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春》欄目,曾經為豐富河南人民文化生活,繁榮中原戲曲,培養(yǎng)造就年輕一代熱愛和傳承以豫劇為主的河南戲曲人材,尤其是民間藝術人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有目共賭的。
但是,近幾年來卻越來越被人反感,都認為梨園春變味了,不再是人人喜愛的,每期必看的梨園春了。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是:
一,脫離群眾了。原來梨園春是面向大眾,群眾參與演出,群眾評選擂主,被稱為群眾戲迷擂臺,贏得群眾歡迎,得到群眾的支持,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致使梨園春欄目火爆,F(xiàn)在的梨園春每期就那幾個選手,每個選手就那幾分鐘時間,演唱的老是就那幾段戲,難免讓人厭煩。失去了群眾,梨園春就沒了根,沒了根就難以茂盛了。
二,本末倒置了。梨園春主要是戲迷演唱節(jié)目,而不是專家研討會;是戲迷藝術展示節(jié)目,而不是專家和小丑逗樂節(jié)目;人們喜聞樂見的是豫劇曲劇等河南地方戲節(jié)目,而不喜歡其它劇種的專家演員更不是曲藝界名人的評論。雜亂的摻和,使梨園春變了味,敗了觀眾的興。
三,打分欠公平。記得當初評委在戲迷唱罷,作些技術評論和指導,并不參與打分。現(xiàn)在,每個評委50分,基本上是評委的給分決定誰能勝出。很多選手不服氣,觀眾也不滿意。
四,門派把持擂臺,興起了不正之風。不知誰的主意,參賽戲迷必須拜在某名人門下為師才能參賽,也就是想上梨園春必須找個后臺,不知道這算不算名人霸占了梨園春這個舞臺?霸占舞臺是不是會撈點什么好處,無利不起早嗎!看來梨園春也要成為一部分人的名利場了。
提幾點建議:一,不忘初心,堅持原來指導思想,不要迷失了梨園春的方向。二,鞏固群眾基礎,堅持選手從群眾中來,演出送到群眾中去,群眾參與,娛樂群眾。三,評委不崇洋媚外,本地戲曲圈里的專家最好,評委主要是對選手進行技術點評和指導,不應參與打分,或者只集體打一份分而不是人人打分,避免不公平,挫傷選手參賽積極性。四,堅決取諦門派之分,杜絕不正之風。五,拓展參賽范圍,在比賽的節(jié)目、時間上適當調整,盡量使觀眾多聽戲,過戲癮。六,保護好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不允許丑類惡搞經典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