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里的中興指的是“同治中興”。

嚴格說起來,也只有左宗棠算善終。

曾國藩(1811—1872)去世前,受命處理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寫了遺書去的。原因很簡單,老百姓聽信一些流言,認為教堂的慈善活動其實是挖小孩眼睛、“采生折割”之類。一件小事引起百姓的憤怒,屠殺了很多洋人。外國兵艦兵臨城下,滿朝文武,誰也不敢處理。因為朝廷不準談判中丟臉、也不準開戰(zhàn),百姓不準官員向洋人低頭。曾國藩秉公處理,很顯然落下罵名。兩年后去世。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1823——1901)與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后,不久吐血。兩個月后去世。

張之洞(1837—1909)活到最后,沒有什么奇怪,他是四人之中最年輕的。去世前,他在滿清立憲活動中,得知滿族親貴載洵負責籌辦海軍,載濤訓(xùn)練禁衛(wèi)軍,知道大局不可挽回,與載灃力爭至吐血。載灃在他病中還曾去探望,載灃走后,身邊的人問張之洞,載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張之洞只回答:“國運盡矣!”原因是他已明白,載灃的意圖強硬,絕不會更改。那么這個完全沒有誠意的親貴內(nèi)閣一定會招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大清必亡。他就是在這種心情中去世的。

左宗棠(1812—1885),他生前立過大功,尤其是收復(fù)新疆,算是沒有遺憾。但去世的那年,因為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后中法議和,左宗棠很不滿。9月5日去世。他臨終時說:“越事和戰(zhàn),中國強弱一大關(guān)鍵也。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懷恨平生,不能瞑目!”

最佳貢獻者
2

這話說的,看題主的意思,張之洞是善終,其他人都是死于非命嗎?

他們四個人,曾國藩活了61歲,李鴻章活了78歲,左宗棠活了73歲,張之洞活了72歲。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死于非命。按照晚清中國男人的人均壽命45歲來算,基本上都是壽終正寢。只不過,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他們臨死的前一刻,都還在為國操勞,四個人都是死在任上,沒有一個是告老還鄉(xiāng)的,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既然題主認為張之洞是善終,就先說張之洞。以尋常百姓人家的標準,張之洞不算是安詳辭世,他其實是被攝政王載灃氣死的。

張之洞晚年一直在湖廣總督任上,后來清廷搞立憲,慈禧將他和直隸總督袁世凱調(diào)到北京擔任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朝中重臣。慈禧死后,朝局驟變。攝政王載灃對漢大臣把持朝政非常不滿,他與宗室良弼、鐵良、小肅王耆善和小恭王溥偉一起組織總社黨,搞皇族內(nèi)閣,尤其在意抓軍權(quán)。

但他們這些人少不更事,以為只要把軍權(quán)控制在手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于南方?jīng)坝颗炫鹊姆辞灏盗饕暥灰。尤其是,公開排斥漢大臣,慈禧一死,載灃就將袁世凱罷官,讓他回老家養(yǎng)病,同時架空張之洞。

張之洞是四朝老臣,他對載灃的倒行逆施非常憂慮,但袁世凱走后他在朝中孤掌難鳴,郁郁寡歡,厭厭成疾,很快就病入膏肓了。

按照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朝中重臣彌留時,皇帝要親臨“視疾”,一來表示慰問,二來是為國是,接受大臣的臨終遺言,傾聽他們對朝政的最后意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多次重大政治事件都肇始于此,因此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清朝歷代皇帝都是慎而重之,沒有一個不鄭重其事。

就連自信如慈禧太后,也是不敢怠慢。恭親王奕?病逝前,榮祿病逝前,慈禧都帶著光緒皇帝親臨他們的家,聽取臨終遺言。尤其需要指出的,這兩個人的臨終遺言幾乎都是石破天驚,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朝局和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命運。

1909年8月,張之洞自知不行了,他打點精神,親自動筆給皇帝寫遺折。消息傳到深宮,8月21日,隆裕皇太后決定由攝政王載灃代表皇帝到張之洞家里探病,因為此時皇帝還小,只有四歲。

張之洞很珍惜這個機會,他認為這是大臣向皇帝進言的最后機會,載灃一定會念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份上接納他的進言。

但他失望了。鑒于南方如火如荼的反清浪潮,張之洞提醒攝政王要重視民意,重視民生,對激憤的民情要以安撫為主。載灃不假思索地說,“不要緊,有兵”。張之洞氣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挨到晚上,一命嗚呼。消息傳出,很多大臣都認為,攝政王這話非常不著調(diào),是亡國之言,難怪能把張之洞氣死。

張之洞死后,朝廷謚文襄。這個謚號雖然不錯,但用在張之洞身上不太準確。按《周書·謚法》解,甲胄有勞曰襄。張之洞一生沒打過仗,也沒帶過兵,實在不該謚文襄。載灃倒不是小氣,是他不當回事,對張之洞的身后事過于潦草。

不久以后,大學(xué)士孫家鼐去世。載灃覺得外面都說他把張之洞氣死了不好聽,為了安撫漢大臣,就給孫家鼐謚文正。這個謚號是把孫家鼐與曾國藩并列,實在是過了。沒辦法,載灃這樣的人當國,國家名器也不值錢了。好在孫家鼐是狀元,與張之洞都是清流出身,兩人關(guān)系不錯,算張之洞留給他的余蔭。

曾國藩是中風(fēng)而死,死在兩江總督衙門他的書桌上。

曾國藩死前,身體已經(jīng)有好多問題了。他大約是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患上了白內(nèi)障,開始是視力模糊,后來慢慢就看不見東西了。他不能看奏折,都是幕僚讀給他聽,他給皇帝的折子也是幕僚代寫的。后來他大概是有高血壓之類的癥狀,只是他不知道。那時醫(yī)療條件不好,曾國藩排斥西醫(yī),我們只是在史料上讀到他經(jīng)常頭暈,不能久立。

曾國藩死前的幾年里非常不順心。1868年他奉命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但由于開始時被崇厚誤導(dǎo),其后又對洋人過于軟弱,遭致百姓和朝中清流對他極其不滿,令他精神上受到重創(chuàng),“外慚清議,內(nèi)疚神明”,在天津時就犯了病,腳麻,不能說話。

其實那就是中風(fēng),只不過不太嚴重。但當時沒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請了中醫(yī)上門看了看,中醫(yī)醫(yī)囑是靜養(yǎng)。

這時,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清廷命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表面看是劉德華和徐靜蕾電影《投名狀》里的故事,其實背后是被裁撤的湘軍借此表達不滿。曾國藩回到江寧后,一方面要應(yīng)對朝廷查案的壓力,另一方面要安撫暗流涌動的湘軍舊將,個中苦衷不能向任何人傾訴,又不敢讓朝廷知道真相,所以壓力很大。

就在這個關(guān)頭,朝廷派來查案的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瑾在歸途中向朝廷辭官,用一種決絕的方式向曾國藩表達不滿。

其實朝廷也不是沒有察覺,畢竟江蘇的京官太多了,消息根本瞞不住。所以鄭敦瑾去江寧辦案,朝廷擔心曾國藩包庇湘軍,特命與馬新貽最得力的部下江寧布政史孫依言,還有袁世凱的父親、江寧鹽法道袁保慶擔任他的助手。三個人都是審案高手,定下了不用刑的宗旨,只管細細推敲。眼看就要揭破幕后真相時,被曾國藩強力制止。

曾國藩極力拉攏鄭敦瑾,甚至不惜從自己羞澀的宦囊中掏錢賄賂鄭敦瑾。鄭敦瑾卻不過情面,又知道朝廷肯定會顧全大局放過湘軍,只好不顧袁保慶的強烈抗議而回京復(fù)命。但在半路上收到了袁保慶的絕交信,信中袁保慶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指著鼻子罵他是趨炎附勢的小人。鄭敦瑾良心大發(fā)現(xiàn),憤而辭官,并且不按慣例回京復(fù)命,竟然半路直接回老家。鄭敦瑾的反常行為讓恭親王奕?和軍機處驚詫莫名,轟動了整個官場,事實上也是間接揭破了真相,讓曾國藩非常難堪,成了他晚年繼天津教案后的另一塊心病。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兩江總督衙署花園中散步時發(fā)病,他的兒子將他扶到書房坐下,三個小時后曾國藩與世長辭。

曾國藩死后,清廷謚文正,有清一代謚文正的大臣一共只有八個人。史學(xué)界公認,曾國藩的死標志著同治中興時代的結(jié)束,清廷從那時起逐漸拋棄了同治初年以來形成的文官治國體制。

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一歲,曾國藩死的時候,左宗棠正在肅州平回亂,剛剛收復(fù)了馬化龍,不久他就抬著棺材去了新疆。那正是他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候,得知曾國藩辭世,親筆撰寫了那副“相欺無負平生”的名聯(lián),命手下的戈什哈六百里加急送到兩江總督衙門。又過了十年,左宗棠平定陜甘和新疆回亂,封侯拜相,入軍機、督兩江,又欽差大臣督辦閔浙軍務(wù)。

左宗棠回任閔浙是臨危受命。1883年12月,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先是越南戰(zhàn)事起,繼而福建馬尾海戰(zhàn)中清軍守軍被全殲,福州船政局被毀。朝命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閔浙軍務(wù)。他到了福州以后,派劉傳銘入臺灣,組織恪靖定邊軍到越南,最后與黑旗軍一起取得了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劉銘傳在臺灣也擊退了法軍的進攻。

就在即將取得全面勝利時,李鴻章堅持與法國和談,嚴重刺激了左宗棠。他在給朝廷的折子里寫著,十個法國軍官也不如一個李鴻章可恨。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臨死前還高喊,娃子們,出隊!

左宗棠的死因是個謎,因為他死時身邊沒有醫(yī)生。有史料載是吐血而亡,疑似胃出血或內(nèi)臟出血,與李鴻章的死因很像。但從年齡和當時的環(huán)境看,應(yīng)該是積勞成疾。左宗棠死后朝廷謚文襄,這個謚號與后世的張之洞一樣,但放在他身上名副其實。

左宗棠死后十五年,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辭世。李鴻章在北京沒有家,他一生中,每次來北京都住在那里,最后也死在那里。

1900年庚子之亂爆發(fā),6月22日,慈禧下令對在北京有大使館的11個國家宣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進京,慈禧西逃。這時,清廷命李鴻章為特命全權(quán)大臣,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與慶親王奕劻一起負責與八國聯(lián)軍和談。

李鴻章那時遠離北京,是兩廣總督。他從廣州北上時,幾乎所有的部下和同僚都勸他不要淌這一趟渾水,免得成為替罪羊。但李鴻章還是啟程了。1900年10月11日,李鴻章回到北京。這個時候北京城已經(jīng)被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他們叫囂,全北京只有兩個院子歸清廷管轄,一個是慶親王府,一個就是李鴻章臨時下榻的賢良寺。

這是李鴻章一生中最艱難的談判。之所以難是清廷內(nèi)部各方利益訴求不統(tǒng)一。

李鴻章的訴求是盡量確保中國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完整,寧肯賠錢也堅決不割讓土地。慈禧太后的訴求是確保洋人不追究她的責任,維持垂簾體制和她本人凌駕于皇帝之上的特權(quán)。朝中大臣則莫衷一是,各有打算。罪魁禍首的親貴們想保住一條命,剛毅和趙舒翹之流的追隨者是想推卸責任。而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地方督撫則高談闊論,反正有東南互保條約在,他們不用擔什么責。

張之洞差不多是反對整個和談,每一項談判成果他都挑毛病,而且給西安和北京拍兩份長篇電報。氣的李鴻章專門給張之洞回電,挖苦他說,拍電報很貴,以后想說什么發(fā)個摘要就行了,給朝廷省點銀子。當時李鴻章給慈禧奏折中駁斥張之洞最有名的話是,“不料該督歷練多年,仍不脫書生習(xí)氣,殊屬非是”。這是指著張之洞的鼻子罵他不懂事。

所以,李鴻章那時是在兩線作戰(zhàn)。對付洋人的同時還要對付慈禧太后和朝中的各路大神,實在是心力憔悴。當慈禧得知洋人不追究她的責任時她就開始管閑事,為崇漪、載瀾和毓賢他們脫罪,多次反復(fù),近乎耍賴。

談判也非常艱難,八國列強十分猖獗,仗著占理,獅子大開口,不僅覬覦中國的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還想逼著慈禧退位,干預(yù)中國的朝政。他們開列了175人罪魁禍首大名單,要求清廷交人由他們執(zhí)行死刑,列在第一的就是慈禧。

李鴻章開始定的的宗旨是,除了賠錢,一切免談。但他是后黨中堅,這一切都要先撇開慈禧,不能讓慈禧被制裁了,否則一切都付之東流。無奈只得軟硬兼施,逼迫洋人就范。辛虧奕劻以親王之尊對李鴻章唯命是從,處處配合,才使得談判按照李鴻章預(yù)定的目標進行。

《辛丑條約》的結(jié)果其實是出乎所有中國人意外的。清廷對所有列強宣戰(zhàn),列強的外交官無辜死了好幾個,最后只是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其實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尤其是,八國列強最初提出的賠款金額是十億兩白銀,李鴻章最后談到了四億五千萬兩,幾乎是一兩一兩談下來的。

李鴻章在剛回北京時就感染了風(fēng)寒,在談判開始后又因為慈禧的種種反復(fù)和朝中大臣的不諒而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終于在1900年底一病不起,開始咳血。醫(yī)生診斷,李鴻章是胃出血。今天看來,李鴻章當時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者肺癌。

這個時候八國聯(lián)軍開始慌張,他們擔心李鴻章一死,再也找不到談判的對手了。于是他們加快了談判的進程。李鴻章這時只求不割地,剩下的已經(jīng)無力再爭什么了,只能指示奕劻和部下盡量降低賠款數(shù)額。最終從八國聯(lián)軍提出的賠款十億兩白銀降到四億五千萬兩,全中國人口每人一兩。這是對大清的侮辱,但相對于割地和出讓國家主權(quán),已然是好得太多,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李鴻章不得不接受。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輿論立即嘩然,就像事先預(yù)料的那樣,國人皆曰李鴻章可殺。“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簽完字回到賢良寺就病倒了,那以后一直到死李鴻章就再也沒有起床。但他每天堅持聽幕僚給他讀電報,讀奏折。那些罵他的話他都知道,其實從簽完《辛丑條約》那天起他就萬念俱灰,已經(jīng)不想活了。他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拖到11月7日,終于駕鶴西去。

李鴻章死的消息傳到御前,慈禧正走在回鑾路上。在河南輝縣的黃河邊上,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慈禧悲從中來,嚎啕痛哭。以前曾國藩和左宗棠死的時候她也哭過,但都沒有這一次悲慟。她和李鴻章五十年君臣之情,彼此相知,心有靈犀,僅次于榮祿。她知道從今以后再朝中也不會有像李鴻章那樣的人出頭為她遮風(fēng)擋雨了。當天,軍機處就擬好了李鴻章的謚號,謚為文忠,僅次于曾國藩的文正,比左宗棠和張之洞都高。

兩個月以后,梁啟超寫了《李鴻章傳》,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3

為什么張之洞得善終?其他三人也是得的善終啊,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死前還在花園散步突發(fā)腳麻,曾紀澤扶著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這肯定是善終啊,

左宗棠死時73了,臨終前還連上兩折,一請求專設(shè)海防大臣,其二請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他死在福州治所后不久,朝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wù)衙門,臺灣設(shè)省,也算善終啊。

李鴻章晚年為大清風(fēng)雨飄搖的外交奔走,被伊藤博文譽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死時還要為大清背鍋,簽訂了《辛丑條約》,死后政敵梁啟超撰文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死時79歲,算是善終。

論功業(yè)其實張香帥比另外三位好像也差了不少。

曾國藩不用說了,剿滅太平軍,為大清又續(xù)了幾十年的命。

左宗棠抬棺入疆,為克復(fù)南疆北疆嘔心瀝血,使得大清國土沒有淪落入外國手中,可謂居功甚偉。

李鴻章一生可謂能文能武,打太平天國運動、打捻軍、搞洋務(wù)運動、成立北洋等,而他生命的后期又代表大清和各國斡旋,有個故事說:1901年李鴻章和洋人談判《辛丑條約》時,張之洞每天給他發(fā)電報,洋洋灑灑幾千字的:“洋人亦知禮義廉恥,不但不應(yīng)向洋人賠款,反而應(yīng)當據(jù)理力爭,讓洋人向中國賠禮道歉!”

并且還要替代李鴻章去和洋人談,李鴻章無奈回電:電報每字兩角四分太貴,無事勿再多言!

不過能力越大毀譽也就越多,比方說曾國藩的天津教案,左宗棠沒有考上科舉,師爺出身,李鴻章更是被直接罵賣國賊。而張之洞則沒有這些負面。

他的聲譽很好,其實這也源于他一生的大事只是辦學(xué)堂,辦實業(yè)工廠。雖然他口頭上說要代李鴻章和洋人談,但是真讓他去他早就躲得遠遠的了,他這人一生很注重自己的名聲,他是著名的清流,這點來說其實他是善終的,比其他三人都善。

4

善終,何為善終?應(yīng)該說,四大名臣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都應(yīng)該是善終,沒有一人被處死,暗殺,突然死亡,都是平安落地,安詳去世。不存在只有張之洞得以善終之說,只能說張之洞去世最晚,為人詬病最低,名聲是是最好的一個。

這四個人里年紀里最大的是曾國藩,生于1811年。最小的是張之洞,生于1837年。曾國藩的最高職務(wù)是直隸總督、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的最高職務(wù)是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xué)士、閩浙總督南洋通商事務(wù)大臣。李鴻章的最高職務(wù)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是一等肅毅侯。而張之洞,四大名臣中最后一個去世的,但他的官職是最提高的,入職中樞當宰相。但卻是四大名臣里,唯一沒有軍功的,所以一生未曾封侯、也四大名臣里“學(xué)歷”最高的就是張之洞。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時年26歲。張之洞清流出身,但無清流的酸腐之氣。完全屬于務(wù)實派。精明強干心思縝密。雖然是儒家門生,但對西方文化并不排外,而且很是接納。

44歲被慈禧一首提拔出任山西巡撫。精明強干心思縝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中,張之洞惟一一個不是以軍功起家的,但張之洞奠定了晚清的工業(yè)基礎(chǔ)。漢陽造直到抗日時期還在發(fā)揮作用。張之洞為人深沉,有遠慮但無深謀。保下了袁世凱,葬送了滿清。湖廣是張之洞的根基,但辛亥革命發(fā)生在武昌,所以有人說,張之洞是真正的滿清的掘墓人張之洞一心創(chuàng)辦洋務(wù),培養(yǎng)西式人才,提出: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成為那個時代滿清學(xué)習(xí)歐美的遮羞布。譚嗣同對張之洞的評價是:顧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權(quán)達度,講求實濟者,要惟張香帥一人。 但由于張之洞見識和出身導(dǎo)致他在洋務(wù)的作為上,不如李鴻章,但他比李鴻章幸運的是,一生沒有接觸“外交”。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名聲。就張之洞一生來說,他是一位能臣,他缺乏張居正那種治國的能力。也沒有曾國藩那樣的道德情操,也沒有左宗棠救國于水火的能力,也沒有李鴻章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感慨,可以說,張之洞全力為了破敗的晚清朝廷而嘔心瀝血。這畢竟是一個封建士大夫情懷,他活在那個時代,應(yīng)該是苦悶的,去接納和學(xué)習(xí)“蠻夷”的文化,思想上的轉(zhuǎn)變無疑是最痛苦的。但面對必然要滅亡的清政府。他的早死何嘗不是解脫。張之洞死后,清廷追謚“文襄”。據(jù)《欽定大清會典》稱:“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與左宗棠一個謚號。

應(yīng)該說,與李鴻章相比,李鴻章優(yōu)于張之洞。張之洞算不得一個改革家,只能說是一個開明的舊式官僚。都是在左宗棠好李鴻章“先做”他才做,你可以說他謹慎,也可以說“滑頭”。凡事不為天下先,是張之洞做是的原則。如果把李鴻章和張之洞對比話,張之洞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李鴻章,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是湖廣總督,后來擔任兩江總督。職位基本相同。二人都是洋務(wù)派。李鴻章自稱是大清的“裱糊匠”,那么張之洞就是不合時宜的設(shè)計師,他設(shè)計是中西合璧。房子是中式的,內(nèi)部裝修是西式的,但結(jié)果是不倫不類、李鴻章與張之洞彼此瞧不起,不買賬。張之洞的功績與李鴻章不同,張之洞最大的功績是,張之洞辦實業(yè),以一己之力承擔奠定了一個沒落王朝的工業(yè)基礎(chǔ)。李鴻章做的事是在不斷出賣利益給列強,而張之洞卻在建設(shè)工業(yè)化(無法想象,如果張之洞做外交會怎樣。李鴻章一生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辦的亦是英雄事,不管如何李鴻章至今為大家所評論,而張之洞生前身后具不如李鴻章。公元1909年8月21日,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終年72歲,也算善終。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guān)注和點評。

5

晚清四大名臣都年齡比較大,除了左宗棠外學(xué)歷都特別好,相對而言,左宗棠、張之洞的晚年最為舒服。

1、曾國藩與“天津教案”

享年61歲,在四人中壽命最短。在將平定捻軍任務(wù)交給李鴻章后,北上擔任直隸總督。作為北洋通商大臣,承擔著北方對外事務(wù)。

(曾國藩)

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fā),弄得朝廷不滿、輿論不滿,壓力倍增,身體狀況漸漸不佳。隨著馬新怡被刺死,繼續(xù)擔任兩江總督。一年后病逝。

曾國藩的遭遇表明,直隸總督是個燙手山芋。

2、軍機大臣左宗棠

享年73歲,屬于“古來稀”。在平捻軍的時候,左宗棠負責西北戰(zhàn)場,之后更是常年在西北作戰(zhàn),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重新打了一遍。

巨大的軍功與威望,回了朝廷擔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分管兵部事務(wù)。之后到了地方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

中法戰(zhàn)爭期間,督師南下,在戰(zhàn)后病死。

3、直隸總督李鴻章

享年78歲,李鴻章相繼接了老師曾國藩的兩個燙手山芋,一是平捻,二是直隸總督。尤其是擔任直隸總督二十多年,建立海軍、鞏固海防、發(fā)展洋務(wù),使國家有有了一點起色。

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赴日談判,險些被刺殺。之后游歷各國,學(xué)習(xí)先進經(jīng)驗。

(李鴻章)

在庚子國變后,進京與列強談判,勉強維持國家主權(quán)。只能是“秋風(fēng)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4、名利雙收張之洞

享年72歲,相對于三杰,張之洞屬于下一輩。前后擔任十年湖廣總督,在當?shù)鼐氒婈牐哐髣?wù),使得湖北的現(xiàn)代化程度在當時算是高的。

在清末新政開始后,張之洞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晚年以《勸學(xué)篇》聞名官方、民間。

(張之洞)

歡迎關(guān)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xué)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6



如果這么說的話,張之洞也不算得善終 。

何謂善終?是壽終正寢?是死后榮光依舊,香火不斷?是死后名留青史,閃耀今古?

什么又是不得善終?吃飯被噎死?喝水被嗆死?洗澡被水淹死?走路遇到地陷?逛街被車撞死?睡覺床塌了摔死?看笑話喜劇笑死?看悲劇郁悶死?吵架被氣死?被人砍死?被人毒死?累死?病死?被皇帝處死?

反正是死,看誰死得恰到好處!



曾國藩:你們想讓我造反,我偏不造!我沒覺得我會死,還想喝杯茶緩緩,結(jié)果死了,你們說算不算善終?

曾國藩死后得了文人夢寐以求的謚號,文正!當然,清朝時期的“文正”已經(jīng)不值錢了,更不要說當時已經(jīng)是即將崩塌的晚清了。但是,既然清政府給曾國藩“文正”的頭銜,便代表清政府對他的工作表現(xiàn)的高度肯定。

曾國藩有個響亮亮的綽號,曾剃頭!這既是他為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功勛,也是他在攻破南京后縱容湘軍屠戮南京百姓的罪名。相傳,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被多次“勸進”,但是曾國藩執(zhí)意當清朝的忠臣。甚至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后,清政府讓他繼續(xù)負責平捻,他怕功高蓋主,將李鴻章推出來,然后給李鴻章負責后勤工作,最后甚至解散湘軍。

1872年,曾國藩散步時突然腳麻,然后回書房坐著休息,順便想喝杯茶,結(jié)果沒多久嗚呼哀哉了。清政府為此輟朝三日,在當時這種待遇估計相當于現(xiàn)在的聯(lián)合國降半旗了。曾國藩死后更被捧為“半個”圣人,這是不是善終?



左宗棠: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

左宗棠很傲,晚年更放言“今亮或勝古亮”,這便是當代諸葛亮的傲氣!左宗棠曾在臥龍崗諸葛亮草廬題詩曰:

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
心同佛定香煙直,目極天高海月深。
出處動關(guān)天下計,草廬我也過來人。

左宗棠領(lǐng)著楚軍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然后又平定同治回亂和捻軍,后來又揮軍西域,收復(fù)伊犁,左宗棠于新疆建省功不可沒。1885年9月,病逝于福州任上,獲贈謚號“文襄”。在我看來,左宗棠的功勞是高于曾國藩的,“文正”應(yīng)該給左宗棠,但是曾國藩死得早,對慈禧更忠,因此讓曾國藩得了。

林則徐對左宗棠的評價是“絕世奇才”,胡林翼對左宗棠的評價是“當為近日楚材第一”。左宗棠雖然很傲,可是并沒有得罪人,跟李鴻章應(yīng)該有齷齪,但是左宗棠在所謂的“中興名臣”里是沒有爭議也沒有罵名的歷史英雄。

左宗棠曾言:“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

如今更是常聽人言:“左公千古!”

左公算不算善終?


李鴻章:我李合肥生是老佛爺?shù)娜,死是老佛爺(shù)墓恚?/span>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曾國藩決意低調(diào)的時候便極力扶持李鴻章,所以梁啟超說“故有曾國藩,然后有李鴻章”,李鴻章是站在曾國藩的肩膀上崛起的。在四位中興名臣里,李鴻章是最受爭議的,從我個人而言,我也不喜歡李鴻章,讓我評價李的話肯定不會說好話。

李鴻章的發(fā)家始于脫離湘軍創(chuàng)立淮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后,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平捻。四位中興名臣皆是洋務(wù)重臣,又以李鴻章為甚,因為在洋務(wù)運動時他手里的權(quán)最多,慈禧很寵愛他。李鴻章更是親手創(chuàng)建了當時號稱“亞洲最強艦隊”的北洋海軍,雖然僅僅是虛有其表,但是在甲午以前,李鴻章是為此得意洋洋的。李鴻章是清政府的“簽約專業(yè)戶”,《煙臺條約》、《中俄密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李鴻章的臭名聲始于甲午,然后在一份份條約里吸取營養(yǎng)。李鴻章的外交原則是出事后,將沒參與的國家拖下水,讓他們相互牽制,可是結(jié)果總是讓他們形成“特權(quán)共享”。

李鴻章經(jīng)常上奏折說中國遇上了“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變則通,怎么變?李鴻章認為以中國之盛,劣于西夷者,唯有槍炮,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皆優(yōu)于他們,于是興洋務(wù),為軍事服務(wù),結(jié)果經(jīng)濟不行,政治體制也不行,洋務(wù)發(fā)展困難重重,李鴻章最得意的北洋海軍也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

1901年9月,李鴻章在死前還去幫慈禧簽了《辛丑條約》,1900年的李鴻章可是在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裹挾下加入了“東南互!,結(jié)果還是老老實實給慈禧擦屁股。1901年11月,李鴻章簽完《辛丑條約》后,吐血身亡,這能算善終嗎?

李鴻章死后,慈禧追封他為一等侯爵,謚號“文忠”,對于慈禧,他確實很忠。慈禧還讓人給他建祠,在首都建祠,算是最高的榮耀了吧?這應(yīng)該算善終嗎?


張之洞:老夫坐擁東南,死不奉詔,你慈禧能奈我何?

張之洞既是清政府的高官,更是實業(yè)家。相比于李鴻章為軍事服務(wù)的洋務(wù)運動,張之洞的洋務(wù)運動更有利于國家。但是張之洞讓清政府比較討厭的一點是張之洞并不像李鴻章那般忠于清朝,他更忠于自己的利益,甚至對國家利益的忠也高于對清朝的忠。

張之洞晚年做得最讓慈禧痛恨的事便是“東南互保”,當時慈禧對11國宣戰(zhàn),然后詔書下發(fā)各省,東南各省當然也受到了,結(jié)果張之洞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將慈禧氣得半死。更重要的是,張之洞還脅迫慈禧的忠臣李鴻章,結(jié)果李鴻章無奈下只好說慈禧發(fā)的詔書是假的,是義和團脅迫慈禧和光緒。慈禧雖然咬牙切齒,可是又不敢動張之洞,張之洞在湖北的勢力早已經(jīng)根深蒂固。

張之洞這位實業(yè)家確實對中國近代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還是值得稱贊的,至于張之洞對清朝怎么樣,這重要嗎?

1908年11月,張之洞病亡,謚號“文襄”。

張南皮算不算善終?

7

作者:民國史學(xué)者、專欄作家王凱

何謂晚清四大名臣?其實常用的說法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這個名單一般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四人。在多災(zāi)多難的19世紀下半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搞洋務(wù)、辦工廠、練新軍、興教育,形成了同光中興的局面。四人先后去世后,清代很快滅亡。

題目中說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張之洞得以善終,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這四位大臣的最后時光。

1、曾國藩

曾國藩去世于1872年3月20日,當時他正在兩江總督任上,午后在花園散步,突然腳麻,說不出話來。兒子曾紀澤將其扶回書房,隨即去世,享年61歲。曾國藩的病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心腦血管之類毛病,不是不治之癥,但在當時卻是絕癥。

曾國藩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湖南,朝廷為之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入祀賢良寺,這在文官中是最高榮譽。

2、左宗棠

左宗棠雖是文人出身,卻以軍功見長。他曾平定太平天國和陜甘回亂,并以64歲高齡,抬棺入疆,收復(fù)新疆——單從這一點,稱左宗棠為民族英雄也不為過。

左宗棠逝于閩浙總督任上,當時是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歲。

3、李鴻章

李鴻章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了,說他是漢奸者有之,稱其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有之,對他的評價,即使是蓋棺也未論定。

李鴻章死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當時他剛剛代表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實事求是地說。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前后的事情與李鴻章毫不相干,當時他遠在廣州兩廣總督任上,事后朝廷讓他進京主持談判時,其弟子僚屬都勸他不要蹚這個渾水。但李不聽,毅然進京,果然不出所料,條約簽訂后,所有的指責都指向李鴻章。

李鴻章病逝于1901年11月7日,距他代表朝廷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整整三個月。

4、張之洞

張之洞是晚清清流領(lǐng)袖人物之一,受到慈禧太后賞識,外放地方擔任封疆大吏,先后出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 、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最后進京擔任大學(xué)士和軍機大臣。

在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中,張之洞年紀最小,去世也最晚,病逝于1909年8月21日,正在大學(xué)士和軍機大臣任上。張之洞死后兩年有余,在其長期任職的武昌爆發(fā)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起義,清王朝隨之垮臺。

由以上內(nèi)容可見,晚清四大中興名臣并無死于非命之人,全部病逝于任上,都稱得上是善終。

8

說起張之洞,估計大家腦袋都不帶思考的,就會說他是晚清官僚階層里的一股清流。張之洞精明能干、書生意氣;興辦洋務(wù)、為國謀福等等。

同樣作為晚晴四大名臣的其他三人,做的比張之洞差嗎?

就拿與他類似的李鴻章來說吧,李不僅興辦洋務(wù),關(guān)鍵時候還為大清國這間破屋子遮風(fēng)擋雨、橫遭世人唾罵。張之洞搞洋務(wù)運動,不論是規(guī)模上還是技術(shù)上,與李鴻章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不過有一點李鴻章是比不上的,張之洞對學(xué)堂的籌辦十分熱衷,也非常樂意將國之棟梁送到國外深造。

為什么張之洞給人的印象,要比李鴻章給人的印象好呢?

對于民國時期的歌名黨人來說,張之洞實在是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利。興辦學(xué)堂,為歌名黨人帶來新思潮;漢陽造槍,為歌名黨人帶來武器彈藥;最重要的是,他的隊伍在中法戰(zhàn)爭中,打了勝仗。

李鴻章呢?我們都知道宰相合肥天下瘦。除此之外,就是割地賠款打敗仗。反而對于他的功績,我們不怎么感興趣。

一正一反之下,我們對張之洞就有了相對較好的印象。

晚清四大名臣都是病逝,而非意外死亡。從這點上來說,他們四人都算是善終。把目光稍微放遠點兒來看,李鴻章是糊裱匠、張之洞是張錢屠、曾國藩是曾剃頭、左宗棠嘛,得虧死的早。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李鴻章不過是在臺前擋了所有的槍子兒而已,可是人們就是樂于罵他是賣國賊。如果張之洞放在那個位置,不一定會比李鴻章做得好。

9

李鴻章是心力交瘁,苦心經(jīng)營三十年的大清國運經(jīng)甲午一役徹底崩潰,自己也被拉去簽訂《馬關(guān)條約》受到全國一致?lián)榉ァ:髞硎裁础吨卸砻芗s》,“東南互!,《辛丑條約》......無數(shù)破事讓他晚年也過不安定,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本已患病,加之憂憤過度,終于病死,雖然活了79歲,但不能算善終。

曾國藩也一樣,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后,他被全國上下視為“再造乾坤”之人,但天津教案一著不慎使得其身敗名裂,最終其耿耿于懷,1872年郁郁而終,活了61歲。

左宗棠是“大清帝國最后的鷹派”,為大清,為中華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1885年在福州病逝,活了73歲。他應(yīng)該能算是善終,只不過死前其一直對其政治對手——“鴿派”李鴻章不滿,對中法戰(zhàn)爭的休戰(zhàn)憤憤不平,這是一大遺憾。

張之洞是這四大名臣中最晚的一位,這個人是個“老油條”(或者說是“識時務(wù)”),其早年“清流”,后轉(zhuǎn)“洋務(wù)”;一開始支持“維新變法”,發(fā)現(xiàn)風(fēng)向不對后又立馬翻臉;“庚子國難”之際他帶頭搞東南互保,之后慈禧還得說“是哀家錯了,老張做的對”......庚子之后,張之洞是大清第一重臣,勉強維持著這臺破機器的運作,然而此時清王朝已經(jīng)是日薄西山,滿清貴族勢力,革命黨,漢族重臣......各路博弈爾虞我詐,1909年,他也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活了72歲,也不能說是善終。

10

這種說法不對。

這幾個人死法差不多,都可以說是善終,也都可以說是氣死的。

曾國藩怎么死的?

步馬新怡后塵病死的。

1870年,曾國藩任兩江總督,處理晚清迷案“刺馬案”。前任兩江總督馬新怡被刺殺,鬧得沸沸揚揚,被認為是打壓湘軍勢力的一個手段。曾國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死去的。1872年,曾國藩死于南京兩江總督任上。

左宗棠怎么死的?

中法戰(zhàn)爭不敗而敗氣死的。

1885年,馮子材取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李鴻章等人乘機與法國議和,割讓利權(quán)。左宗棠說“十個法國將軍都不如一個李鴻章壞事!”隨后死去。

李鴻章怎么死的?

辛丑條約當漢奸被罵死的!

庚子國變后,李鴻章奉命北上議和,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割讓大量利權(quán)的同時,賠款4.5億,本息合計近10億。李鴻章在這么大手筆的賣國條約上簽字,自治罪孽深重,在全國人民謾罵中憂懼而死!

張之洞怎么死的?

被瞎折騰的載灃氣死的。

張之洞一生最忠心于慈禧。慈禧死后,載灃當了攝政王,把一切權(quán)利收歸中央,收歸滿洲貴族。張之洞和載灃吵架“清朝興于攝政王,亡于攝政王!”載灃一意孤行。張之洞被氣死!

更多精彩歡迎關(guān)注丹水秋風(fēng)!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