,就把同學帶去金礦上打工。此后,我就沒有他的消息了,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不想在此處重逢。
看到我有些失神,那位同學大概猜到我在想什么,爽朗一笑,對我說:咋的,老同學,還在回憶我過去的“光輝”事跡嗎?他這一打趣還真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就找個地方小坐閑聊,同學也給我分享了他的經(jīng)歷。
剛開始到金礦的時候,還有新鮮感,同學也賣力干了一段時間,但是時間一長,工作勞累又危險,在昏暗、擁擠的礦井下緊張又壓抑。漸漸的同學也開始放任自己,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還學會了賭博的毛病,發(fā)的工資基本都賭沒了,在金礦混跡幾年也沒有攢下錢。
當時礦區(qū)管理不嚴,有很多私自開采的黑礦,這些礦安全設施差,管理也不嚴格,有些人就偷偷從礦井里往出帶含金量高的礦石。據(jù)有些人講,在礦里還能發(fā)現(xiàn)天然的“金疙瘩”,這要是帶出去一塊,能賣一大筆錢。聽的多了,這位同學也動起了歪心思。有一次,他在礦井下還真發(fā)現(xiàn)了一塊金疙瘩,就趁別人不注意,偷偷藏在身上,不想在出礦井的時候被人搜出來了。老板得知后很生氣,要斷他一只手,斧頭都舉起來了,他父親趕忙撲過去,跪在老板面前磕頭求情。他看著父親的頭一下下重重磕在滿是碎石的地面上,血流滿面。
后來還是一個同鄉(xiāng)包工頭向老板求情,才把他的手保下來。但是他還是挨了一頓打,被吊在一個小黑屋大半夜,并被趕出了這個礦區(qū)。
經(jīng)過此事同學幡然醒悟:要是再混下去恐怕總有一天會把自己斷送了,況且老父親一天天老去,以后還有誰給自己遮風擋雨呢?
從此這位同學一改往日的不良習氣,換了一個礦踏踏實實工作,幾年之后開始做小包工頭。后來一個同鄉(xiāng)包了一個私礦,他入了一些股。那幾年礦上出產(chǎn)不錯,他也賺了不少錢。
再后來,當?shù)氐慕鸬V越來越正規(guī),私礦紛紛關停。同學回老家,用自己的資金搞養(yǎng)殖,散養(yǎng)土豬,把豬場經(jīng)營的有聲有色。
現(xiàn)如今同學已經(jīng)成家,有三個孩子。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使同學理解了知識的重要,他在鎮(zhèn)上的學校旁買了房子,讓妻子全職照顧三個孩子讀書。那天妻子有事,他來接小兒子放學,才和我偶遇。
順便提一句,同學說,當年數(shù)學老師的玻璃窗就是他砸的。有一次同學提著禮物上門道歉,數(shù)學老師早已退休,兩人“一笑泯恩仇”,F(xiàn)在他常和數(shù)學老師往來。
看著眼前沉穩(wěn)干練、侃侃而談的老同學,再想想以前那個人見人厭的“壞小子”,真是恍如隔世。
我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沒有天生的壞人。那些所謂的“混混”不過是叛逆年齡段的少年輕狂和年少無知掩蓋了善良的本性。在“生活”這位老師的打磨下,大多數(shù)人會成熟起來,回歸正常生活。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