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顛倒后就不押韻了,詩歌是必須要講究韻律的。


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古人的生活就是詩,目睹大好春色可以吟詩,送別朋友也可以寫詩,就算是常人不那么開心的事情,到了詩人筆下也別有一番風味。今天我們要賞讀一首唐代詩僧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蒼松之下,詩人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蹤跡。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是詩人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沒能遇到有感而作的一首詩。賈島,與我們學習過的孟郊,并稱“郊寒島瘦”,因為詩歌風格清苦,喜歡刻意苦吟,被詩歌所奴役,人稱“詩奴”。文學上經(jīng)常使用的“推敲”一詞就來源于賈島。 有一次,賈島去長安城郊外去拜訪一位朋友,友人不在,賈島就留了一首詩給朋友。中間有兩句詩這樣寫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第二天,他騎著毛驢回長安,在路上忽然想起昨天的詩里“推”字好像不妥,或許改為“敲”更好。賈島就一邊吟詩,一會兒做推門的動作,一會兒做敲門的動作,渾然忘我。街上的人看到他的樣子,都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為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紛紛避讓,賈島還沉浸在自己的詩歌中,居然闖進了儀仗隊。官差就把他帶到了韓愈面前。韓愈問他為何亂闖,賈島就把自己的詩念給韓愈聽,并說了“推敲”之事。韓愈聽完,很感興趣,思索片刻,韓愈說:“‘敲’好!即使朋友不在家,你也要敲門,代表你是知禮之人,再者,‘敲’在靜夜無聲中帶來聲響,不是更活潑嗎?靜中有動!辟Z島聽了,連連表示贊同。韓愈不僅沒有處罰他,并且兩人因此結(jié)識,而成了朋友!巴魄谩睆拇艘簿统蔀槟捴巳丝诘某S迷~,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這首詩不僅簡煉,而且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得知不在,也就自然掃興而歸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二問三問,應(yīng)該說了很多話,但詩人寫得非常簡單,用簡單寫復雜,越發(fā)看出詩人對朋友的情誼深切。而且這三番答問,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希望變成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到了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如何能用大道至簡的筆法寫出內(nèi)心最深沉的情感?最后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品味賈島的深情: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里,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最佳貢獻者
2

詩要怎么改?

這首詩可以顛倒,也不可顛倒。這里其實是詩要怎么改的問題。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一、先說不可顛倒

1.落韻

簡單的挪移,就不押韻了,去、處在《平水韻》去聲【六御】,中,不押韻。

知識點:去、處兩個字在平水韻去聲【六御】和上聲【六語】里都有,意思不一樣 ,大家不要搞錯了。

2.節(jié)奏

絕句雖小,亦有起承轉(zhuǎn)合,揚抑頓挫。

松下問童子,一喜一揚。

言師采藥去, 一憂一抑。

只在此山中,又喜又揚。

云深不知處,再憂再抑。

節(jié)奏是揚、抑、揚、抑,改動以后會破壞節(jié)奏。

3.結(jié)構(gòu) 這首詩一句問,三句答。

童子的回答清新自然,邏輯清楚,打亂以后還能表達明白嗎?

4.名人名作,自取其辱。

沒人做這種事……

再說可顛倒

1.關(guān)于改詩

作品一般都是修改的而成,賈島更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感慨。

有時為了一個字整句話、甚至整首詩都要變動,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改這首詩不為逞能,更不想自取其辱。只是和詩友探討一下,必須用‘’處‘’這個字作韻、還是保留基本原義的情況下,怎么改詩,改后會是什么結(jié)果。

2.怎么改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原節(jié)奏是揚、抑、揚、抑比如改為:揚、抑、抑、揚。揚、抑之后第三句再下一層,繼續(xù)抑,然后第四句揚起,如有余味最佳。當然還有其他變化。

一問三答,可以打破看看效果。

3.哪個結(jié)果好一些

(1)一問二答三看四想(含問意)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舉目白云深,仙蹤竟何處?

揚抑抑抑

(2)一問二三答四動作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今日白云深,遙指翠微處。

揚抑抑揚

(3)一問三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今日白云深,應(yīng)在峰高處。

揚抑抑揚

(4)一問二答 三動作四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遙指白云深,人在白云處。

揚抑抑揚

(5)一問三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莫怪白云深,人在云深處。

揚抑抑揚

(6)一問三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是白云深,無人知何處。

揚抑抑抑

…………

不寫了,這些可以說明問題了,可以看出,雖然詩料一樣,但是不同的組合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賈島作為‘’苦吟詩人‘’,這些變化的都是他挑剩的。但對初學者而言,做到這一步并沒有什么羞愧的。

我們寫詩、改詩就是如此,從眾多選擇中挑出自認為最好的示人。


結(jié)語 4S管理

很久以前,風行過‘’4s‘’管理,搞什么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其實作詩不也如此?

1.學問好見識多,搞來一堆詩料。

2.根據(jù)主題,有用的留下,沒用的扔掉。

3.放在合適的位置,這一步好難呀!有些知識不高的人,這個能力強,就能做出比高知好的詩。

這就是‘’飽學士、狀元郎,作詩未必勝廚娘‘’。

4.更難了,到了一定層次,作詩就水到渠成。

……胡言亂扯,北阮曬衣,南阮曬褌,自是俗人,聊復爾耳。歡迎留言指正!

@老街味道

2018-2-14

3

你顛倒一下試試?也沒什么不妥!前者童子說:師傅就在這山上采藥,可是山太大,我不知道他在哪?后者,山太大了我不知他在哪?但是肯定在這山上。賈島就愿意整這事!比如推、敲的典故,如果換成李白肯定是“僧破月下門”。杜甫就會說“僧嘆月下門”白居易必然寫“僧入月下門”。賈大詩人島有點“娘炮”

4

《尋隱者不遇》這是賈島的一首有名的古詩,文學上有“郊寒島瘦”。我想這“瘦”就是高度凝練!言簡意豐吧!秾る[者不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經(jīng)過千年的沉淀,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形成定勢。有些人卻突發(fā)奇想,想改變一種思維方式,想超越古人。以探求者去顛倒這首詩后兩句,往往會得不償失。

《尋隱者不遇》是采用問答形式。一問三答。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我們知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一般布局時,都要注重一下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是用問起。直接發(fā)問。尋隱者歷盡千辛萬苦尋訪世外高人,終于見到古松參天之下,有一個童子,尋隱者欣喜若狂。終于看到希望。這“松”字,暗含隱者風骨,更多的是作者的欽慕之情。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是承接上句問而做出的簡潔回答。我的師傅采藥去了。這就令尋隱者有一種撲空的感覺,而采藥更增添了神秘色彩,這是什么樣的仙山令人遐想。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這是轉(zhuǎn)。當尋隱者失望之時,童子的回答又使人看到了希望,我?guī)煾禌]遠走,就在這山中了。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這是合。結(jié)句點題,扣住題目“尋隱者不遇”。最后一句又使尋隱者感到一片茫然。又不知到哪里去找了。希望又一次落空。

這樣布局巧妙,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如果三、四句顛倒,不太符合邏輯推理。本來慕名者也是尋隱者滿懷希望而來,第二的回答已令尋隱者失望,但如果說出云深不知處,那么人們自然會想到,這位高人是云游四海去了,無法找到了。這就如同一盆冷水潑下。讓人絕望。這也不符合童子的樸實單純的品性。“只在此山中”。放到最后,這樣可見這童子在故弄玄虛,他的師傅出去,應(yīng)該是有所交代的。讓人感到童子的虛偽。這境界全變,人性扭曲。高人也因此抹黑。

而原詩,“只在此山中”給人希望。“云深不知處”。則烘托山深,更襯托高人居處。情、景交融。大繁至簡。這也是賈島高明之處。

再則三、四句顛倒,也不符合詩的韻律要求,出現(xiàn)落韻現(xiàn)象,本來好好的詩,變成一首打油詩。這難道是笑談嗎?現(xiàn)實中往往這類人很多。像惡搞紅色經(jīng)典一樣。最終吃虧的是自己。

5

從寫詩的格式規(guī)范方面來說的話,寫詩是要押韻的,這是寫詩最基本的要求,最后兩句顛倒之后就不押韻了,這樣的話,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

如果從描述意境方面來說的話,“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描述的意境是,隱者蹤跡由童子附近的松樹下逐漸擴散到山海云霄,營造出一種絕世隱者縹緲天地,超然世外的形象,讓人心生向往想要一睹風采。如果變?yōu)椤霸粕畈恢,只在此山中的話”,意境就變(yōu)榘芽~緲天地間的隱者給拉回到山中來了,格局變得小家子氣了,也就沒有了之前這種飄忽天地間,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答題不易,希望各位觀眾老爺能賞個贊,多謝啦!

6

賈島詩: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簡單回答:

先說后兩句不能顛倒。這首詩是壓仄韻,子,去,處都是仄聲字。我學問不深,不知平水韻,但普通話都是仄聲,押仄韻就要仄結(jié)尾,所以不能換。其次,作者深入深山,順著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去,被眼前谷翠山壑,云霧迷漫的景色所驚艷所陶醉,也贊賞采藥人的艱辛和毅力,感嘆隱者生活的神秘。用今天的話說,是對大好河山的贊美!對隱者品位敬佩。所以最后一句是加強語勢。如果換了,作者尋隱者不見,所感覺到的只是惋惜和惆悵。

最后說可以改,意思也不變,也沒什么大了不起的。念一下,也很順口。但細琢磨,有區(qū)別,說明詩作者在用詞謀篇方面的能力。

7

先直接說答案吧:不能改。

《尋隱者不遇》是唐朝詩人賈島的名篇,我從許多地方都看到有人問這首詩最后兩句能不能顛倒,許多人從合轍押韻的角度來分析,那當然是不能顛倒的,但是,普遍認為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唐詩三百首編入五絕),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而且賈島是什么人?能跟韓愈大大玩推敲的詩人,要推敲格律那還不簡單嘛,所以若要從合轍押韻這方面來分析,恕我直言,沒有多大意義,意境什么的也不多談,這首詩之所以傳唱千古而不衰,其妙就妙在結(jié)構(gòu),而這個意境,一旦打亂順序,就會大打折扣,我們先看詩: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最簡單來說,從小老師就教我們,寫作啊,要講究個起承轉(zhuǎn)合,這一首小詩共4句,起承轉(zhuǎn)合是怎樣的呢?

松下問童子:這句起,一棵松樹,兩個人,雖然只提到了童子,但是我們都知道這里面省略了主語“我(賈島)”,賈島在一顆松樹下問童子,你的師父到哪里去啦?

言師采藥去:這句承,承接了前面一問,交代了問話的內(nèi)容和原因,童子說師父采藥去了,賈島勢必會問去哪里采藥了,就沒必要寫出來,直接轉(zhuǎn)到下一句。



只在此山中:這句轉(zhuǎn),可以想象一下,有人跟你問路,說太古里怎么走?你肯定是一邊說就在那邊,一邊用手指著方向,童子想必也是一樣,一邊說只在此山中,一邊指向茫茫大山之中。

云深不知處:這句合,如果是拍電影,鏡頭順著童子手指的方向,定然慢慢拉遠拉長,把這座山的高聳入云體現(xiàn)出來,而賈島此時必然也問了許多問題:師父去哪了?到哪里采藥了?在山頂還是山腳?在前山還是后山?

講道理,賈島也是運氣,遇到個脾氣好有耐心的童子,要遇到我這暴脾氣,跟你說了師父不在就是不在,你還叨嗶叨問個沒完你試試?



整首詩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地點、人物、事件、范圍,最后還有一句留白,言下之意就是:反正就在這煙云茫茫的大山里,你去找唄。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來說,這就叫開放式結(jié)局。如果賈島生活在現(xiàn)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導演,只用4個鏡頭,不但把這段對話寫得活靈活現(xiàn),更把那個始終沒有露面的隱者的世外高人的模樣嵌入了觀眾的心里,他仿佛就和眼前這座巍峨山脈融為一體了,在我們心中,真正的世外高人不正是這樣的嗎?

假如把最后兩句顛倒,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云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讀起來似乎沒有什么錯誤,但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亂了,邏輯就不通了。而且以“只在此山中”結(jié)束,就缺少了“云山不知處”的開放式結(jié)局,觀眾的思維空間就被局限了,作詩畫畫拍電影,要懂得留白,而不是密密麻麻的信息轟炸。




8

《尋隱者不遇》,是“苦吟派”詩人賈島的名作。何為“苦吟派”詩人?即作詩字斟句酌,善于推敲,長于某篇布局,“造語費力”。想必大家都應(yīng)該知道,“推敲”一詞的誕生,正是拜賈島所賜。如果此詩后兩句可以顛倒,顛倒后效果更好。那么作為一個尤其擅長推敲的苦吟派詩人,賈島早就自己動手將后兩句顛倒過來了,哪還能留機會給我們在這里“推敲”這個顛三倒四的問題?


這首詩后兩句,顯然是不能顛倒的,原因如下:

1、首先呢,詩歌是講究“音樂美”的。一首詩,絕不是簡簡單單文字的堆砌,其節(jié)奏如何,平仄如何,押韻如何,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把握好詩歌的音樂美,一首詩讀起來才能是朗朗上口。若此詩后兩句顛倒過來,最起碼的,二四句不再押韻,嚴重破壞了詩歌的音樂美。

2、本詩是一首問答詩,每句之間有嚴格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并不是隨便就可顛倒的。此短詩之中,暗含了“三問三答”。

第一問,詩人問:你師傅在哪?第一答,童子答:采藥去了!

第二問,詩人問:采藥在哪里?第二答,童子答:只在此上中!

第三問,詩人問:在山中哪里?第三答,童子答:云深不知處!

短短四句,卻暗含了三問三答,不愧是苦吟派詩人的代表,練字練句十分精煉!明白了這三問三答,自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后兩句不能顛倒。

3、此詩簡單的四句,卻層層深入,包涵了情感的起伏變化,將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八上聠柾印保藭r的詩人剛剛拜訪到此,因為將要見到隱者,所以內(nèi)心是愉悅的,充滿期盼的。結(jié)果童子“言詩才藥去”,詩人一下子就有些失望。在哪采藥呢?詩人不死心地問,心想既然來了,怎么樣也得見見隱者。一句“只在此上中”,讓詩人多少又有了些希望,誰知剛剛有了點希望,一句“云深不知處”又讓詩人燃起的希望之火破滅了。閑云渺遠啊,看來今天是無法相見了。詩人那無限失望、失落之情無限延展到了云層深處!

4、以“云深不知處”結(jié)尾,營造出一種空靈而渺遠的意境,給人無限的遐思。也襯托出了“隱者”果然乃隱者,采藥在那山高云深之中。也暗暗透漏出詩人對隱者的羨慕——詩人為什么要拜訪隱者?自然是對隱者的生活有所向往,而得知隱者在那云深處之中,享受那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怎能不更加羨慕隱者?

綜上幾點,所以說此詩后兩句不可顛倒。我們不一定有苦吟詩人賈島那么善于推敲,他留給我們的,一定是他推敲多次后的最好結(jié)果,我們無需“顛三倒四”!

9

中文是十分強調(diào)語序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強調(diào)的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如果倒過來,強調(diào)的就是肯定在山里。結(jié)合題目來看,顯然前者更貼切。

類似的例子比如李鴻章把奏折里的“屢戰(zhàn)屢敗”改成“屢敗屢戰(zhàn)”,一樣的道理。

好好體會吧

10

一是平仄韻律不可變動,二是后三句是童子的回復,省去了訪者的提問,循序而來,不可顛倒。過程就是:你師傅呢?采藥去了;在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中;山中的什么地方呢?白云深處不知道的地方。顛倒了就是在敘事時顛三倒四。另外,有的讀者也回復了:哪首詩的最后兩句能顛倒?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