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謙的努力下,瓦剌放回了明英宗,但明英宗復辟后卻殺了于謙,為何?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問題再細分下,分為三個小問題:
第一,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一年后,瓦剌為什么放了他,于謙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明英宗為什么能復辟?
第三,明英宗復辟殺于謙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搞懂了這三個問題,筆者相信對于謙被冤殺你會有深刻認識。
明英宗回朝始末
1
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49年),親征瓦剌的明英宗在回師途中,兵敗土木堡,二十萬大軍潰敗,扈從的公侯伯爵、文武大臣戰(zhàn)死大半,就連皇帝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大明國恥直追前宋。
八月十六日,居守京師的郕王朱祁鈺與文武百官,得到六師失陷土木的消息后,無不驚怖萬分。言南遷避禍的人大有人在,還是于謙等人力主死守,才沒讓大明王朝重蹈北宋南渡的覆轍。
為了收拾北京城的人心喪亂,恢復朝廷的運行秩序,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孫太后聽從百官意見,于十八日敕命郕王朱祁鈺暫攝國政,總算令混亂的京師有了主心骨。
但此時瓦剌太師也先手上有大明皇帝,可謂奇貨可居,在帶著繳獲的龐大輜重返回草原的也先,一路上挾持明英宗差點騙開宣府、大同重鎮(zhèn),國防形勢對戰(zhàn)敗的明軍非常不利,只要貴為天子的明英宗一天在瓦剌手上,那大明就難免不受制于人。
為此朝臣議論洶洶,還抱有贖回皇帝幻想的孫太后,在當月二十日,又下詔冊立明英宗庶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以安人心,并去掉了郕王頭上的“暫”字,令其監(jiān)國攝政,如此既保住了明英宗一系的帝位傳承,又保證了國家大事的正常運轉,隨時可以等待皇帝回朝。
但孫太后的這套監(jiān)國制度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皇帝若是贖不回來,反倒成了也先攻打京城的旗幟,有那樣一副天大的牌面在,皇帝命你開城你開不開?到那時你聽太子和郕王的,還是皇帝的,勢必引起人心與行政系統(tǒng)的大混亂。
但讓太子繼位為帝呢?那就更麻煩了,太子不過三歲孩子,根本處理不了軍國大事,到頭來還得監(jiān)國的郕王做主,那又回到了上邊棘手的問題中,明英宗的命令你郕王聽不聽?郕王只是總攝百官,有啥名義抗衡明英宗的旨意?
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軍民也容易信服,不至于面對亂命不知所從。
所以郕王為帝是遠遠優(yōu)于年僅三歲的朱見深的,正是出于現(xiàn)實國情的考量,百官們都明白這個道理,無不上書太后早下決斷,這才有郕王被立為新君之事。
2
郕王朱祁鈺于九月初六繼位,是為明代宗,景泰帝。
之后瓦剌大軍在也先的帶領下,分三路攻明,其中也先的西路主力軍挾持明英宗攻破紫荊關,迂回北京側方,直達西直門外。
為了瓦解明軍的抵抗信心,瓦剌以明英宗的名義傳令守城的于謙等人出城見駕,明顯的誘殺企圖,自然被于謙識破,他一面曉諭全軍只可專心軍旅之事,不能受外界干擾,一面另派使臣出城見駕,和也先商討送還英宗的事宜。
也先當然沒有送還英宗的意思,見不能誆騙于謙,開始派軍攻城,此役從十月十三日開始一直到十五日晚結束,也先大敗,沒有取得想象中的勝利,并且聽到其他兩路軍攻打邊關失敗的消息,驚慌之下,忙帶著英宗皇帝撤退,逃回了草原。
大明經歷過驚心動魄的大變故,總算轉危為安,接下來擺在景泰君臣面前的,便是如何鞏固邊關,迎回英宗的問題。
也先挾持明英宗逃回草原,這個被尊為太上皇的明英宗,在也先手里早就從“奇貨可居”變成了“燙手山芋”。
為了防止瓦剌再次挾明英宗入寇,景泰帝與于謙多次令邊將謹防虜情有詐,明朝已經有了新皇帝,邊關將領有旨意可遵循,根本不會理會也先拿明英宗來訛詐。
想想看,已經有過一次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差點亡了大明,后果很嚴重,除了表面的尊重外,誰還會把太上皇當回事?景泰帝自戰(zhàn)后,威望如日中天,全國上下都已經上表稱頌,可謂士庶歸心,帝位已經穩(wěn)固了。
瓦剌以也先部最強,其余脫脫不花汗及阿喇知院兩部已經率先和明朝恢復和平,再次建立朝貢貿易關系,只有也先因明英宗的關系遲遲被明廷拒之門外,正是明廷對瓦剌的嚴防死守,軍事外交兩廂強硬,讓也先討不到好處,這才生出了送回明英宗,重新與大明恢復朝貢貿易的想法。
3
也先多次放低姿態(tài)表達送回明英宗的請求后,明廷上下都開始相信也先的誠意,但卻讓景泰帝左右為難。
太上皇回來后,怎么安排,他是不是要退位?
因此在遣使迎回英宗一事上,景泰帝一直拖延不辦。
最后還是吏部尚書王直和兵部尚書于謙代表百官表態(tài),“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這才使景泰帝勉強允許使者出使瓦剌。
景泰元年七月初一,景泰帝以禮部侍郎李實為正使,但卻不提讓李實迎回英宗之事,這次出使擺明了只是景泰帝的一次試探。
在李實出使后不久,也先又派了一支使團借脫脫不花汗的名義入貢請和,在使臣的再三力請,及百官的勸諫下,景泰又派了右都御史楊善為正使隨瓦剌使者回草原商量和議。
而李實這一支使團在達到瓦剌后,受到了也先盛情款待,但由于李實沒有得到授權要求迎回英宗,且也先也存了再訛詐明廷一大筆錢財?shù)南敕,迎駕之事自然沒達成一致,李實返回時,也先迫切的希望明廷早日迎回英宗,并不惜放言威脅,若果八月初五前還不接太上皇,那邊關百姓等著吃苦吧。
可實際也先也就是逼急了瞎咋呼,使團一來一回二十多天,等明廷要迎回明英宗,那也早過了也先定的日子,到那時難道會真開戰(zhàn)嗎?
反倒是李實回京后,也先主動將邊境上的軍隊撤回了,釋放最大善于來促成和議,期待明廷迎回明英宗。
李實帶回的消息和也先和談送還明英宗的誠意,令明廷上下都極力主張派使臣迎復英宗回朝,景泰帝拖延不得,只得遵從,可使臣還沒選定,就得到第二支使團楊善等人傳回的消息,太上皇迎回來了。
4
楊善一行隨瓦剌使團于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到達了也先營帳。
也先在拿到景泰帝賜下的敕書時,卻看不到絲毫有迎回明英宗的話語,也先當然要詢問怎么回事。
楊善這次出使也沒有得到授命要迎回太上皇,可楊善卻忽悠道:這是皇帝為了成全太師(也先的官職)的威望,若是太師主動送還,則表明太師是誠心所為而不是迫于朝廷的命令。
也先一代梟雄,不可能相信這套鬼話,只是這時也不好反駁,總不能真為此錯過送還英宗的機會,和明廷再打一仗吧,于是順坡就驢認可這個說辭。
但也先不甘心,又提出讓明廷奉上財貨,楊善又道:太師不要金銀就送回太上皇,必然能博個美名,到時讓史官好好寫寫,必然名垂青史。
見明使油鹽不進,也先也放棄了最后占些便宜的想法,打著哈哈對楊善道,那回京后一定要在史書上好好寫寫。
最后本不是來迎英宗的楊善,就這么在也先迫不及待送回明英宗的情況下,居然輕易就迎回英宗皇帝。
所以看英宗回朝始末,雖說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廷在對待也先的態(tài)度上,這中間于謙也是有大功的。
首先于謙力主抵抗,挫敗了也先妄圖挾英宗攻城的圖謀,并且于謙整頓邊防,充實邊軍實力,在軍事上采取極其強硬的措施,令也先即便挾持英宗,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讓一張好牌淪為雞肋,也先無法訛詐大明土地、金錢,為了部族的經濟,到最后只能和大明和談,送還英宗也成了必然的事。
奪門復辟與于謙之死
1
回朝的英宗被景泰帝安置在南宮,嚴加防范,只是景泰帝福薄,唯一的兒子還死了,到了景泰七年末,景泰帝染病,無人繼統(tǒng),這就給了陰謀家暗中串聯(lián)的機會。
內宮的太監(jiān)曹吉祥在景泰七年十二月時,開始串聯(lián)前軍都督府右都督張軏,圖謀幽居南宮的太上皇復位。
為什么要選太上皇復位,其實還是為了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當時景帝無子,病逝后最有資格繼位的就屬因土木之變退位的太上皇,以及太上皇的長子朱見深。
而朱見深在百官那里是最被認可的,畢竟明英宗有愧社稷,可朱見深之前是太子,大臣當然傾向于后者。
不過若是朱見深繼位,那屬于群臣擁立,就沒曹吉祥等人什么功勞了,政治投機當然要選最大化的那方,明英宗肯定感激幫助他復辟的人,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曹吉祥等人能得到天大的權勢。
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初,景泰帝病重不能上朝后,他的親信武臣石亨也生出異心,和曹吉祥走到了一塊。
為了能使太上皇復辟成功,曹吉祥和石亨又找了文臣徐有貞出謀劃策,最后定下了趕在文武百官約定于正月十七日早朝討論立儲事宜前,發(fā)動政變。
2
正月十七日凌晨時分,石亨和張軏率領幾百人子弟兵混在守御官軍當中,通過了長安門進入內城,然后直奔南宮崇質殿,破壞宮墻迎出了明英宗。
隨后明英宗被石亨等人抬著入東華門,與守門的官軍發(fā)生小規(guī)模沖突后,終于進入了紫禁城。當時朝會還在準備當中,明英宗入奉天殿,升御坐,鳴鐘鼓開啟宮門,令百官入朝。
當百官看到明英宗后,無不驚訝,英宗皇帝復辟雖說是通過非正常途徑達成的,可此時是非常時期,景泰皇帝病重,估計沒多久就會駕崩,到時總要有人當皇帝,而太上皇繼位還有有合法性的,這一點無可置疑,在人心惶惶之下,即便有人疑惑,可看到在御座上的明英宗,考慮到英宗畢竟是君,在短暫錯愕后百官也就都接受了事實,紛紛跪拜叩頭,認可了此次復辟行為。
但當天中午,明英宗在宣告重新即位時,又下達了逮捕大臣于謙和王文,以及景泰帝在司禮監(jiān)的親信宦官的詔命。
其實這里邊有個問題,那就是在英宗復辟時曾安撫百官,令百官仍舊用心辦事,共享太平,筆者認為這可不是托辭。
大家想想看,明英宗經歷過土木之變,差點毀了大明,這時候復位當然是底氣不足的,按照邏輯只能是籠絡重臣,以尋求他們的支持,這樣皇位才穩(wěn)嘛。
可半天不到,明英宗忽然翻臉,太過突兀了,只能是因為復辟成功后,政變集團著急要摘果實的原因。
何解?
3
政變集團多數(shù)都是武臣,在文官政治之下沒有太多話語權,唯一的徐有貞官職當時不過是副都御使三品官,即便迅速入閣,可在一干老臣當中也是勢孤,若是任憑政治軌跡還延續(xù)之前的慣性運轉,哪會有他們的干政的事。
還是那句話英宗復辟雖不合規(guī),但絕對合法,清除滿朝老臣實際不符合英宗利益的,卻符合政變集團利益。
為了快速在朝堂站穩(wěn)腳跟,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采用殺人立威的手段,自然是首選。那么,既然要殺人了,殺誰也是有講究的。
被殺的人必須得位高權重,且殺了之后不會引起百官的強烈反彈。
在六部堂官中于謙為人正派,性格孤直,得罪人的事沒少干,從私人恩怨上講,徐有貞、石亨都非常恨他,而英宗在被俘期間,受于謙“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政策影響,未必沒有芥蒂。
所以殺了于謙,即便滿世界都知道他是冤枉,也很難形成一股強大的反對力量,極力去營救于他。
不像其他重臣王直和胡濙,都是五六朝元老,左右逢源、長袖善舞,門生故吏遍天下,選他們開刀,政治成本太高,很容易讓他們運作百官抱團敵對,這就得不償失了。
在于謙被捕的幾天內,明英宗一直在猶豫,畢竟于謙有大功于社稷,怎能隨意處死?
可徐有貞等偷換概念,給于謙按上圖謀迎立外地藩王為帝的罪名,以此勸諫明英宗,說不殺于謙奪門復辟師出無名。
按照徐有貞給英宗的解釋,英宗繼位是為了阻止于謙謀立外藩的陰謀,才發(fā)動奪門之變的,這是偷偷隱去了英宗繼位應有的合法性,讓英宗陷入徐有貞等人營造的邏輯陷阱里,以為只有奪門這種途徑他才能重新登上皇位,殺于謙才能令奪門復辟名正言順,這才促成了英宗下定決心處斬于謙。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李賢給明英宗分析,告訴他根本不需要奪門冒險,景泰駕崩,百官自然會去迎,縱觀全局獲利的只是政變集團的小人們,由此明英宗恍然大悟,下詔徹底否定了奪門政變。
于謙死的冤枉,最后于成化初年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