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常寶華老先生去世時,作為“曾經(jīng)”大徒弟的牛群并未出現(xiàn)在其葬禮上,死者為大,又是授業(yè)恩師,有什么理由拒絕出席和恩師最后一別的葬禮呢。
說到底就是因為牛群當了二十多年常寶華的大徒弟,卻在侯耀華拜師常必須屈居老二之位。相聲界的許多傳統(tǒng)和規(guī)矩,被一群為老不尊的“藝術(shù)家”徹底玩壞了。
拜師儀式上牛群也出現(xiàn)了,笑容很尷尬,知道侯耀華要拜師、卻不知道自己要退居“二線”。人生最懵逼的事情就是在你混得連狗都要欺負的時候,最熟悉的人在你傷口上撒了把鹽。
那種時刻估計牛群內(nèi)心只有一種感受:憋氣!即使在香港古惑仔世界里,也得講究個先來后到,何況一個百余年歷史的傳統(tǒng)曲藝,居然為了利益交換,什么規(guī)矩什么傳統(tǒng),通通滾蛋,剩下只有拜師喜慶場面下的污氣熏天。
如果不是牛群,而是馮鞏,或者姜昆,或者郭德綱,或者牛群還是在上世紀末的牛群,能上演這出“退位讓賢”的丑劇嗎?歸根結(jié)底就是牛群混得不好,沒給師父長臉。又有侯門余輝照耀下的侯耀華上門求師,一拍即合。
只能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僅此而已。在有了“門戶”之后,侯耀華隨即批量收了二十幾位徒弟,聲勢浩大。
而實際上,侯耀華幾乎沒說過什么相聲,僅有的幾段還是在侯耀文在世時表演的,甚至被親弟弟侯耀文評價為:你的相聲朗誦得真好!也許是玩笑話,只不過玩笑話卻戳中了侯耀華的軟肋。
正如郭德綱所說:如果你讓一個人去唱京劇、去表演武術(shù),他會覺得自己干不了。唯獨你讓他去說相聲,他心里會咯噔一下,你也會說話、我也會說話,說相聲無非就是換個地方說話,無非就背背臺詞、穿上西裝到臺上說,有何難?
相聲這行說難干也真難,說學逗唱要樣樣精通,要勤學苦練。說好干也挺好蒙事,從小耳濡目染,即使沒正兒八經(jīng)學過,也能說幾段讓人笑的段子,也能上臺表演,但效果卻不是那么回事。
侯耀華就是屬于這類相聲演員,從小家庭熏陶,也主持過電視綜藝節(jié)目,演過小品,干過影視,穿上西裝或大褂也能說小段相聲。但真稱不上相聲演員,更成不了相聲藝術(shù)家。卻能被常寶華收為徒弟、還是“首席”大徒弟,讓牛群情何以堪、相聲界規(guī)矩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