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348年,朱元璋結(jié)束乞討生涯,回到皇覺寺,后來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年,還有一個少年出家為僧,他就是姚廣孝,法號 “道衍” 。

據(jù)說,有一次,道衍正在嵩山寺游歷,路上遇到相面大師袁珙。袁珙一看見這小和尚嚇了一跳。

怎么呢?這小和尚面相不凡。袁珙對他說道:“你真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體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歡殺戮,會是個大人物。


按說佛門弟子應(yīng)該慈悲為懷,聽別人說自己喜歡殺戮,早就大耳光子抽過來了?墒沁@小和尚聽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勝。


可見這小子心里裝的不僅有菩提,更有許多帶著血腥氣的秘密。


他出家后居然曾跑去跟道士學(xué)習(xí)陰陽術(shù)數(shù)。所謂陰陽術(shù)數(shù)內(nèi)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quán)謀機斷等等,明顯屬于旁門左道嘛。(主業(yè)僧人,副業(yè)術(shù)數(shù),也是個上進(jìn)的人)


學(xué)習(xí)這種所謂 " 旁門左道 " 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蘇秦,跟隨鬼谷子學(xué)習(xí)縱橫術(shù),苦讀《陰符》;張良從黃石公那里得到并學(xué)習(xí)《太公兵法》;劉伯溫學(xué)習(xí)《六甲天書》和《奇門遁甲》……(每一個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他一手策劃了“靖難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軍師);

他負(fù)責(zé)為朱棣遷都,規(guī)劃設(shè)計了北京城(建筑大師);

他主持編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中華瑰寶,可惜毀了)……


如果沒有這個和尚,大明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永樂大典不會有,鄭和下西洋不會有,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走向另一個航道。


良禽擇木而棲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隨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選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爺們,一同為馬皇后誦經(jīng)祈福。

這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會。當(dāng)時擔(dān)任僧錄司左善事的宗泐舉薦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男人——燕王朱棣。


所謂“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fēng)云便化龍”。道衍與朱棣見面后相談甚歡,這兩個不凡的男人已經(jīng)相遇,一番大事業(yè)已經(jīng)在冥冥中注定了。這一年,道衍48歲(所以年齡不是問題)。


燕王朱棣挑選隨侍僧人,經(jīng)過道衍和尚的時候,道衍馬上說了句話,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他說的什么呢?

“燕王殿下,貧僧愿意追隨您。”

燕王沒有料到有和尚會這樣,問道:“為何要追隨我?”

“貧僧有大禮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個和尚能有什么禮物可拿來送給他這位王爺呢?

“貧僧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

朱棣臉上變色,低聲問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朱棣為何變色?

道衍把不便說的話玩了個文字游戲!巴酢弊诸^上扣個“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會意。

事實證明,要想成大事,必須要善于抓住機會。如果沒有機會呢?那就創(chuàng)造機會!

不久后,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但是,這個住持并不滿足于每天青燈古佛、木魚念經(jīng)。他經(jīng)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旁人都要退避。

天要你做皇帝,管民心作甚?

在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后,皇位傳給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上臺后,為了集中自己的皇權(quán),聽從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實行削藩?墒牵,削藩在歷朝歷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西漢初年,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削藩策》,要將劉邦當(dāng)年分封給諸侯王的領(lǐng)地收歸中央,結(jié)果引發(fā)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皇位都不穩(wěn)了,不得不腰斬晁錯。

但年輕的朱允炆顯然沒有充分考慮這些風(fēng)險。他上臺一個月,就帶著激情開始動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貶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而死。


建文帝對自己叔叔的手段一個接一個,馬上就到了燕王朱棣的頭上,但他低估了朱棣,更沒想到在叔叔背后有著一個智謀無雙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齒寒,十分郁悶,有一天看著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隨口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痹谝慌缘囊V孝馬上接了下聯(lián):“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朱棣猶豫不決,說:“此時民心都在朝廷那邊,我能怎么辦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讓你做皇帝,管它所謂的民心作甚?!


道衍又讓當(dāng)年給自己看過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來,為朱棣預(yù)測吉兇。朱棣這才下定決心,要向皇位進(jìn)軍。一句話就可以鼓動人造反,這就是道衍的魅力。


山不走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走向山。這就是道衍和尚的霸氣。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道衍和尚的力勸,朱棣也許就會在所謂的“民心”面前屈膝,將自己的藩國交出,而淪落為一個不知名的皇親國戚,何來歷史上的永樂大帝?


大志已決后,朱棣開始暗中拉攏軍隊勢力,并且招募自己的勇士。而道衍和尚,披著一身袈裟,手里拿著佛珠,不在寺廟拜佛,卻在燕王府內(nèi)為朱棣訓(xùn)練兵馬、打造軍器。


道衍以前跟隨道士學(xué)習(xí)的權(quán)謀機斷、陣法等等,此時也開始派上了用場。所謂“技多不壓身”,

那么當(dāng)風(fēng)暴來臨時,道衍的所學(xué)到底能否幫助朱棣逃離死禍、一飛沖天呢?


造反技術(shù)哪家強

1399年6月,燕王府的護(hù)衛(wèi)百戶倪諒告發(fā)朱棣謀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屬,幸虧都指揮張信向他偷偷報了信。

事到臨頭,已經(jīng)沒有退路,反!

朱棣決意立刻起兵,這時,忽然風(fēng)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來,砸得粉碎。碎瓦,歷來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驚失色,難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敗么?


此時,又是道衍出來為朱棣定心。他說:“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飛龍在天,才會有風(fēng)雨相從。青瓦落地,說明要換成皇帝用的黃瓦了!”


你瞧瞧,這和尚一張嘴跟玩雜技似的。民心阻礙朱棣起兵的時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兇兆解釋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個世界都要為他讓路。這也許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處。

在道衍和尚的鼓勵下,朱棣豎起“清君側(cè)”大旗,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而道衍則負(fù)責(zé)留守北平大本營,輔佐世子朱高熾。

這年十月,朱棣帶兵攻下大寧城,而朝廷的南軍主帥李景隆則趁機攻打北平。道衍指揮將士守城,絲毫不亂。又在夜里用繩子將軍中勇士從城墻系到城外,與朱棣派回來的援軍內(nèi)外夾擊朝廷軍隊,斬首無數(shù)。


然而,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軍僅僅占據(jù)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據(j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當(dāng)時朱棣的軍隊正在攻打山東,可苦戰(zhàn)那么長時間,都打不下來。
論兵力、人才資源、物資儲備,朱棣都遠(yuǎn)遠(yuǎn)落于下風(fēng)。


如果再這樣繼續(xù)下去,朱棣大軍勢必被圍困剿滅。當(dāng)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這可咋整?

所幸還有道衍!這個當(dāng)初極力勸他起兵的人,關(guān)鍵時刻終于又送給他一份大禮,讓他一飛沖天。
在道衍的戰(zhàn)略部署下,朱棣轉(zhuǎn)戰(zhàn)徐州,后來在淝水、靈璧接連大勝朝廷軍隊,而后直搗黃龍,渡江奪取京師,一舉成功!

攻取京師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稱帝,道衍則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

道衍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承諾,將”白帽子“送給了朱棣。

但道衍自己,卻并沒有享受榮華富貴,這又是為什么呢?


和尚當(dāng)官怎么辦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道衍可稱居功至偉。

后來,朱棣幾次遠(yuǎn)征蒙古時,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為朱棣免除了后顧之憂。

永樂二年,朱棣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并賜名“姚廣孝”。

但是,跟姚廣孝交談時,朱棣從來不直呼其名,總是稱他為“少師”?梢娭扉σV孝有多敬重。

后來,大概覺得姚廣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寂寞了,朱棣下令要他蓄發(fā)還俗,不料卻被姚廣孝拒絕了。朱棣又賜給他豪宅和美女,姚廣孝仍然不為所動,還是做著自己的道衍和尚。

到湖州賑災(zāi)時,姚廣孝還將自己被賜予的黃金全都分發(fā)給宗族同鄉(xiāng)。

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時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換上僧衣。倒是頗為有趣。

懂分寸,知進(jìn)退。

所謂“高處不勝寒”,越是位極人臣,越是在鋼絲上行走。君不見,歷史上多少將相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么樣,伙同趙高將胡亥送上帝位,最后還不是被腰斬、夷滅三族?

韓信怎么樣?為劉邦打下江山,功高無二,國士無雙,被封為齊王。最后卻被呂后讓宮女們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往近了說,李善長、藍(lán)玉……哪個不是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除了徐達(dá)明哲保身外,全被滅掉了。

姚廣孝非常明白“前車之鑒”的道理,所以把這一身袈裟作為他最好的保護(hù)色。畢竟,有哪個和尚會篡位奪權(quán)呢?


公元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明成祖朱棣為悼念這位大功臣,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他,并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xié)謀宣力文臣、特進(jìn)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賜葬于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朱棣駕崩后,太子朱高熾即為,是為明仁宗。這位皇帝對自己的老師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姚廣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贊揚他的功勛,并特命姚廣孝配享朱棣的廟庭。


太廟是什么?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場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輩才可以列入太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沒這個資格。之前也有大臣配享大明太廟,那都是中山王徐達(dá)這樣的開國武臣。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而已。


生來就為“搞事情”


道衍、姚廣孝,兩個名字,恰恰代表他的兩個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于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終。這樣的例子實在極少。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其實就是“搞事情”。耕地?包工?做生意?這些從來都不在姚廣孝的人生規(guī)劃內(nèi)。


你說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發(fā)內(nèi)戰(zhàn),自己不做皇帝,卻將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

你說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黃金他都視若無物。


為了駁斥程朱理學(xué)中的反佛言論,還寫了一本《道余錄》,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儼然是位無欲無求的高僧。

這種人要的,是要實現(xiàn)自我抱負(fù),學(xué)了滿腹韜略,就要讓這才學(xué)好好發(fā)揮出去,就要用一個時代來為他證明。


登山,則必達(dá)絕頂;擊水,則隨江入海。做謀士就要讓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可與孔明、張良并肩的超一流謀臣。


瘋狂嗎?瘋狂。

學(xué)識廣博,胸懷天下,能在寺里坐得住幾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這條登天階;關(guān)鍵時候能夠以智謀力挽狂瀾,功成名就后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厲害嗎?厲害。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明朝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和尚。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皇覺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為開創(chuàng)一個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個就是姚廣孝,一個禮佛誦經(jīng)的高僧改變了大明朝的軌跡,幫助藩王朱棣奪得天下。

說姚廣孝三教皆通實在是小看他了,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rèn)為他僅次于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儒、釋、道、法、兵、醫(yī)、縱橫、雜……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

如此博學(xué)的人,又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為何被一些人成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學(xué)識之廣近乎妖

《莊子·內(nèi)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廣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說,諸子百家,姚廣孝樣樣精通。

姚廣孝出生于醫(yī)學(xué)世家,自小接觸醫(yī)學(xué),但他并沒有繼承祖業(yè)。年輕時,姚廣孝就比較喜歡鉆研陰陽之術(shù)。十四歲時,姚廣孝剃度出家。他游歷四方,不斷學(xué)習(xí),接觸三教九流。姚廣孝海納百川,對于各家知識來者不拒,終于成為融匯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魯迅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說《三國演義》之中,而姚廣孝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比諸葛亮要厲害千百倍。

諸葛亮即使是大羅金仙也僅僅是延緩了蜀漢的滅亡,而姚廣孝幫助朱棣以五百親兵造反,完成了曠世無雙的不可能完成的事,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諸葛亮近乎妖,那姚廣孝就是妖了。

姚廣孝和朱棣的結(jié)識過程特別能體現(xiàn)其獨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結(jié)發(fā)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國范圍內(nèi)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jīng)祈福,這其中就包括姚廣孝。

其他人都認(rèn)為隨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標(biāo)等人前途無量,只有姚廣孝主動結(jié)識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終,姚廣孝也真的幫助朱棣榮登九五。

姚廣孝不僅眼光獨到,戰(zhàn)略意識尤為突出。

靖難之役中,朱棣數(shù)次南下都無功而返,尤其是在濟(jì)南城,吃了大虧。

姚廣孝審時度勢,建議朱棣繞過濟(jì)南,采取大迂回大縱深大包圍戰(zhàn)略,直取南京。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zhàn)爭。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國歷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煙海,我們查找史料猶如大海撈針。但歷史上曾經(jīng)有人將這大海為我們整理成了一條條涓涓細(xì)流,這人就是姚廣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煩惱于史料的凌亂,于是指定解縉主持編撰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

解縉文學(xué)成就大家應(yīng)該了解,自小就被稱為“神童”,官至內(nèi)閣首輔,“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這樣的大家,編撰《永樂大典》失敗了。

朱棣又指定姚廣孝主持此項工作。姚廣孝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永樂五年(1407年)歷時三年完成此項工作。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八千多種,匯編了十四世紀(jì)之前幾乎所有的中華典籍!队蟀倏迫珪贩Q《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姚廣孝之功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被吹噓的上天的《四庫全書》。據(jù)統(tǒng)計,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500余種,不及《永樂大典》一半。其中改毀圖書3100余種(另一說法2800余種),其中流散的《永樂大典》就被清朝毀滅了大部分,只留下區(qū)區(qū)八百卷。

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鼓動藩王造反是為妖

這個不用多說,這也是姚廣孝被稱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計,開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廣孝勸說下,朱棣才以五百親兵扯起“靖難”大旗!熬鸽y”這桿大旗也是姚廣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亂、生靈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間傳說能降妖

在民間傳說中,姚廣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斬妖。

北京城就是姚廣孝主持設(shè)計的。

據(jù)傳說,建設(shè)北京城的時候,有一條孽龍為害人間。姚廣孝親自出手,鎮(zhèn)壓孽龍于北京東直門橋下。

孽龍問姚廣孝,自己可有出頭之日。姚廣孝說此橋舊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廣孝將此橋命名為北新橋,永世不舊。

傳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點的穴。

當(dāng)時朱棣問姚廣孝此龍穴能保多少代子孫,這是變相的問姚廣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氣數(shù)。

姚廣孝說:“萬子重孫!

朱棣高興了,這不就是說大明江山永固嗎?

可后來人們才明白姚廣孝說的什么意思。萬歷之后,兒子朱常洛做了一個月皇帝,后面就是兩個孫子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檢之后大明完。

萬子不行,重孫,兩個孫子就亡國了。姚廣孝沒說錯。

以上就是人們稱姚廣孝為“妖僧”的原因,主要還是姚廣孝太厲害了,已經(jīng)不像凡間之人了。

3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姚廣孝,明朝僧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謀臣,靖難之役的“發(fā)起人”、參與者和最高指揮官。但是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不熟悉,甚至根本沒有聽過,因為姚廣孝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確實不強。

他幫助朱棣成就帝業(yè),輔佐了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代明君,參與編寫了《永樂大典》,參與了明朝遷都工程,北京城的格局設(shè)計也留有他的手筆。

從姚廣孝的事跡來看,他一直都是在“幕后”做這些事情,所以他的歷史存在感會很弱。對于姚廣孝的所作所為,有人認(rèn)為他勞苦功高,功績卓越;有人則認(rèn)為他幫助朱棣造反,是一個“妖僧”!到底姚廣孝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覺得這應(yīng)該從他認(rèn)識朱棣的時候說起。

“黑袍妖僧”——姚廣孝

姚廣孝是一位相當(dāng)聰慧的人,他精通三教學(xué)術(shù),小時候以儒家學(xué)為基礎(chǔ)開始讀書生涯,十四歲的時候落發(fā)為僧,在寺廟當(dāng)一名和尚,但是他又拜了道士為師,學(xué)習(xí)陰陽之?dāng)?shù)。所以儒、道、佛三教的知識他都了如指掌。

姚廣孝的人生轉(zhuǎn)折點是遇到朱棣的那一刻,當(dāng)時高皇后崩,所有藩王回來吊孝,完事后朱元璋給每一位藩王安排一名僧人帶回封地,每天誦經(jīng)薦福,朱棣安排到的就是姚廣孝。

朱棣回到封地后與姚廣孝相處的非常融洽,兩人都有非同一般的遠(yuǎn)大理想。因此在燕京的這段日子里,朱棣和姚廣孝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朱元璋駕崩后,建文帝登基,隨后就是大規(guī)模的削藩運動。看著藩王一個個被削去,朱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此時姚廣孝給他一個建議:“起兵!”直接打到南京城去!朱棣本來就是野心很大的人,聽到姚廣孝的建議二話不說就點兵出征,高舉“清君側(cè)”的旗子殺向南京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一打就是三年,在這三年里,姚廣孝與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并且不斷給前線的朱棣提供戰(zhàn)略建議,最終朱棣取得了勝利。

朱棣登基后要給姚廣孝記首功,賞賜他房屋田地、金銀宮女,但都被姚廣孝一一拒絕,仍然繼續(xù)留在寺廟當(dāng)和尚,不過因為有官銜在身,有時候還是要上朝見君。于是姚廣孝在上朝的時候就換上官服,平時就穿僧服,被人稱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是對姚廣孝的尊稱,也有不少人稱他為妖僧,主要還是他幫助朱棣造反,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篡逆”!那么姚廣孝算是妖僧嗎?這個答案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要我看來,他不算妖僧。

姚廣孝幫助朱棣是對是錯,就要看靖難之役是好還是壞了。

靖難之役,從旁人看來這是一起小宗篡了大宗的“篡逆”事件,但從朱家角度來看,這只是一起家事,叔叔搶了侄子的皇位。

朱棣起兵之前,建文帝的削藩運動已經(jīng)如火如荼,齊王、代王已為階下囚,周王貶為庶民,湘王被逼得引火自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朱棣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姚廣孝給朱棣的建議不僅僅是造反,更重要的是自保

靖難之后,朱棣創(chuàng)下了永樂盛世,明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走向輝煌。從整個歷史發(fā)展來說,朱棣的治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就因為靖難的罪名而否定朱棣,并且給姚廣孝加上“妖僧”的頭銜,這實在是不應(yīng)該。

4

和尚,按理說已經(jīng)出家,不應(yīng)該再理俗世的事情了。然而,明朝歷史上的和尚似乎不遵循規(guī)定,偏偏主動投身歷史洪流、攪動天下,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黑袍妖僧”姚廣孝。



“全能怪才”姚廣孝

姚廣孝是江蘇蘇州人,家族世代行醫(yī),他從小潛心苦讀,因此精于儒學(xué)。

14歲時,姚廣孝主動剃度出家,成為一名僧人。后來,姚廣孝還曾拜道士席應(yīng)真為師,學(xué)習(xí)陰陽術(shù)數(shù)。由此,姚廣孝可以說精通了儒釋道三家學(xué)術(shù)。

青年時期,姚廣孝云游全國,見識了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開闊了眼界,同時也結(jié)識了很多怪才好友。比如袁珙,明朝初年著名的相士,曾經(jīng)為姚廣孝相面說;

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大意就是,姚廣孝是一個奇特的僧人,相貌異常,三角眼,整個人的狀態(tài)猶如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一個嗜好殺戮的人,跟劉秉忠差不多。



公元1375年,積攢了相當(dāng)?shù)哪芰、見識和才學(xué)后,姚廣孝到達(dá)了南京,以儒學(xué)僧人的身份到了禮部求職。結(jié)果,同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僅僅授予了姚廣孝僧官,給了他一身袈裟。

姚廣孝當(dāng)時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幾年后,馬皇后去世時,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迅速離開了南京,選擇了隨侍燕王朱棣。由此,這個奇怪的僧人開始了攪動天下的歷程。

姚廣孝力勸“奉天靖難”

在北平期間,姚廣孝成為了朱棣最為倚重的人,雖然一個寺廟主持,但他經(jīng)常出入于燕王府,為朱棣籌劃各種謀略。

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承了大明帝國。年輕人做事比較莽撞,剛一上臺,朱允炆便大力削藩,很短的時間內(nèi),周王、湘王、代王、齊王、岷王相繼被廢除封地。

此時,姚廣孝覺得時機到來,力勸朱棣起兵謀反。



朱棣當(dāng)時非常猶豫,畢竟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繼承人,是大明帝國名正言順的皇帝。于是說:“百姓都支持朝廷,如果咱們起兵又該怎么辦呢?”

姚廣孝說:“我只知道有天道,不管百姓!”

漫無邊際的話,顯然不能觸動朱棣,于是姚廣孝想到了相士袁珙,讓袁珙不斷地給朱棣洗腦,說燕王殿下如龍似虎,將會是一位太平天子,將會在四十歲后,胡須過腹時登基稱帝。

慢慢的,朱棣暗下決心,準(zhǔn)備起兵。于是姚廣孝入駐燕王府后苑,開始為燕王軍隊打造兵器鎧甲,并且養(yǎng)了很多大鵝,依靠鵝叫聲來掩蓋打造兵器的聲音。



朱棣起兵后,姚廣孝負(fù)責(zé)守衛(wèi)大本營,為朱棣解決了后顧之憂。后來,朱棣去大寧奪取朱權(quán)的朵顏三衛(wèi)時,李景隆趁虛偷襲了北平,沒想到姚廣孝以少勝多,打的李景隆一潰千里。

靖難之役對于朱棣來說異常艱辛,無論兵力,還是后勤,朱棣的燕軍都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南軍。而且時間越拖越長,朱棣對于攻打朝廷重要的城池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時,姚廣孝洞悉全局,提醒朱棣,為何總是和盛庸、平安的大軍糾纏不清?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是啊,為什么總在別人重點布防的地方啃硬骨頭,F(xiàn)在的朝廷就好像是一個上了鐵鎖的木門,如果我們想要進(jìn)入偷東西,目的不是打開鎖,而且進(jìn)入房間。一個破爛的木門,或許只用一腳便可以踹開。

經(jīng)過姚廣孝的提醒,朱棣思路大變,繞過盛庸的大軍,轉(zhuǎn)而直奔南京,迅速奪取了天下。



黑衣宰相不為名、不為利,難道他的目的是單純的攪動天下嗎?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靖難之役,姚廣孝居功至偉,成為了朱棣眼中最重要的功臣。在所有人看來,姚廣孝功名利祿唾手可得,即便不要,朱棣也會傾盡一切的賞賜他。

但讓人驚訝的事情發(fā)生了,姚廣孝什么都不要,大有一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心態(tài)。

朱棣仔細(xì)審視著眼前的黑衣僧人,心中想著,他再想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無欲無求的人嗎?如果他真的無欲無求,那么他又為什么竭盡全力去攪動天下?


不管了,既然你不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那豪宅、美女、黃金總會有一樣感興趣的吧。于是朱棣力勸姚廣孝還俗,并且賞賜了豪宅、宮女,但姚廣孝始終不為所動。

后來,朱棣又賞賜了大量黃金,姚廣孝雖然接受,但也只是贈與了自己的族人。

后來的日子里,朱棣不再勉強姚廣孝還俗,所以姚廣孝也一直住在寺廟,過著清貧的生活。朱棣北征蒙古時,他一直輔佐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理政,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后來,在朱棣的安排下,姚廣孝還曾教導(dǎo)皇長孫朱瞻基?梢哉f,明朝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都是姚廣孝的弟子。



公元1418年,姚廣孝病逝。至于他到底為何幫助朱棣攪動天下,目的又是什么,留給了后人無限的遐想。而“黑袍妖僧”、“黑衣宰相”則成為了他永遠(yuǎn)的代名詞。

5

元朝由蒙古人來統(tǒng)治中國,漢族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歧視與壓迫。加上元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使人民的困苦和黑暗雪上加霜。朱元璋在群雄割據(jù)的局面里,先趕走了統(tǒng)治中國九十多年的蒙古人,后平定了天下大亂,開創(chuàng)了宋太祖以來的首次全國大統(tǒng)一。

兩個和尚先后左右朝綱。

朱元璋生于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從小父母雙亡,起先是跟著姐姐一家生活,后來實在是混不下去了,迫于生計就剃了光頭投入皇覺寺,一共吃了八年的齋飯,算起來也是位老資格的和尚了。當(dāng)他投奔郭子興時,應(yīng)是二十五歲的事情。沒想到的是一個和尚竟然是一國之君,主政了大明王朝的興衰榮辱。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姚廣孝本名叫姚天僖,至于”廣孝”這個名字是很多年以后朱棣賜給他的。姚廣孝醫(yī)道世家,家境優(yōu)越殷實。這么好的家庭背景,他為什么要選擇出家呢?

有兩種情況,一。當(dāng)時的大背景是元人統(tǒng)治的天下,其暴行不必細(xì)說,關(guān)鍵是科舉制度限制漢人入仕。姚廣孝雖然年齡不大,看問題有獨到的目光,讀書人的命脈被元人掐死了,感到前途無望,于是就出家到蘇州妙智庵當(dāng)了和尚。

二。元人對于藏傳佛教特別信篤,僧人在那個時代很吃香,這還不是姚廣孝所追求的關(guān)鍵所在,他是想借遁入空門之際,博覽群書韜光養(yǎng)晦,以待厚積薄發(fā)。他相信自己總會有用武之地,將來一定會有出頭之日。

姚廣孝出家以后,先有儒家底子,后接觸佛教理論和道家思想。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爛熟于胸,同時他還精心研究政治、兵法、陰陽五行學(xué)說,是繼劉伯溫之后,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洪武年間,姚廣孝以他奪人的才華,被選為明代高僧大寶。此時的朱元璋也早有耳聞,知道”姚天僖”是位高僧大德,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的人物。朱元璋一是愛惜人才,二呢姚天僖又是出家人,他兩的命運又如此的巧合,出家人都相信緣分,就應(yīng)了那句話:”和尚不親帽子親”!

便下詔令封為通儒書僧,試拜禮部郎。可是姚廣孝呢?不買朱元璋的賬,假借有病推辭不應(yīng),朱元璋也沒怪罪,心想和師弟可能是緣不具足吧,就放下這個事情。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諸多皇子中,朱棣是很有才干很有作為的一個人。朱元璋當(dāng)然曉得朱棣的個性與處世為人,知子莫過父嗎!朱元璋就多了個心眼,把皇子一律都趕出京城,去戍守邊關(guān)重鎮(zhèn),這是吸取了唐朝宣武門兵變的教訓(xùn)。

這時的朱棣就注意到了姚廣孝,覺得此人非同凡響,一個偶然的機會二人見了面,誰知道一談話還很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燕王就要他主持慶壽寺,這樣一來姚廣孝可以常來王府,與燕王促膝長談,燕王有什么心事都瞞不過姚廣孝眼睛。

燕王想謀反的事由來已久,就是沒有什么周密的計劃出臺,很是苦惱的時候,姚廣孝登場了。經(jīng)過他的精心策劃,和巧妙布局后,燕王一看隨口贊道真高人也。

朱元璋駕崩之前已經(jīng)為后代掃清了障礙,那些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斬殺殆盡。在他即將離去的時候,挑遠(yuǎn)接班人時,由于長子已經(jīng)去世,只能立長孫朱允炆為繼承者。這樣激起了諸皇子的強烈不滿,尤其是燕王朱棣早有奪權(quán)的野心。

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繼任帝位,史稱建文元年。從建文元年開始內(nèi)訌不斷升級,各路皇子都躍躍欲試來爭這個寶座。

姚廣孝此刻覺查到時機已經(jīng)成熟,鼓動燕王朱棣發(fā)兵京都,強占先機,燕王朱棣一切聽從姚廣孝的安排。大兵一路狂奔?xì)⑾蚓┒,這就是史稱”靖難之變”。

上面說了朱元璋殺盡了功臣,當(dāng)朱棣造反進(jìn)京時,建文帝朱允炆沒有可靠的幫手了,只好撇下龍袍跑路。建文四年七月朱棣進(jìn)京繼位,年號是永樂元年。

值得諷刺的是朱元璋,聰明反被聰明誤,即害了出生入死的弟兄,也害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更可笑的是,朱允炆被逼無路可走,出家當(dāng)了和尚。朱元璋是先當(dāng)和尚后坐皇帝,他的孫子是先當(dāng)皇帝后當(dāng)和尚,歷史上的奇葩,上天開的玩笑。

功成而退離世俗。

至于后人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這是兩個認(rèn)識上問題,一。立場不同觀點不一。二。黑袍妖僧我認(rèn)為不是貶義上的丑化,可能是褒義上的稱贊,你認(rèn)為是什么呢?

不論如何評說歷史人物,有一點可以可定的是,姚廣孝在成事之后,沒有居功自傲貪戀權(quán)貴,在不經(jīng)意間他全身而退了,平安著陸。試想人站在權(quán)利的頂峰,呼風(fēng)喚雨的時刻你能放下嗎?

6

姚廣孝,法號道衍,在我看來,的的確確是一位妖僧。他是一位和尚,六根不凈,鼓動朱棣造反,為了朱棣個人私欲,讓百姓飽受戰(zhàn)亂之苦,讓忠臣遭受滅門之禍,不是妖僧又是什么?

姚廣孝是朱元璋親自選拔,送給朱棣的一份厚禮。

我很不能理解,朱元璋既然知道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有帝王之志,而且有能力做皇帝,為什么他還非要傳位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蛟S只有一個原因,朱棣藏的比較深。朱元璋做錯的第二件事,可能就是把姚廣孝送給了朱棣。朱棣或許沒有篡位的膽子,可是姚廣孝給了他這個膽子,所以間接地可以認(rèn)為,是朱元璋給了朱棣這個膽子。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明史》

難道說,傳位給朱允炆,是朱元璋對朱棣的一次歷練?這也太可怕了。朱允炆宣布要對諸侯王們削藩,這件事遭到了集體抵制,不過皇權(quán)至上的年代,他們沒膽量的只好選擇放棄手里的權(quán)力。而朱棣正在猶豫不決,姚廣孝果斷地告訴他,還不如打到南京去。這是朱棣有底氣造反的主要原因!

非僧非道也非儒,姚廣孝到底是什么來歷?

姚廣孝幼年學(xué)習(xí)詩文儒學(xué),看來父母是希望他長大了可以考取功名。這是每一位古代父母的夢想,只要兒子考上了功名,那他就可以不用承擔(dān)賦稅,由國家養(yǎng)著了。夢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是現(xiàn)實卻擊碎了他們的夢想,因為14歲的姚廣孝,忽然就出家了。他成了一名和尚,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這個和尚卻造就了朱棣謀反。謀反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期間所殺掉的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鼓勵殺戮的和尚真的還算和尚嗎?存疑。做了和尚以后的姚廣孝,又拜在名道士席應(yīng)真門下,開始鉆研道家陰陽之術(shù)。在我看來,姚廣孝這個人應(yīng)該是非常聰明,不拘泥于學(xué)問和教派,敢于向常理說不,只要是學(xué)問,他就會想辦法去學(xué)習(xí)。

朱棣建國后,姚廣孝心細(xì)朝堂,卻不愿還俗。

在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以后,建立了新朝廷,姚廣孝自然是居功至偉,被朱棣評為功勞第一,可是姚廣孝什么賞賜都不要,甘心回到寺廟里做一個和尚。但是他又不是一個簡單的和尚,他還是朱棣的心腹大臣,所以每次上朝,都會披上官服,而回到廟里,又船上僧袍,所以常常被人們稱之為黑袍妖僧。

這個妖僧可不簡單,他是朱棣的核心智囊,他明白朱棣的所思所想,所以他成為了朱棣最信任的人。即使他想要完全做一個和尚,朱棣也是不允許的。所以姚廣孝便以和尚宰相的形象,存在于歷史之中。

編纂《永樂大典》,文學(xué)功夫深不可測。

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jīng)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fù)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dāng)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nèi),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xué)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上У搅饲宄@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上А2贿^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xué)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空門紅塵一邊一只腳,不是妖僧也成了妖僧。

其實姚廣孝后期應(yīng)該是不想做和尚了,他幫助朱棣登基稱帝以后,最起碼也能混個宰相做做?墒撬是選擇一直做和尚,主要原因是姚廣孝還不想死。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是怎么對付那些功臣的呢?不要說有謀反傾向的,就是看上去不順眼的,都被朱元璋給殺了,以至于朱允炆沒有武將可以用。

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血統(tǒng)和野心,在這方面或許不會比朱元璋差,所以姚廣孝一直以和尚的身份出現(xiàn),就顯得比較特殊了。他不算官員,也就不會掌權(quán),更不會結(jié)黨營私,這是讓朱棣放下戒心的最好辦法?墒撬中南党,一直插手朝中事務(wù),這讓很多官員十分不滿,認(rèn)為他是一個奇葩妖僧。久而久之黑怕妖僧的名號就傳下來了,不過他也不在乎,他想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并沒有什么牽掛。

總結(jié):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

  1. 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家伙居然跟朱棣聯(lián)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
  2. 朱棣建國以后,姚廣孝并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
  3. 姚廣孝文學(xué)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跡。
  4. 為了躲過朱棣的懷疑和迫害,姚廣孝只能選擇一邊在佛堂,一邊在朝堂的日子,也看淡了人們稱呼他黑袍妖僧的事實,一切都無所謂了。

姚廣孝在我眼里就是一位妖僧,不管他有多大的學(xué)問,人品不正,學(xué)問越大就越是禍害。姚廣孝顯然就是這樣的人。大明江山本身就是太平盛世,他非要為了朱棣的一己私欲,發(fā)動靖難之役,這三年沿路上的百姓不知死傷多少,靖難之役成功后,朱棣對朱允炆舊臣的大清洗,又不知會死多少人,黑袍妖僧是板上釘釘?shù)姆Q呼了。

7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將一個無發(fā)、無妻、無財、真正參悟透三教法理,隨心所欲的智者,稱之為妖僧筆者認(rèn)為是不妥當(dāng)?shù)摹?/span>


姚廣孝,一位披著袈裟的政治家,謀略家。元統(tǒng)三年,姚廣孝出生于長洲相城一個郎中的家里,因父親是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姚廣孝就送到寺廟里剃度出家。姚廣孝常年云游四方廣交名士,同時精通佛道儒諸家之學(xué),48歲那年經(jīng)過好友舉薦,他見到了20多歲的燕王朱棣,而后成為朱棣榮登九五的最大功臣。


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shù)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且看筆者慢慢道來:


一、行醫(yī)世家,卻無心醫(yī)學(xué)

姚廣孝出身于醫(yī)學(xué)世家,但是他從小只對謀略、儒家、兵家戰(zhàn)事感興趣。傳聞姚廣孝十四歲時,對佛學(xué)產(chǎn)生了興趣,此后閱讀了大量佛學(xué)典籍。十七歲時,姚廣孝在杭州妙智寺剃度出家,法號道衍。二十歲時,他為了求知,開始云游四海。同年姚廣孝拜入道士席應(yīng)真門下,學(xué)習(xí)《易經(jīng)》。


二、遁入空門,卻心系天下

姚廣孝經(jīng)過多年學(xué)習(xí)和沉淀,才學(xué)早已凌駕于大多數(shù)文人之上,他空有出世之心,卻無出世之際。在當(dāng)時亂世已經(jīng)被朱元璋以強硬的手腕穩(wěn)固,想要建功立業(yè)難于登天。姚廣孝也時常懊惱自己錯過了輔佐朱元璋的最佳時機,一身的理想抱負(fù)無處發(fā)揮。


三、不佐君王,卻追隨藩王

1382年,借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jīng)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后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苯ㄎ脑昶咴,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


四、心有牽掛,卻不愿還俗 

朱棣當(dāng)上皇帝,論功行賞,姚廣孝首功,但他拒絕了所有的賞賜。他當(dāng)官不還俗還住在寺廟,把他的精力投入到編撰《永樂大典》中,直到染病。姚廣孝造反,只是為了造反,實現(xiàn)一生抱負(fù),并不求高官厚祿和聲名。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大學(xué)問,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么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廣孝這樣的人在權(quán)力與富貴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急流勇退。

 

姚廣孝其實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奮斗,或許他不符合世人的眼光,在成功幫助一個王爺“謀逆”成功之后,意志堅定的人卻被自己親人的幾句話語軟化了心智,以懺悔的姿態(tài)走完他的余生。其實他的一生是成功的,朱棣確實給明朝帶來一個盛世,姚廣孝也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盛世延續(xù)了兩代皇帝。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結(jié)束語:筆者認(rèn)為他是厚黑學(xué)的集大成者,不為榮華富貴,只為自己的理想抱負(fù)。最后引《饞嘴肥貓詠姚廣孝》祭奠之!

本自出世誦金經(jīng),奈何雄杰計才情。 古寺禪房談空色,緇衣宰相論刀兵。 萬里長河沉戟戈,六軍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聲催白發(fā),一襲袈裟孤月明。

8

在我們這里,帝王社會雖說已經(jīng)結(jié)束一百多年了,但或許是因為皇權(quán)統(tǒng)治時間過長的緣故,故而在某些人的內(nèi)心深處,即使是到了今天,也還是殘存著一些所謂“正統(tǒng)傳承”的想法。比如:一說起永樂皇帝朱棣,首先就有一種“來路不正”的印象,發(fā)動戰(zhàn)爭、謀權(quán)篡位,大逆不道、殘害忠良,同自己的親侄子爭天下等等等等。他都如此的惡了,那么,當(dāng)年攛掇他起兵造反的姚廣孝還能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什么好印象呢?

明清兩朝初年,都曾出現(xiàn)過對皇帝影響非常大的和尚。大清順治年間,有個叫行森的和尚勸順治放棄皇位,出家為僧。到今天他是否出了家都是個謎。而大明初期的道衍和尚姚廣孝,所作所為恰恰與這個行森相反,他是勸朱棣造反當(dāng)皇帝。這兩個和尚雖然都被后人稱為妖僧,但在我看來姚廣孝還是比較冤的。為什么呢?

皇帝是干嘛的?按照“正統(tǒng)”的說法,皇帝應(yīng)該是治理國家的。那么從閱歷和能力上說,朱棣顯然比他那個侄子朱允炆要強得多。從兩方交戰(zhàn)的結(jié)果上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朱允炆居然在短短的四年之內(nèi)就敗給了只有一城之力的朱棣,能力高低更是顯而易見。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認(rèn)為:在朱元璋時期,發(fā)現(xiàn)朱棣是未來治理國家最佳人選的人就是這個姚廣孝呢?如此的話,此人非但是三教皆通,還是一個慧眼識人的有識之士!

大概是因為朱元璋自己當(dāng)過和尚的緣故,做了皇帝以后,也從民間挑選了十個和尚,準(zhǔn)備分到各藩王處講經(jīng)。當(dāng)身為燕王的朱棣走過來時,其中的一個和尚不僅主動提出要跟著燕王,還答應(yīng)燕王說可以送他一頂白帽子。何為白帽子?王爺頭上扣上頂白帽子,那不就是個“皇”了嗎?說這話的人便是姚廣孝!

朱元璋當(dāng)了31年皇帝,給藩王配送和尚時是洪武18年。這說明:在13年以前這個姚廣孝就已經(jīng)看清了未來的天下大勢,就已經(jīng)認(rèn)準(zhǔn)了朱棣是朱元璋之后唯一能夠大有作為的“接班人”!如此精準(zhǔn)的眼光,如此的神機妙算和高瞻遠(yuǎn)矚,比起身居茅廬便已料定了三分天下的諸葛孔明,怕是絲毫也不會遜色吧?

那么,他勸朱棣造反的動機何在呢?僅僅是為了他當(dāng)皇帝?還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呢?

朱棣當(dāng)了皇帝以后,這位當(dāng)年的鼓動者、全力以赴的支持者既沒有身居相位,也沒有當(dāng)什么國師。只是自己深居簡出的到廟里修行去了……

他圖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他是亂世之臣,對此我不敢茍同。因為在我看來,被后人譽為大忠臣的方孝孺、黃子澄這些個心胸狹隘的書呆子或許倒是個有意或無意的亂世之臣。您想想:年紀(jì)輕輕的朱允炆剛剛當(dāng)上皇帝,大局還未穩(wěn),他們便急赤白臉的督促他趕緊的“削藩”,您說這不是挑起矛盾和激化矛盾嗎!一旦各地藩王都跟朱棣似的造了反,那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而姚廣孝之所以看中了朱棣,是發(fā)現(xiàn)了他的雄才大略。之所以勸他造反,是因為知道他當(dāng)了皇帝以后可以造福人間。對此,我的看法是:沒有姚廣孝的慫恿,可能就不會有永樂皇帝,如若沒有永樂皇帝,又哪里來的永樂盛世和隨之而來的仁宣之治呢?

大清時的和尚行森,面對著因董鄂妃死而有些“走火入魔”的順治皇帝,非但不勸他以國事為本,相反還要勸他出家,尋求擺脫。完全至國家利益于不顧,把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清國扔給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這豈止是一個妖僧?簡直就是一個罪僧,對待這種敗類就應(yīng)該千刀萬剮!

而我們可敬的道衍和尚,不圖名不圖利的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獻(xiàn)給了永樂大帝和永樂盛世。這怎么能說是妖僧呢?這分明是個歷史上有功德的人呀!對他,是不是應(yīng)該樹碑立傳呢?!

早在2000多年前,陳勝、吳廣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早在3000多年前,姜子牙就說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歸之!钡闹晾砻?墒菫槭裁吹搅私裉欤谖覀兊纳磉,還會有死抱著“傳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边@種封建殘余思想不放的人呢?

罵姚廣孝是妖僧的人,皆此類人也!

9

這個黑袍妖僧來頭不小,他便是姚廣孝。

姚廣孝有諸多身份,他是和尚,是道長,是大儒,是軍事家,是政治家,還是宰相。

1382年,朱元璋的皇后馬大腳病死了,朱元璋挑選了高僧隨諸王祈福,姚廣孝遇到了一生的貴人—燕王朱棣。


后來,朱棣回到了北京,姚廣孝跟著去了,成了朱棣的幕僚。

十六年過去了,朱允炆繼位,剛一上任,便著手削藩,周王、湘王、代王、齊王相繼獲罪,貶的貶,罰的罰,蹲監(jiān)獄的蹲監(jiān)獄,很慘!

下一個輪到的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不知如何是好,造反吧,名不正言不順,且成功概率不大;不造反吧,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這時候,姚廣孝找到了朱棣,用自己的專業(yè)—天象,極力忽悠朱棣造反。


但朱棣有所顧忌,搖擺不定,恰在這時,忽然平地刮起一陣妖風(fēng),王府的檐瓦刮掉了一大片,朱棣駭然,臉色灰暗,認(rèn)為此乃不詳之兆。

只見姚廣孝捋了捋胡子,撫掌大笑道:“恭喜燕王,此乃天意啊,飛龍在天,青瓦墜地,意味著殿下要用皇帝的黃瓦啦!”

朱棣疑慮道:“朱允炆頗得民心,我能撼動得了他嗎?”

姚廣孝見朱棣猶豫不決,又找來了相士袁珙,袁珙一見朱棣,立馬跪倒,說道:

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即登大寶矣。

朱棣終于心動了,決定反了!

靖難之役,朱棣一開始并不順利,打了幾次敗仗,損兵折將,這時候,姚廣孝獻(xiàn)了一道妙計,即采取大迂回、大縱深、大包圍戰(zhàn)略,避開敵人的主力,直接進(jìn)攻南京。


姚廣孝這招非常狠辣,直截了當(dāng),直插敵人心臟,這樣的戰(zhàn)術(shù),中國歷史上只用了三次,第一次蒙古滅了南宋,第三次是解放戰(zhàn)爭。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姚廣孝成了第一功臣,但姚廣孝是個聰明之人,他擔(dān)心兔死狗烹,步了韓信的后塵,于是依然選擇做他的和尚,除了太子老師的職位外,金銀財寶、絕色美女什么的一概不要。

朱棣幾次勸他還俗,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姚廣孝老是穿著黑色僧袍出入皇宮,于是獲得了一個雅號“黑衣宰相”。

10

姚廣孝是歷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諸葛亮一樣,智極近妖。

姚廣孝是個高僧,但卻輔佐朱棣上位。

姚廣孝鼓動朱棣“靖難”的時候,已經(jīng)56歲了。

按理說這樣一個得道高僧,在這個年紀(jì)已經(jīng)不會對塵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廣孝卻這么熱血,顯然平時念的也不是什么“正經(jīng)”經(jīng)書。

靖難開始后,朱棣一開始并不抱有希望。他沒兵沒將,根本沒法打,就是姚廣孝在后面給朱棣鼓勁。

就這樣,朱棣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就在朱棣大軍在淮河和朱允炆對峙之時,姚廣孝大膽的提出繞過濟(jì)南,渡淮河直撲揚州。

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舉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廣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賞他,可是姚廣孝什么都沒要

做官不還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廟中。

他還接替解縉編纂《永樂大典》,解縉有“神童”之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墒墙饪N四年都沒編成《永樂大典》,姚廣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廣孝還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設(shè)。

相傳北京有孽龍作亂,讓姚廣孝直接鎮(zhèn)壓,永不翻身。

據(jù)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親自點的穴,確定的位置。

這樣一個天文地理全通的人,豈不是“妖”嗎?

亂寫一通,歡迎評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