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蔣介石在北京的故居位于后圓恩寺胡同,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院落。蔣介石分別于1945年和1948年兩次親臨北京,都曾在這里居住。

蔣介石曾經(jīng)兩次在北京進行重大活動。第一次是1945年以“抗戰(zhàn)領袖”的身份來慰問北方同胞;第二次是在1948年,蔣介石為了遼沈戰(zhàn)役來到了北平?梢哉f,蔣介石在北京的故居見證了蔣介石在大陸的歲月從頂峰到谷底的演變。

其實蔣介石的這座故居也頗有歷史淵源和傳奇色彩,它始建于清朝末年,當時是慶親王奕劻的次子載旉的府宅。

載旉算得上一位名副其實的敗家子。當年,他為了討好京城名妓“紅寶寶”,就按照她的意思修建了這座兼具中西風格的豪宅。孰料他因為賭博把這座豪宅輸給了別人。后來,這座豪宅又被一個法國商人購買。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將這座豪宅變?yōu)樽约旱男修@。新中國成立后,此地成為了中央政府華北局所在地,之后又成為南斯拉夫駐華大使館和亞非作家協(xié)會所在地。如今是中國友協(xié)對外友好賓館。

最佳貢獻者
2

蔣介石一生中來過兩次北京,都住在位于后圓恩寺胡同一座中西合璧式的院落內(nèi)。建國以后,蔣介石故居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1984年5月24日,作為“四合院”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四合院位于南鑼鼓巷地區(qū)中北部,南依前圓恩寺胡同,北靠菊兒胡同。此院建于1875年,原來是清宗室載旉的宅邸。載旉是慶親王頤劻的次子,頤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曾經(jīng)做過清廷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和內(nèi)閣總理大臣。頤劻生性貪婪,是清廷有名的斂財高手,載旉則是個敗家子,人稱“散財真人”。這座位于南鑼鼓巷的豪宅就是載旉為了討好民國京城名妓“紅寶寶”的歡心,由其父頤劻出錢建造的。后來,載旉因為賭博欠下巨額債務便把全部家當連同這座四合院轉賣于一位法國人,成為一家中法企業(yè)的辦公處,抗戰(zhàn)勝利以后,經(jīng)簡單改造后成為蔣介石在北平的行轅。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華北局曾在此暫時辦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先后作為南斯拉夫駐華大使館和亞非作家協(xié)會所在地,現(xiàn)為中國友協(xié)對外友好賓館。

蔣介石曾經(jīng)在1945年和1948年兩次來到北平參加重要活動,均住在這座四合院內(nèi)?梢哉f,這座故居也成為蔣介石在大陸的風云歲月中從高峰到谷底的歷史見證。

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3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圓恩寺胡同7號的這座建筑,稱為“蔣介石故居”其實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他的故居必然是在家鄉(xiāng)浙江奉化縣溪口鎮(zhèn)的“豐鎬房”,而當年北平的這座宅院,正確稱謂是“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臨時行轅”,也就是國民政府一把手在首都南京以外的臨時駐蹕場所,并且你還不能稱為“北平行轅”,因為那個機構另有地址。


(蔣在北平)


老蔣一生共四次到過北平,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有兩次,分別是1928年和1934年,但都沒有固定住所。而且這個人挺封建的,為了顯示其軍事獨裁的權力,1934年就設立了第一個南京之外的駐蹕機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行營這個名詞非常類似于古代皇帝外出時的“行宮”,只不過軍事色彩更濃一些。


這個南昌行營當然是為了對付紅軍而建立的,老蔣經(jīng)常會離開南京到江西南昌就近指揮作戰(zhàn)。需要說明的是,此時老蔣已經(jīng)放棄了國民政府主席一職(1932年初下野復出后,只復任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而由林森擔任虛偽國家元首,所以還只能出現(xiàn)“行營”這樣的軍事機構名稱。




從南昌行營開始,在對付紅軍和抗戰(zhàn)期間,軍事委員會又先后組建(或者撤銷)了若干行營,比如桂林行營、天水行營、重慶行營、漢中行營等等。但這些行營所在地,未必每個地方老蔣都會去住一陣子,而只是一級軍事指揮機構,級別在戰(zhàn)區(qū)之上,以親信或者大員為主任負責日常事務即可。


1943年林森去世,老蔣又重任國府主席,因此在抗戰(zhàn)勝利以后,各行營又紛紛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轅”,比如李宗仁的北平行轅、熊式輝的東北行轅,都是這個意思。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的辦公地點在中*海居仁堂,該行轅撤銷后,那里也是傅作義華北“剿總”最后時光的所在地,其他行轅所在地老蔣并沒有什么固定的住所,因為去的機會和時間太少。





但是北平不同,畢竟是原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古都,所以抗戰(zhàn)勝利老蔣第一次正式“駕臨”北平時,侍從室會同北平行轅費盡心機給老蔣選擇了一個臨時官邸,就是這個后圓恩寺胡同7號。當時不是所謂的和平了嘛,作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都認為老蔣以后會經(jīng)常來視個察什么的,而之前要么是北伐剛成、要么是日本人橫行,不太安全。


這座宅子建于1875年,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原來屬于滿清慶親王奕劻的次子載旉的宅第,這哥們是個家財萬貫的浪蕩公子哥,風傳當年修建這座宅子時為了取悅一個名妓,特地弄成了“中不中洋不洋”風格,好聽點就是中西合壁。結果沒多久就因為敗家輸?shù)袅,幾?jīng)輾轉易主,最后被國民政府給“接收”了,早年這里俗稱“恩園”。


(1945年在北平)


由于“恩園”的院子地處北平中心城區(qū),建筑面積也達到1800多平方米,方便隨從們能夠住下,同時也能讓比較西化的蔣夫人滿意,遂最終選定這里為老蔣的“國民政府主席臨時行轅”。一番修整打掃后,194512月11日,老蔣以“慰問北方同胞”為名攜宋美齡飛抵北平,然后就下榻圓恩寺臨時行轅,也是在這里,跟傅作義、孫連仲、陳繼承等高級將領進行密談,部署北方的軍事戰(zhàn)略。


老蔣這一次在園恩寺臨時行轅住了整整一周,直到12月18日才離開,所以它跟李宗仁的北平行轅還不是一回事。既然國民政府一把手住過了,而北平這么重要的城市,保不齊老蔣又什么時候過來,所以園恩寺7號也就被徹底征用了,沒有再駐進其他機構。結果這一空就是兩年多,直到1948年9月30日,東北和華北的局勢堪憂,老蔣再次飛抵北平住進了園恩寺7號。


(西山碧云寺)


要注意的是,此時老蔣的職務已經(jīng)變成了“總統(tǒng)”,所以園恩寺臨時行轅就成為了“總統(tǒng)臨時官邸”,文謅謅可以簡稱“行邸”,但是無論如何,后來稱謂故居都是不合適的。這次住的時間比較長,一方面老蔣要在這里就近督導東北戰(zhàn)局,所以衛(wèi)立煌、杜聿明等人都要從沈陽飛過來見面、


另一方面老蔣又督促傅作義派兵增援東北,傅不愿意抽兵出關,就以派部隊偷襲西柏坡的計劃來搪塞,把老蔣忽悠得非常有興趣,10月初的一天還專門從園恩寺趕到西郊的傅作義總司令部,聽取關于偷襲作戰(zhàn)的詳細部署。



(這就是在行邸拍的照片)


以圓恩寺行邸為據(jù)點,這一期間老蔣忙得夠嗆,先后兩飛沈陽應對戰(zhàn)局、一去葫蘆島(部署攻擊塔山),一去上海(處理小蔣和孔令侃的糾紛),一直呆到了遼沈戰(zhàn)役基本結束的1948年10月30日才離開北平回南京。根據(jù)杜聿明的回憶,這一天他在北平西苑機場剛剛降落,看見老蔣正準備乘專機離開,于是匯報了沈陽即將不守和需要救出衛(wèi)立煌的事宜,之后老蔣才離開北平,從此再沒有回來過。


北平和平解放后,華北局曾一度在恩園辦公,如今屬于友好賓館所有。1984年5月后圓恩寺胡同7號作為“四合院”的典型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據(jù)說恩園好像不對外開放,只能就近看看外觀,能夠住一次看來筆者肯定是癡心妄想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