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邀答。

在很早的時候,我曾聽到過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金庸在寫《天龍八部》的時候,曾經讓人代寫過一段。那個人把阿朱姑娘寫死了。金庸對此很生氣,但是文章已經以連載的形式發(fā)表出去,所以也就沒辦法了。阿珠死了,金庸原來的完美圓滿的結局思路被打亂,最后只好讓喬峰追隨阿朱姑娘而去。

但是在我看來,喬峰的死應該就是金庸先生的本來思路。金庸把喬峰塑造成正義凜然的形象。喬峰的身世離奇坎坷,起因是兩個國家的人民相互仇殺引起,中間又因為國家種族間的仇視加歧視導致的身世問題而被各種冤枉。

而喬峰是怎么做的呢?他為了兩個國家間的和平,以兩個國家的蒼生為念,把個人恩怨情仇丟到一邊,犧牲了自己;這樣就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喬峰的無私無畏,胸懷天下百姓的俠義精神。

這也是金庸先生作品中一直貫徹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腥風血雨的江湖中愿求和平”的崇高的中心思想。

最佳貢獻者
2


第一層是贖罪,第二層是明志,第三層是解脫。

為什么金庸要讓蕭峰死。有人會說是為了宋遼兩國的和平,這個在蕭峰死前已經做到了,虛竹段譽擒住耶律洪基,逼他下旨退兵,發(fā)誓有生之年不再攻宋,目的已經達到,所以并不存在。

第一層是贖罪。如蕭峰自己所說,他是契丹人,是耶律洪基的臣子,卻劫持君上,威迫他退兵,已成契丹大罪人,所以身犯死罪,國有國法,不得不死。雖然從更高的角度化解兩國兵戈是對的,但于自己的國家,確實是犯了死罪,那就應該受到應有的罪責。況且蕭峰與耶律洪基層結為兄弟,此舉同樣違背誓約,所以如果蕭峰不死,便難以再以契丹人的身份活于天地之間,他的死,是敢作敢當?shù)呢熑巍?/p>

第二層是明志。耶律洪基走時留下一句諷刺,說蕭峰為宋朝立下蓋世奇功,從此高官厚祿享受不盡。蕭峰當然不可能有貪圖榮華富貴之心,但耶律洪基此言一出,悠悠眾口,契丹人必定會有許多鄙視蕭峰,宋朝城樓上那些人也會這么想。如果活下來,卻要聽這些罵名,實在是很殘忍的事。

第三層,最重要的,我認為是解脫。金庸的每部小說都是有主題的,天龍八部是一部帶佛理的小說,它的主題就是世事的莫測,命運的無常。書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自己命運的輪回里尋求解脫。比如段正淳是個情圣,跟一群女人難分難解,最后的結局只能是一起死。如段延慶,一生執(zhí)念報仇,但最后發(fā)現(xiàn)段譽是自己兒子,并且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心結已解,再無仇恨,飄然而去。比如蕭遠山慕容博,不共戴天之仇最終在佛法中化解。比如鳩摩智,執(zhí)著于武功,在武功盡失后終成一代高僧。再比如慕容復,求皇位最終瘋魔,也許只有瘋了才能在精神世界中獲得解脫。這種思想在新修版里更為明顯。段譽最后在無量山洞里重新看到玉像,突然明白自己愛的是玉像中的幻像,而非王語嫣,對王語嫣的癡迷實屬心魔作祟。而當王語嫣推倒玉像,碎了一地后,他對幻像的愛慕,對王語嫣的癡迷,都如鏡花水月一般消散。這個結局有人說毀經典,但我覺得相當好,符合了天龍八部全書的思想。

言歸正傳,回到蕭峰。蕭峰的一生坎坷波折,這是他的命運,他轟轟烈烈活了一生,但命運加給他的實在太重。身為一個契丹人,從小生活在漢人中,最后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民族,而還會有許多漢人依然視其為契丹賊,這是無解的。唯一能給他安慰的人,阿朱卻已香消玉殞。塞上牛羊空許約,當年跟阿朱的約定已再無法實現(xiàn),世人依舊有許多不能理解他,如果再要他活著,去塞上放馬牧羊,仿佛阿朱在身邊,這不是不能這么寫,但真的對蕭峰太慘了。楊過等了小龍女16年,最終相會了,蕭峰卻永遠等不到阿朱。所以死對蕭峰是最好的解脫。

另外,蕭峰的死也給另兩個主要人物,阿紫和游坦之以解脫的方法。阿紫對蕭峰的癡迷,游坦之對阿紫的癡迷,都是病態(tài)的,蕭峰之死帶動了他們倆也一起死,只有這樣才真正能把這一團亂麻理清,只有死,才能化解這至死的糾纏。游坦之的命運可以說被蕭峰毀了,他深愛的阿紫卻無可救藥的愛著蕭峰。試問如果他們三個活著,究竟應該如何相處?所以——只有死。

3

老金再不寫他死,估計要寫不下去了,段譽和虛竹武功后面都強于他的可能了。



4

自己介于遼宋之間,生于遼,而長于宋,不希望二者再戰(zhàn),而自己雖武功超群,但對于二者交戰(zhàn),自己卻無力阻止,最終以死爭取一下吧!

5

蕭峰一生坎坷,苦難眾多,但他的磊落與豪氣,讓讀者不覺得他有多苦、內心有多糾結。

他是一名契丹人,即使從小在大宋長大,接受著仇恨契丹人的教育,但流淌著他身上的血液,還是會讓大宋的江湖豪杰所警惕。他登上丐幫幫主之位之難,接受考驗之多,丐幫歷史上難見。

可即使是做了丐幫幫主,一些長老們還是掌握著他致命的缺點,即是身世之謎。所以,在追查陷害他的“帶頭大哥“之時,也是他探尋自我身份的一個過程。

熟料,陷害他的兇手是父親蕭遠山,這個情節(jié)設定,說明了蕭峰在身份上是原罪的。對于宋人來說,他是可恨的契丹人,是大遼的南院大王;對于遼人來說,他是一個外來者,一個深受宋人文化影響的契丹人。他是否對遼國保持著忠心,也未可知。所以,雖然蕭峰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身居高位,但身份上的搖擺不定,仍是他最大的心魔。

本來,阿朱是他唯一的眷戀。可阿朱卻為自己所誤殺。這樣的悔恨,必然會一生折磨著蕭峰!叭吓Q蚩赵S約”,蕭峰活在人世間,著實已無多少滋味。誤殺阿朱的時候,他還未找到陷害他的幕后黑手。所以,得給自己一個交代。他懷著悔恨去照顧阿紫,即使阿紫怎樣地“頑皮搗蛋”,他也能容忍。一切,皆因阿朱。

身份上的搖擺不定,導致他需要向遼國繳納投名狀。是的,就是領兵攻打宋朝。對于蕭峰來說,這是生父與養(yǎng)父之間的戰(zhàn)斗。他要止住干戈,還有其他的辦法嗎?只有自己身死,才能從這時代困局、這自我的困境之中解脫開來。正如虛竹所下的玲瓏棋局,死一子而活全局。蕭峰便是那顆被犧牲的棋子。

當然,從寫作層面上來說,蕭峰活著不如死了。巨大的悲劇性,讓他的一生成為英雄史詩。這,也是金庸所要的。

6

大家好,我是司徒少雄,我非常喜歡讀武俠小說,題主的問題取材于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代表作《天龍八部》,因為,這個問題,我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蕭峰的死,只怪一個人,那就是金庸本人。

我們都知道,蕭峰是金庸筆下的人物,金庸要讓他生,他千軍萬馬之中也能來去自如,金庸要讓他死,他不得不死。

自從阿紫從星宿派逃出來,中國這么大,溝壑縱橫,阿紫恰好就來到了小鏡湖,你說怪不怪?而且阿朱和蕭峰這時候也來了。天下就有這么巧的事情,你說難道不是金庸的刻意安排?

蕭峰要殺段正淳的時候,面對可能是自己的殺父仇人的段正淳,求證的時候,居然問你有沒有做過一件大措事。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蕭峰直接質問雁門關的事情。而蕭峰卻很反常的在這關鍵時刻,問的模模糊糊,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作者金庸要在這里處死阿朱,就這么簡單。

所以,當最后在雁門關,大遼皇帝都要走了,又回頭過來對蕭峰說,現(xiàn)在你好了,為南朝立了大功,高官厚祿等等。其實大遼皇帝本來不必要說這句話的,為啥?蕭峰已經是大遼的南院大王,已經是高官厚祿在身,如果蕭峰追求高官厚祿,何必非要到宋國?

所以,金庸為了展現(xiàn)蕭峰的英雄氣概,讓耶律洪基多說了這么一句話,這句話說的太老火了,因此蕭峰就自殺了。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金庸這個上帝在安排,想讓蕭峰死的時候,他豈能不死?

7

沒有一定不一定,小說情節(jié)到那個份上,喬峰又不能背棄民族大義,又無法辜負浩蕩君恩,一邊是和自己一樣流淌著契丹血脈的同族勇士,一邊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奮起自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和他一起浴血奮戰(zhàn)過的熱血男兒,他既不能袖手旁觀,又無法選擇一個立場來大肆屠殺,無法逃遁于天地之間,只好選擇自我滅亡。


但喬峰之死的意義并非只是匹夫自戕,而是象征著民族融合過程中的陣痛。他是金庸先生塑造的真正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他首先關心的是天下蒼生的生活,而非個人榮辱。這就和挑動是非的小人慕容博父子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掃地僧面前,慕容博愿意用死來換取喬峰揮師南下侵略大宋,目的就是造就天下大亂的局勢,好讓自己從中坐收漁利,喬峰不為所動,并且大義凌然地數(shù)落他道:

“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shù)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于非命?”他說到這里,想起當日雁門關外宋兵和遼兵相互打草谷的殘酷情狀,越說越響,又道:“兵兇戰(zhàn)危,世間豈有必勝之事?大宋兵多財足,只須有一二名將,率兵奮戰(zhàn),大遼、吐蕃聯(lián)手,未必便能取勝。咱們打一個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欲讓你慕容氏來乘機興復燕國,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yè)。”

此番慷慨激昂的陳詞,讓人不由得不佩服喬峰家國天下的情懷和豪俠風度,無怪乎連少林方丈都不放在眼里的掃地僧卻對喬峰青眼有加,覺得他有菩薩心腸。


一位叱咤風云的丐幫幫主,在命運的裹挾下不甘墮落而不斷墮落,不甘被誣陷為異族禽獸而拼命尋找真相,結果真相就是他本異族契丹胡虜,這種身世像極了俄狄浦斯王。但喬峰用極大的魄力坦然面對自己的身世,尋找自己的族人,然后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下了不朽的功業(yè)。但在面對要侵伐生養(yǎng)自己的大宋問題上,他退卻了。他違背了君命,挾持天子下令撤軍,雖然解救了大宋于危難,雖然讓很多不想打仗馬革裹尸的契丹同胞大為欣慰,但也改變不了他對自己君主同時兼兄弟的不仁不義和不忠,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族人,又無法擺脫自己的身世,在這種兩難處境中,唯有一死以明志。

8

喬峰為什么要自殺?因為矛盾,因為完美。

北國是親生父親,他也為親生父親打下了江山,作出了自己應該有的貢獻;南國是養(yǎng)父,雖非根源,卻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其成人,給了他所能給予的最好的成長,他的親情,他的愛情,他夢想中應該擁有的一切,都在南方。北國,只用一個名義,就改變了這一切,就讓南國夢成空,如此殘酷,何人能接受?

喬峰也是金庸塑造的一個完美的角色,武功天下第一,且堂堂正正;重情重義,心系阿珠,也有阿紫陪伴;能爭雄天下,也能理好一隅;有高層器重,也有兄弟相隨,還有下屬歸心;有名師教導,更出身高貴,縱有挫折,還可繼承巨額家產;靠個人努力爭得天下,卻又不忘初心。大概在金庸先生的心目中,這就是江湖大俠所能夠擁有的極限。且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剛不可久,深情不壽。

金庸先生對主角的名字極為講究。姓喬名峰,原姓蕭。峰,山尖,出場即為丐幫幫主,后為頂尖高手、南院大王、武林盟主、結義兄弟的大哥,無不為“峰”。蕭蕭者,落寞也,注定最終結局不好。

9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蕭峰自殺,歸根溯源是因為兩個人:丁春秋與李秋水

蕭峰在雁門關外自殺,是由于他被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囚禁,又被中原群雄救出,在雁門關外逼迫耶律洪基答應永不侵宋。

蕭峰被囚禁,是因為他身為遼國南院大王,卻不愿領兵侵宋,引起耶律洪基的不滿與猜忌。

蕭峰會當上南院大王,是因為他曾為女真人擒住耶律洪基,兩人結為兄弟,蕭峰助耶律洪基平叛。

蕭峰與女真人結交,是因為他帶著阿紫來到長白山尋找人參。

蕭峰尋找人參,是因為他將阿紫打成重傷,需要人參續(xù)命。

蕭峰將阿紫打成重傷,是因為阿紫心狠手辣,向蕭峰發(fā)射毒針,蕭峰為求自保,才出手攻擊阿紫。

阿紫心狠手辣,是因為她加入了星宿派,被丁春秋培養(yǎng)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女魔頭。

所以,如果丁春秋沒有叛出師門創(chuàng)立星宿派,阿紫就不會成為心狠手辣、草菅人命的星宿弟子,也就不會有后來種種故事,蕭峰便不會認識耶律洪基,不會自殺。

其實,不光蕭峰的死要怪丁春秋,阿朱的死也要怪丁春秋。如果沒有丁春秋,蕭峰與阿朱本可在一起幸福生活,在塞上放牛放羊,十分快樂。

阿朱死在蕭峰掌下,是因為蕭峰以為段正淳是害死自己父母、養(yǎng)父母、師父的帶頭大哥,而阿朱發(fā)現(xiàn)段正淳是自己親生父親,所以喬裝改扮,替父受死。

阿朱發(fā)現(xiàn)段正淳是自己親生父親,是因為她發(fā)現(xiàn)阿紫肩上有跟自己一樣的刺字,而阿紫正是段正淳與阮星竹的私生女。

阮星竹發(fā)現(xiàn)阿紫是自己女兒,是因為阿紫落水,被阮星竹所救,這才發(fā)現(xiàn)了她肩上所刺之字,同時阿朱也發(fā)現(xiàn)自己是段正淳與阮星竹的女兒。

阿紫落水,是因為她向段正淳發(fā)射毒針,被段正淳打入水中。

阿紫向段正淳發(fā)射毒針,是因為她加入了星宿派,被丁春秋培養(yǎng)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女魔頭。

所以,如果丁春秋沒有叛出師門創(chuàng)立星宿派,阿紫就不會成為心狠手辣、草菅人命的星宿弟子,阿朱便不會替父親段正淳受死。蕭峰與真正的段正淳見面,說清了誤會,蕭峰找不到真正的帶頭大哥,自會履行諾言,偕阿朱回到塞上牧牛放羊,幸福地度過一生。

可見蕭峰與阿朱痛徹心扉、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完全是因為丁春秋叛出逍遙派,自創(chuàng)星宿派而引起的。

丁春秋為何要叛出師門,創(chuàng)立星宿派呢?在新修版《天龍八部》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丁春秋他睡了自己的師娘李秋水。

此事還要從丁春秋的師父,渣男無崖子說起。

無崖子風流倜儻,見異思遷,他是《天龍八部》中一個令人齒冷的渣男。他曾兩次出軌,害人害己。

當年天山童姥修練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身子停留在八九歲大小,不再發(fā)育,不過她容貌甚美,因此與師弟無崖子兩情相悅。

在天山童姥二十六歲那年,本可以逆運神功,改變身材矮小的缺陷。沒想到小師妹李秋水當時十八歲,也愛上了無崖子,她嫉妒天山童姥,于是在童姥逆運神功的緊要關頭,在她腦后大喝一聲,害得童姥內息走火,真氣走入岔道,從此再難復原,永不長大。

無崖子見天山童姥相貌差了,于是暗地里愛上了李秋水,卻對天山童姥矢口否認。后來無崖子與李秋水在大理無量山劍湖之畔的石洞中隱居,逍遙快活,勝過神仙。居士我推測,他們住在如此偏遠的地方,正是為了躲避天山童姥。

在大理,李秋水為無崖子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王語嫣之母——王夫人李青蘿。不過無崖子與李秋水的婚姻也并未長久,因為無崖子已經移情別戀,愛上了李秋水的小妹,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姨子。李秋水與小妹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因此居士我完全搞不懂無崖子到底圖什么,就算移情別戀,你也找個長得不一樣的好不好?

無崖子得不到自己的小姨子,于是找來一大塊美女,照著小姨子的模樣精心雕刻成人像,也就是段譽后來看到的神仙姐姐玉像。當然,李秋水并不知道無崖子刻的是自己小妹,還以為他是照自己的模樣刻的。

玉像雕成之后,無崖子整日價只是望著玉像出神,從此便不大理睬李秋水了。李秋水跟他說話,他往往答非所問,甚至是充耳不聞。無崖子的一顆心,全都貫注在小姨子的雕像身上。李秋水頗覺詫異:自己明明就在無崖子身邊,他為什么不理自己,只是癡癡地瞧著玉像,目光中流露出愛戀不勝的神色?

最終,李秋水吃了玉像的醋,她為了氣無崖子,從外面尋來許多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君,故意在無崖子的面前調情。無崖子果真動怒,便離開了大理無量山。無崖子走后,李秋水也將這些少年盡數(shù)殺死,沉入劍湖之中。

居士我推測,李秋水的殺人之舉,并沒有瞞著女兒李青蘿。因此李青蘿,也就是王夫人,也變得殘忍惡毒,動輒將人殺死漚為花肥,母女倆簡直一個德性。

為了報復無崖子,李秋水又勾引了無崖子的弟子丁春秋,兩人成了好事。

雖然97版《天龍八部》中的丁春秋是個模樣滑稽的老頭子,但書中描寫丁春秋雖然年老,但面如冠玉,風度翩翩,十分英俊瀟灑。也許李秋水也是看中了丁春秋的這一點吧。

李秋水偷情之事被天山童姥得知了,于是天山童姥向無崖子告密,以報復李秋水。無崖子勃然大怒,想殺死李秋水泄憤。李秋水為求自保,與丁春秋聯(lián)手,把無崖子打成重傷,墜下懸崖。

這便是丁春秋叛師的由來,從此丁春秋便創(chuàng)立了星宿派,才有了后來阿朱被蕭峰誤殺,蕭峰在雁門關外自盡的悲劇故事。

另外,如果不是李秋水在無量山洞中留下了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的秘笈,也就不會有段譽的故事了。李秋水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天龍三兄弟的故事,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配角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10

天龍寫成后,金庸送給陳世驤閱評,陳世驤評價天龍八部,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金庸在釋名中說的明白,“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后,也是要死的。

蕭峰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天,神。

雁門關在書中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雁兒南游北歸,難以飛越高峰,皆從兩峰之間穿過,是以稱為雁門。蕭峰面對雁門關也發(fā)出如此感慨:今日我從南來,倘若石壁上的字跡表明我確是契丹人,那么喬某這一次出雁門關后,永為塞北之人,不再進關來了。倒不如雁兒一年一度南來北往,自由自在。

然而他沒有想到,自己一生都沒能跨越得了這個雄關。在他的一生,共有三次出現(xiàn)在雁門關:

第一次,蕭峰尚是嬰兒,家族經過雁門關,遭遇伏擊,本已落下懸崖,被父親蕭遠山推到地面,中原武林的俠士們意識到被騙,決議撫養(yǎng)蕭峰長大成人。此為神人降臨。

第二次,蕭峰到雁門關驗證自己的身世,不料遇到了摯愛阿朱。他驗證了自己確實是契丹人,本應不復中原,卻因為得到摯愛,重入江湖。亦沒能過得了此關。摯愛使他在身世帶來的巨大痛苦中獲得了一絲安慰,也讓他不會沉淪,沉淪即是死,與死無異。可以說有了重生的意義支撐。


第三次,眾人救出蕭峰,在雁門關入關而不得,回亦是死。阿朱也已喪命自己掌下。蕭峰回憶往事種種。曾經執(zhí)著理想與國家民族大義、可如今家國淪喪,親人慘死,摯愛離去,所有的一切都已經像春夢一場,遙不可及。自己無論怎么掙扎,都無法擺脫命運的掌控。蕭峰死了,因為在這一刻,再也沒有能夠讓他重生的因素。此刻的他是個必死之人。

他在大宋的所有苦難榮譽,俱來自雁門關,而虧欠大宋的,在雁門關前他一并還清;他出生自大遼,遼國給了他生命開始,給了他聲望的頂點,雁門關一箭后,自此他也無愧故國。


蕭峰是大英雄,大英雄必有大悲劇方能更突顯人生之坎坷,命運之無常,所以,阿朱死在蕭峰掌下就特別令人唏噓不已,潸然淚下?蛇@不是蕭峰悲劇的結束,而是悲劇的開始。最后在雁門關想起阿朱、想起父母,想起所有的一切。他無愧于心,無愧于生他的契丹,無愧于養(yǎng)他的大宋,卻再也無法入關,亦無法出關。注定了他葬身于此。

眾生皆相,盡歸于佛。有情皆孽,無人不冤。命運輪回,誰能逃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