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也好回答,劉邦殺韓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下面以韓信為例,列舉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1、功高震主,軍中分量舉足輕重,韓信等人過于自負,不會低調(diào)處事。在戰(zhàn)時連劉邦的話都不聽,自行其是。一旦謀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quán)的,否則,必死無疑。
2、為后世捋下荊刺,劉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鎮(zhèn)得住。死了以后,后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劉邦發(fā)現(xiàn),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竟然跪迎韓信。樊噲本是呂后的妹夫,劉邦連襟,對韓信如此。一旦劉邦駕崩,后世子孫自然是無法駕馭他們。所以,異姓王必須殺光。
3、大漢朝的天下是韓信等打下的,劉邦對他們心有余悸,但了如指掌。天下的將領(lǐng)除了聽命自己外,對韓信也是唯命是從。一旦他們有不臣之心,后果不想而知。留下他們終將是個麻煩、禍害。
4、呂后為了自己日后專權(quán)。這些文臣武將一定會與外戚之間的矛盾的。這些人功勞大,能耐高,脾氣倔,搞不好會與你對著來,甚至?xí)鹋褋y,不如早除為快,以免后患。
5、這些人不識時務(wù),不僅不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張良一樣歸隱自保。而且,還貪戀高位,狂妄自負,獨攬大權(quán)。客觀上為自己下了個套兒,為劉邦、呂后清除異己制造了借口。
6、韓信等人認為自己功高位重,沒有自己就沒有劉邦的今天。開始驕傲自滿,并天真的想象劉邦會兌現(xiàn)當時的承諾,會與他們平分天下的。而這些想法,恰好正是劉邦會起殺心的原因之一,最終為自己埋下了禍患。
一句話,他們不識時務(wù)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飛揚跋扈惹的禍!你看謀臣張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張良早就將劉邦看得很透徹,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準許讓自己云游四海,于是早早就逃了出來。擺脫了劉邦等控制,劉邦認為這樣對自己沒有威脅,也就順水推舟了。
再說說劉邦為什么沒有殺蕭何。蕭何在劉邦眼里,功績是不亞于韓信的,甚至更高。同樣,劉邦對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么,蕭何怎么又會免除一死呢?這是因為,蕭何雖然沒有張良的智謀和眼力,但要比韓信等人看得遠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勢:還是舉幾個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宮竣工,蕭何奏請御駕往視。劉邦于是從櫟陽到咸陽,蕭何接駕,導(dǎo)入游觀了一番。特別是未央宮,高大氣派、富麗堂皇。劉邦心里很滿意。為了找蕭何的茬,說:“朕之起義,原為救民。現(xiàn)今天下初定,民窮財盡,怎將這座宮殿造得這樣奢華”?蕭何當然明白就里,不慌不忙地說:“正因為天下剛剛安定,才好借機會多征發(fā)些人和物來營建宮室,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宮室壯麗才能顯出威嚴,也免得子孫后代再來重建。。劉邦見蕭何回答的如此得體,無法繼續(xù),便轉(zhuǎn)怒為喜道:“如此說來,是朕未免錯怪你了”?蕭何趕緊接著說:“微臣此事雖蒙陛下寬宥,但來日方長,難免有誤,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劉邦不好意思再說什么了。
《漢書》記載:蕭何用計誅殺韓信后,劉邦對他恩寵有加。那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那人名叫召平對蕭何說:“公勿喜樂,從此后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皇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您卻安居京城,不與戰(zhàn)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面見劉邦,力辭封賞,拿出許多自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懂事。
劉邦親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亂)。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會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押運糧草的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你的位已經(jīng)到百官之首,皇上還有什么可以再封給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愛戴,百姓都擁護您,以此安撫百姓,F(xiàn)在皇上之所以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guān)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guān)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不能戰(zhàn),退無可歸的境地?現(xiàn)在您為什么不以不賤價,強行購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為您制造一些壞名聲。這樣,皇上見您不得民心,才會對您放心啊”!
劉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亂,返回長安。百姓們攔路上書告狀,控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數(shù)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前來拜見。皇上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眾的財產(chǎn),為自己謀利”!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去向民眾謝罪吧”!蕭何乘機請求:“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收成后糧食歸耕者所有,禾秸則不許收走,留下來作苑中禽獸的食料!眲畲笈骸澳愦笫丈倘说呢斘,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
幾天后,一位姓王的侍衛(wèi)從劉邦,問道:“相國(指蕭何)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關(guān)起來了呢”?劉邦說:“當年李斯擔(dān)任秦始皇的宰相,辦了好事歸功于秦皇,有了錯誤就自己承擔(dān)。如今相國大量接受那些下賤的商人們的金錢,卻來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來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guān)起來治罪”。
王侍衛(wèi)說:“要說在自己的職責(zé)范圍之內(nèi),如果有對民眾有利的事,就為他們向陛下請求,這本來就是宰相應(yīng)做的事情,陛下怎么會懷疑到相國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呢?如果當初陛下與楚軍交戰(zhàn),相持不下的時候。還有陳豨、黥布反叛時,相國留守關(guān)中,如果微存異心,只要稍有舉動,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盤就不屬陛下你的了。相國不在當時為自己謀取利益,難道現(xiàn)在會貪求那些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皇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為主上分擔(dān)過錯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和稱道的呢”?劉邦聽了,盡管不高興。但還是放出了蕭何。
蕭何后來還有幾次下獄,最終逃過一劫。通過教訓(xùn),蕭何后來不得不故意貪污,貪戀美色。當然,如果不是劉邦認為他不過爾爾,因為劉邦堅信貪財好色之徒終究會難成大器的。否則,他才不會免去蕭何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