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酈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陳留縣高陽鄉(xiāng)(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燠E于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酈食其投奔劉邦時,已經(jīng)年過六旬,堪稱是“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他獻策攻下陳留,使沛公的西征軍獲得許多糧草和輜重物資,解除了后顧之憂。在楚漢兩軍相持苦戰(zhàn)難解難分情勢被動的局面下,他建議漢王奪取滎陽,占據(jù)敖倉,獲得鞏固的據(jù)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后逆轉(zhuǎn)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二、宋準介紹:
癸酉科考官為翰林學士李昉,擢宋準為第一名,貢士徐士廉擊登聞鼓,狀告李昉在錄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親召宋準于殿上復試。太祖見宋準相貌英俊,聰敏迅捷,非常贊賞,認為就應是這樣的人奪魁,遂復欽定宋準為第一。此后,省試之后再加殿試,成為制度,歷元、明、清未改,宋準便成為宋朝殿試產(chǎn)生的第一位狀元。
開寶八年(975),宋準受詔修定諸道圖經(jīng)。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軍改為南平州,宋準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興國四年(979),遷著作郎,通判梓州;爻髤⑴c文獻。興國八年,主持貢舉,之后出任河北轉(zhuǎn)運使。雍熙四年(987)患病,遷金部郎中,免知制誥。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1歲。
三、韓絳介紹: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韓億第三子。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舉進士甲笠,任陳州通判,直集賢院,為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仁宗時,知制誥,因?qū)忁k-擢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后遷龍圖閣直學士、知練院,為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以討平羌亂,加端明殿學士,召知開封府為三司使。神宗立,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贊成王安石變法,又任陜西宣撫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進觀文殿大學士。王安石罷相后,由他代相。元豐初,為建雄軍節(jié)度使。哲宗立,為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康國公,官至司空、檢校太尉。七十七歲卒,謚獻肅。絳工豪翰,其書師法顏真卿、柳公權,風格剛勁挺拔。
四、吳芝圃介紹:
吳芝圃(1906~1967.10),原名殿祥,字芝圃,河南省杞縣趙村(今傅集鄉(xiāng)趙村)人。青少年時先后就讀于杞縣甲種農(nóng)校、杞縣黌學私塾、北平勵群學校、開封培文學院、河南省立二中(開封)。求學期間于1923年與進步學生張海峰、韓紹棠(韓達生)等組織反對舊禮教、舊風俗的"風俗改良會"和探討革命理論的"讀書會"。1924年又與開封二中同學韓曉亭、劉少文、高炳坦等聯(lián)系校外進步青年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會",研討《共黨員宣言》等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從事革命活動。他主編《我們的通訊》和《現(xiàn)實生活》兩種刊物,發(fā)表進步青年學習共產(chǎn)主義理論的心得及駁斥反動謬論的文章。翌年,"社會科學研究會"改為"河南青年社",發(fā)展社員五百余人。
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五卅"慘案發(fā)生后,在開封黨組織的領導下,發(fā)動全市學生、工人、市民和各界人士成立"慘案后援會",6月5日,十萬余人在開封南關演武廳集合,發(fā)表聲援"五卅"宣言,會上他作為學生領袖登臺演講。同年秋他受黨組織派遣回杞縣領導農(nóng)-動,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6年2月,他受黨派遣到廣州農(nóng)-動講習所學習,聆聽毛澤東等的教誨,并到海陸豐參觀學習,列席當?shù)剞r(nóng)民代表大會和群眾大會。9月,他回到河南,任中共杞縣地委-部長,秘密發(fā)展農(nóng)民協(xié)會會員,建立農(nóng)民協(xié)會,同時以辦夜校等形式,將紅槍會轉(zhuǎn)化為革命武裝力量,至豫東農(nóng)民-前夕,發(fā)展農(nóng)民武裝基干六千余人。
五、徐本善介紹:
徐本善(1860-1932),號偉樵,道號乾乙真人,杞縣人。少時曾隨父朝拜武當山,謁遇真宮,武當山氣象萬千的景色,金碧輝煌的建筑,精湛絕世的拳術使他為之傾倒,遂起棄世出家之念。20歲由家經(jīng)南陽,入武當,拜龍門派王復邈、劉復寶為師,研經(jīng)習武。
徐本善性情忠厚,聰敏過人。隨師誦經(jīng),過耳不忘。數(shù)年后被明了真人納入靈門弟子,授以武當內(nèi)功、拳術。在老師的嚴格指教下,他勤學苦練:夜行曲徑定時往返,暮夜置身深谷野嶺,礪志練膽;平日于廟堂立樁,躍行其上;繼練獨臂取水、足趾行走、手指掛物、懸空擊袋;又于雙臂套鐵環(huán)各5只,每只1斤,抖臂發(fā)射,直出橫飛,環(huán)環(huán)中的。他從師習藝10余載,深得武當拳術奧秘,堅持聞雞起舞,風雨不輟,武功日臻上乘,卻深藏不露。
六、王耀軍
王耀軍,男,開封杞縣人氏,別號樂天杞人,年齡未考證,據(jù)說他本來是縣里高考狀元,因為名額被人頂替,卻因家境貧寒,無權無勢,不能伸張正義。悲憤抑郁太久,精神就有些失常。后來就效法孔子,周游家鄉(xiāng)列縣、市,常常是左手提一個石灰桶,右手掂一個大個的掃帚,文思泉涌時,就會攀爬到沿公路村莊的房子墻壁上肆意揮灑,風格多樣,天馬行空。因為常年不事生產(chǎn),醉心于文學和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故而經(jīng)年累月下來,倒也作品無數(shù),以詩歌和俳句類型居多,并且主要發(fā)表在祖國各地的屋山、大墻之上,因為他本人是河南人氏,因而其作品在河南境內(nèi)流傳最多,最廣,堪稱墻上名人。鄭州市火車站若干年前也曾經(jīng)留有他的墨寶,后因為城市市容整治而不幸被損毀不保,甚為遺憾。
王耀軍有一首詩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那就是題在許昌鄢陵“少年童子取高位”——甘羅的陵墓旁的一處墻上的詩文,《復拜甘羅祠》: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載青史幾數(shù)春/千秋古柏歷滄桑/神童佳話傳至今。關于王耀軍的故事還有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周口日報》登載,王耀軍在北京流浪被警察收容。當警察聽說眼前的這位流浪漢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耀軍時就對他說:王耀軍,聽說你才比曹子建,七步能作詩;給我們來一首,立馬放了你。誰知王耀軍一步未走張嘴就來:“大鵬鎖囚籠,有翅難飛騰。眼望幽燕地,欲游在夢中!本炫宸牟湃A當即將他釋放。我中學時的班主任老師也有關于王耀軍的一段故事:我的老師有一次進城,在太康西關見到王耀軍;當時王耀軍正在一堵墻前完成他的作品;他在他的作品一側(cè)落款:中華共和國詩人王耀軍。我的老師提醒他:“耀軍,國名里你漏寫倆字”!澳膫z字?”“人民。”“人民?誰記得誰有心添,就添上吧!”王耀軍說完竟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的老師后來跟我說,看來王耀軍并不是漏寫,而是有更深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