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問題。在回答之前,問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想過,一些既沒有鰓也沒有肺的動物是怎么呼吸的?比如水蛭、蚯蚓之類的。它們其實是通過皮膚呼吸的。他們的皮膚非常薄,下面密布毛細血管網(wǎng),通過皮膚獲得空氣中或者水中的氧氣。看起來很棒是不是?但是這種方式有嚴重的缺陷。首先,這種氣體交換膜的方式需要膜足夠薄且足夠濕潤。皮膚作為一層防御屏障,顯然還是厚一些才能提高生存幾率,大部分動物更是進化出毛發(fā)、鱗甲和角質(zhì)層來增強防御能力,皮膚薄顯然是代價很高的。其次,氣體交換膜顯然是表面積越大獲得氧氣越多的。動物的耗氧量和體重是正相關(guān)的,即是和生物體積正相關(guān)。把生物想象成一個球,球的體積公式是4/3*πR^3,表面積公式是4πR^2。顯然隨著生物體型增加(R增大),體積增加的比表面積快,換句話說,體重增加的比皮膚增加的快,皮膚呼吸顯然承受不了增加的氧氣需求。而且很多高級器官也會增加氧氣需求,比如我們的大腦就占用總氧氣需求的20%左右。所以皮膚呼吸僅被低等動物主要使用。
回到今天的問題上,魚的鰓大家都見過吧?鰓上有許多的鰓絲,鰓絲里面有密布的毛細血管。魚的鰓其實就如同低等動物的皮膚,只不過魚通過鰓絲結(jié)構(gòu)來增大了氣體交換膜的表面積。柔軟的鰓被堅硬的鰓蓋保護著,鰓也滿足了氣體交換膜薄、濕潤且表面積巨大的特點。魚通過吞咽水,使得水流充分的流過鰓絲,獲得的氧氣足夠支撐自己的生命活動。
魚為什么在空氣中呼吸困難呢?上岸以后,鰓絲不能保持濕潤,降低了氣體交換膜的效率;接著,鰓絲粘連不能像水中一樣展開,減小了氣體交換膜的表面積;空氣也不像水一樣可以吞咽,鰓絲也不能接觸到足夠的空氣。魚就這樣窒息了。
不過有一種綁魚的特別方式叫“弓魚”。強行打開鰓蓋,使得鰓絲能夠接觸到流通的空氣,就能保證魚小小呼吸一下。如果不時灑水保證鰓絲濕潤的話,魚可以這樣活很久。是古代勞動人民運輸活魚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