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趣的問題。在回答之前,問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想過,一些既沒有鰓也沒有肺的動物是怎么呼吸的?比如水蛭、蚯蚓之類的。它們其實是通過皮膚呼吸的。他們的皮膚非常薄,下面密布毛細血管網(wǎng),通過皮膚獲得空氣中或者水中的氧氣。看起來很棒是不是?但是這種方式有嚴重的缺陷。首先,這種氣體交換膜的方式需要膜足夠薄且足夠濕潤。皮膚作為一層防御屏障,顯然還是厚一些才能提高生存幾率,大部分動物更是進化出毛發(fā)、鱗甲和角質(zhì)層來增強防御能力,皮膚薄顯然是代價很高的。其次,氣體交換膜顯然是表面積越大獲得氧氣越多的。動物的耗氧量和體重是正相關(guān)的,即是和生物體積正相關(guān)。把生物想象成一個球,球的體積公式是4/3*πR^3,表面積公式是4πR^2。顯然隨著生物體型增加(R增大),體積增加的比表面積快,換句話說,體重增加的比皮膚增加的快,皮膚呼吸顯然承受不了增加的氧氣需求。而且很多高級器官也會增加氧氣需求,比如我們的大腦就占用總氧氣需求的20%左右。所以皮膚呼吸僅被低等動物主要使用。

回到今天的問題上,魚的鰓大家都見過吧?鰓上有許多的鰓絲,鰓絲里面有密布的毛細血管。魚的鰓其實就如同低等動物的皮膚,只不過魚通過鰓絲結(jié)構(gòu)來增大了氣體交換膜的表面積。柔軟的鰓被堅硬的鰓蓋保護著,鰓也滿足了氣體交換膜薄、濕潤且表面積巨大的特點。魚通過吞咽水,使得水流充分的流過鰓絲,獲得的氧氣足夠支撐自己的生命活動。

魚為什么在空氣中呼吸困難呢?上岸以后,鰓絲不能保持濕潤,降低了氣體交換膜的效率;接著,鰓絲粘連不能像水中一樣展開,減小了氣體交換膜的表面積;空氣也不像水一樣可以吞咽,鰓絲也不能接觸到足夠的空氣。魚就這樣窒息了。

不過有一種綁魚的特別方式叫“弓魚”。強行打開鰓蓋,使得鰓絲能夠接觸到流通的空氣,就能保證魚小小呼吸一下。如果不時灑水保證鰓絲濕潤的話,魚可以這樣活很久。是古代勞動人民運輸活魚的訣竅。

最佳貢獻者
2

鰓是多數(shù)水生動物的呼吸器官,它的位置、形態(tài)、構(gòu)造等差異很大。根據(jù)鰓的露出體外與否,可以分內(nèi)鰓和外鰓兩類。

魚的鰓大多都是內(nèi)鰓,簡稱鰓,生在頭部兩側(cè),外有鰓蓋保護,以鰓孔與外界相通。鰓由鰓片組成,鰓片上排列著梳齒狀的鰓絲,鰓絲上密布著毛細血管,是魚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當水通過鰓絲時,毛細血管攝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時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外鰓也是水生動物的呼吸器官,一般顯露在頭后兩側(cè),沒有覆蓋物,呈絲狀或羽狀。鯊魚的鰓和蛙的幼體的鰓都是外鰓。

魚鰓是魚的呼吸器官,由鰓弓、鰓隔、鰓瓣組成,鰓弓主要起支持作用,內(nèi)側(cè)生有鰓耙,進鰓和出鰓血管都在鰓弓上通過。鰓弓的外緣的中央延伸的隔壁是鰓隔。鰓隔的前后面由表皮突形成鰓絲,無數(shù)的鰓絲緊密排列成櫛狀的鰓瓣。每一鰓絲都有入鰓動脈和出鰓動脈,鰓絲上有無數(shù)的小突起,用來進行氣體交換,叫作鰓小葉,上面還有毛細血管,表層為單層上皮細胞,血液最后流入竇狀隙內(nèi),結(jié)締組織形成竇狀隙的壁起支持作用,因此血液與水之間僅隔兩三層細胞,鮮活的魚鰓呈鮮紅色,就是這個緣故。這種結(jié)構(gòu)使它增大了和水的接觸面積。

魚的鰓必須泡在水里才能徹底舒展開,達到最大表面積,在鰓蓋一張一合的配合下(看起來就是魚嘴一張一合),水流過鰓絲,完成氣體交換。

到了空氣中,鰓絲被水的張力黏在一起,表面積大大減小,呼吸能力大大降低。

不過靠一些人工手段,魚在空氣中還是能呼吸存活一段時間的。

黎明時通常氣壓較低,水中含氧量下降,魚呼吸困難。此時,魚就會把頭伸出水面,吞咽空氣,然后讓空氣緩慢流過鰓部,借溶解氧呼吸。

3

既然邀請我了,我也說兩句,事先說好___不能嫌棄我說的少,說的土。

我不是專家,我也不冒充專家,我也不去那里復制黏貼一些啰里啰嗦的東西來裝門面。

簡潔明了的說:魚是愿意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的,可是它做不到,魚是水中生物,離開水不能生存。這一點魚自己也知道。

盡管這樣,在特殊情況下,也就是在氣壓變低的時候,水中的氧氣不夠,魚兒們紛紛浮出水面,大口貪婪的吸著空氣中的氧氣?匆娺^魚塘翻糖沒有,就是因為氣壓太低造成的。

魚鰓主要是用來呼吸的,但是一旦離開水,魚都干的受不了啦,魚鰓同樣也干的不行了,已經(jīng)施展不開呼吸的能力了。

魚鰓還能過濾水中浮游生物___當口糧,用以維持生命的功能。

4

魚鰓是魚類的鰓位于頭的兩側(cè),相當于咽部的位置,表面上看去魚頭兩側(cè)有一些裂縫,這些縫和魚的咽部是相通的,里面還有一些被稱作“鰓絲”的結(jié)構(gòu).這些鰓絲就像人的肺一樣,可以從水里吸取氧氣,維持魚的生命.當魚吞入食物時,也將水喝到嘴里,然后食物被咽下,而水就從兩側(cè)的鰓流出體外.水中的氧在這一過程中,被魚鰓內(nèi)的血管吸收,魚就不會缺氧.因此,我們說魚是用鰓呼吸的,但鰓不能直接從空氣里吸收氧,魚離開水以后會因缺氧而死.如果對您有幫助麻煩點贊加關(guān)注哦

5

為什么魚能吸水里的氧氣卻不能吸空氣里的氧氣?魚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魚離不開水因此養(yǎng)魚時都需要水而且要干凈的水才行,那么為魚為什么能吸水里的氧氣卻不能吸空氣中的氧氣呢?魚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對于你這一問題踏火以為你只說對了一半,有一半是錯誤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魚為什么能吸水里的氧氣,想要弄清楚這一問題則得從魚鰓的工作原理來講。我們都知道魚的鰓里面一般都有幾片半月形的鰓弓,每片鰓弓上都會有很多細小的鰓絲且上面布滿了眾多的毛細血管,這些鰓絲其實就相當于我們?nèi)祟惙尾坷锏姆闻菀粯哟嬖。魚在水中通常嘴都是一張一合讓水從魚的嘴里進去之后從鰓部流出來,這就是魚的一個氣體交換的方式,當水流從魚鰓絲處流過時因壓力的差別,魚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等廢棄物會從鰓絲排出體外,而水中的氧氣則會溶入魚體內(nèi),這就是魚的一個氧氣交換過程。


魚之所以要在水里才能長期生存下來主要是魚的鰓絲比較細小,且上面有較多的粘液,這些鰓絲在水中時因水的浮力作用鰓絲始終是張開的如果離開水體之后則這些鰓絲會粘在一塊而影響到氣體交換,因此大部分魚離開水體的時間久了之后會出現(xiàn)死亡。


而你所說的魚不能吸空氣中的氧這說法是錯誤的,養(yǎng)魚的人都知道當養(yǎng)魚水體中的氧氣不夠時魚會將頭伸出水面來呼吸空氣,這就是在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另外有一些魚離開水體之后只要空氣中的溫度夠大能夠保持其體表不干燥同樣可以活很久,例如泥鰍、黃鱔(這魚的鰓是退化了的)、攀鱸等品種的魚。另外民間所流傳的弓魚術(shù)就是將魚頭和尾弓起來,讓魚一側(cè)的鰓絲露出來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而使魚能夠在空氣中長時間存活下來。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jīng)驗、見解,僅供參考,更多的水產(chǎn)、水族類經(jīng)驗分享敬請關(guān)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6

我感覺理論上魚是可以在空氣中存活。但是魚在空氣中不能像在水中一樣,魚在水中可以通過吃水來獲取氧氣。但是不能在空氣中通過吃空氣獲取氧氣。不信你試下張口吃下空氣?根本吃不到。所以呼吸不了!

7


又到夏天游泳的好時節(jié),可以組織我的好朋友一起痛快淋漓地玩水去;貞浢看瓮嫠、游泳時,總是要不停地露出頭來換氣,我就一直天馬行空地想:什么時候我能像魚一樣潛入水中自由潛行!但我知道我們?nèi)祟悤呵也恍,最起碼我們沒有魚鰓,我忽然想這魚的魚鰓究竟有什么作用的呢? 一查資料,嘩!原來魚鰓這么厲害!


魚鰓的主要作用就是:

1、呼吸:這是主要功能,鰓絲表面布滿微細血管,水中容氧通過血管進入血液,行呼吸作用。

2、濾食:特別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水中的浮游生物通過鰓絲過慮,進入口腔進行攝食。例如鰱魚、鳙魚是完全靠鰓來攝食的。

3、同時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鰓組織的病變將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將影響到魚體內(nèi)滲透壓調(diào)節(jié)機能。

8

想象一下,腮就像女人的頭發(fā)一樣,每一根頭發(fā)上都有很多用來呼吸的細胞,放在水里會散開,擴大面積,能提高吸取氧氣效率,如果從水里拿出來,頭發(fā)會黏在一起,就只有最外面的一層能吸收氧氣,就會缺氧

9

其實魚是很愿意吸收空氣里,的氧氣的。君不見天氣沉悶時水里的魚都出水面大口大口的吸著空氣?但是它是魚呀呀,是生活在水里的物種,就像我們?nèi)祟愔荒苌钤冢諝饫镆粯,離開水只有死的份。魚鰓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就是一個過濾器唄,用來過濾水中的空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