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樣式很多
開襟有如意襟、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袖口有長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琵琶襟旗袍禮服——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下面是更多關于旗袍圖片的問答
旗袍分哪幾種 圖片
按分類
旗袍襟通常有七包括方襟、雙襟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1
2
3
4
5
6
7
8
9
10
按領型分類
按袖口分類
旗袍袖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按扣型分類
盤扣的種類多樣, 有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蝴蝶盤扣、吉字扣等等。
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權(quán)侵刪。
旗袍的圖案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花 比如牡丹 菊花 百合 月季都可以,不過寓意不同,中國結(jié)一類;再有祥云類 走獸類 再還有鳳凰,鴛鴦等
腿型分哪幾種帶圖片的
腿型分為O型、X型,標準腿型。
1、O型腿
O型腿在醫(yī)學上稱為”膝內(nèi)翻”。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兩足內(nèi)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xiàn)的畸形疾病。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
2、X形腿
X形腿是由于先天遺傳,后天營養(yǎng)不良,幼兒時期坐、走姿勢不正確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內(nèi)收、內(nèi)旋和脛骨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種骨關節(jié)異,F(xiàn)象。
3、標準腿型
標準腿型在腳尖與腳跟貼緊的狀態(tài)下立正站好時,大腿、膝蓋、小腿、內(nèi)側(cè)腳踝、腳趾尖等五點貼緊,而這五個地方之間有四處是呈現(xiàn)分開的狀態(tài)。標準腿型涉及腿長、腿身比、大小腿圍、大小腿長等因素。
擴展資料
O型腿危害:正常的膝關節(jié),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jié)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關節(jié)內(nèi)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于膝關節(jié)內(nèi)側(cè)關節(jié)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jié)內(nèi)側(cè)軟骨面磨損,脛骨平臺塌陷,繼發(fā)骨性關節(jié)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xiàn)關節(jié)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X形腿矯正方法:
1、直腿坐,兩手體后撐地,兩膝間夾一軟物(如小皮球),用橡皮筋將踝關節(jié)捆住,練習5分鐘。要求小腿用力夾物體。
2、兩腿開立成二位,兩膝盡量向兩邊分開,挺胸立背,屈膝半群,慢慢抬起腳跟,然后下落,反復提起并下落腳跟,直至小腿有酸脹感。
標準腿型腿長測量:腿長=身高-坐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8.8cm,亞洲女性平均為72.37cm;歐美男性平均為84.19cm,歐美女性平均為77.74cm。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X形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膝內(nèi)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標準腿型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穿旗袍最好看的發(fā)型有哪些圖片
旗袍的穿著是非常講究的,東方女子,一般都有穿旗袍的身材,所以,差的只是鞋子,與發(fā)型的搭配,下面主要介紹一下穿旗袍的發(fā)弄吧,穿旗袍這種古典味道十足的服飾,發(fā)型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況下,穿旗袍發(fā)型是需要盤起來的,但現(xiàn)在流行的一些發(fā)型也是非常適合的,隨著旗袍逐漸追逐現(xiàn)代潮流的腳步,旗袍發(fā)型也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以前的經(jīng)典盤發(fā)發(fā)型演變到現(xiàn)在,爆炸頭,披肩發(fā),后梳發(fā)型等等都有適合的旗袍,下面這些圖片一起來看一下吧,總有一款旗袍發(fā)開型適你http://www.showcol.com/bbs/viewthread.php?tid=2083&highlight=%e6%97%97%e8%a2%8d%e5%8f%91%e5%9e%8b這個網(wǎng)站里邊還有兩篇旗袍發(fā)型的文章,我有發(fā)給你,你自己去看一下吧,感覺好了別忘給我分分,呵呵,誰有更詳細的旗袍的變遷的圖片啊.我需要圖片和文字的介紹啊.
旗袍(qipao,cheongsam)中國的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tǒng)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xiàn)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征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xiàn)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tǒng)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現(xiàn)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nèi)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后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后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xiàn)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tǒng)的直線裁制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后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后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fā)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后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后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后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tǒng)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線終于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后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tǒng)一全國。隨著政權(quán)的初步穩(wěn)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fā)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tǒng)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繡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jù)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xiàn)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后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民國時期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tǒng)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jīng)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tǒng)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zhèn)。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chuàng)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quán)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guī)陋習,趨向于簡潔,色調(diào)力求淡雅,注重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xiàn),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后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jù)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征、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又在結(jié)構(gòu)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質(zhì)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fā)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xiàn)體態(tài)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nèi)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nèi)著內(nèi)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從傳統(tǒng)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diào)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tǒng)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diào)功能的傳統(tǒng),但表現(xiàn)女性體態(tài)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tǒng)之一;而現(xiàn)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xiàn),變?yōu)楸┞、性感和全身的表現(xiàn),F(xiàn)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xiàn)女性體態(tài)細微變化的表現(xiàn)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旗袍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產(chǎn)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xiàn)在我們或許已經(jīng)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jù),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xiàn)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于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jīng)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采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并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xiàn)代服裝組合,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它已經(jīng)"國際化和現(xiàn)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xiàn)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jié)構(gòu)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xiàn)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征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jié)構(gòu)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jīng)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于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jīng)成熟已經(jīng)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tài),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鐘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xiàn)于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于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征,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區(qū)分于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jié)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特征 現(xiàn)代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cè)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冰天雪地穿旗袍 如此浪漫凍人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yè)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 設計師與旗袍 經(jīng)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wěn)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jīng)典女裝。經(jīng)典相對穩(wěn)定,而時裝千變?nèi)f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jīng)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時裝,而并非正式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xiàn)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F(xiàn)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xiàn)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tǒng)韻味,同時又能體現(xiàn)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旗袍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材質(zhì)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xiàn)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xiàn)東方女性含蓄優(yōu)雅的魅力。圖案 現(xiàn)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tǒng)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制作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里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shù)目p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cè)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制 【旗袍≠旗裝/旗服】 現(xiàn)在的旗袍,盡管改于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或稱“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裝;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關系。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西式審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時裝。而旗裝,則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為便于區(qū)別與理解,以下也對旗裝進行“特色”概述: 特征: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清末女子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色彩: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盤滾設計: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由于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 圖案: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旗袍并不是中國的國服 由于旗袍的大范圍流行和近年來影視作品的宣傳,不少人尤其是對歷史了解甚少的年輕人將旗袍當作中國的國服來看待。這樣的觀點并不正確的。旗袍只是一種時裝。 旗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滿族衣飾的變體,并不具有代表全國大多數(shù)人口。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旗袍在很多場合成為了接待小姐用服,這樣的濫用也已經(jīng)使得旗袍的原則性不復存在。 所以,目前中國無國服。 【歷史與發(fā)展】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并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xiàn)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jīng)改進之后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后,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流行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于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范例,屬于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jīng)歷或表現(xiàn)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于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與漢族軍閥豪強結(jié)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繼而統(tǒng)一全國。隨著政權(quán)的初步穩(wěn)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fā)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之說,漢族百姓與之斗爭,努力保存漢服,遭到滿清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屠殺。最重要的問題是,滿清建立后為什么要強迫漢人剃發(fā)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么服飾,留什么發(fā)型和統(tǒng)治并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并建立清后賦予了它們新的內(nèi)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tǒng)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tǒng)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yōu)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jié)M洲貴族拼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jié)M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tǒng)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jié)h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jié)h族精神萎縮,使?jié)h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里的民族優(yōu)越感。漢族傳統(tǒng)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漢族的民族恥辱,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著裝與戲曲宗教等場合。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滿族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以此來避免被漢族同化,最終達到確保滿人的統(tǒng)治地位的目的。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霸獙氼I”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繡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jù)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nèi)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xiàn)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后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tǒng)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tǒng)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jīng)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tǒng)沉重的負擔。由于滿族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并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并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zhèn)。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chuàng)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quán)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蕩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guī)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于簡潔,色調(diào)力求淡雅,注重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xiàn),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后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jù)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產(chǎn)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戰(zhàn)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于旗女的長袍。3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又在結(jié)構(gòu)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后的章節(jié)中將會詳細介紹。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云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剪辮發(fā),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tǒng)治者,把屬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辛亥革命后“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臺,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jīng)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xù)。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jīng)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屬于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chǎn)生與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于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又在結(jié)構(gòu)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于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于舊制,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zhuǎn)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zhuǎn)向平民。 到1956年,據(jù)說前蘇聯(lián)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于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xiàn)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zhì)。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tài),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準,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tǒng)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向往。 作為最能體現(xiàn)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shù)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jīng)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后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xiàn)了一種具有職業(yè)象征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yōu)榱藚^(qū)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mào)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向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zhì)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jié)合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