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面是更多關于獨龍族服飾的問答

獨龍族的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tǒng)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huán),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致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fā),赤足。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兩方長布,從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圍向前方。男女皆散發(fā),前齊眉、后齊肩,左右皆蓋耳尖。兩耳或戴環(huán)或插精制的竹筒。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huán)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比效發(fā)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yōu)良,色彩諧調,特色鮮明。 然而,環(huán)境的艱苦泯滅不了獨龍人的愛美之心,他們的服裝雖然十分簡樸,但仍十分注意身上的裝飾。獨龍族男女都喜歡佩帶飾物,他們雙耳墜著耳環(huán),或是雙環(huán)相扣,或單環(huán)垂肩,也有的人僅以竹筒穿在耳垂上。在脖子上戴項鏈也是男女的共同愛好,大多數(shù)為料珠串,而且認為越多越好,故有的人頸上掛著十多串珠串。有的人不掛珠串,就用菖蒲根一類的草莖圈成項圈,戴在脖子之上。獨龍族女子還特別喜歡用藤篾做成圈箍;帶在腰、大腿或手腕上,有的圈箍還被染成黑色或者紅色。腰、腿箍已很少見,惟腕圈仍為許多獨龍婦女保留。獨龍人的發(fā)式也很有特色。過去男子頭發(fā)長長之后,使用鋒利的刀齊齊地截去,前垂齊眉,后披齊肩,左右齊耳,酷似一頂帽子,如今只有老年男子才剃這樣的發(fā)式了。一些老年婦女,仍把自己的頭發(fā)剃成“烏齊恩”式,即把周圍的頭發(fā)剪光,只在頭頂中央留一紹一掌寬的頭發(fā),披到額眉。除此之外,許多婦女外出時還會在肩上斜掛一只精致的藤篾籮,既可方便裝帶物品,又能起到裝飾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獨龍族服飾的服飾發(fā)展

紡織技術傳入獨龍江的時間較晚前,獨龍人常以獸皮御寒樹葉遮羞。紡織技術傳入獨龍江后,紡織便成了獨龍族婦女的主要勞作形式,她們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為原料捻線織布,用野生植物為染料染線織出圖案花紋,當?shù)胤Q獨龍?zhí)。獨龍(zhí)喊滋鞛橐峦砩袭敱,穿著樣式分場合而定,勞動、?jié)日、喜慶、生活著裝的樣式各有不同,習慣穿法是,將獨龍?zhí)簭淖蠹缫赶滦崩列厍,于右肩上方打結,袒露左肩右臂。獨龍族婦女的裝飾,頭部戴耳環(huán)(獨龍語“鳴爾鍥”)一般用藤篾或銀制作,頸部佩戴珠子(獨龍語“額咯”)數(shù)串,色彩各異按個人喜好配戴,女子腰間系數(shù)十道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男子服飾較簡樸,皆披毯為衣。男女皆裹綁腿,防止蟲蚊叮咬和挎一個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籃(獨龍語“達戈”)盛物。男子喜挎弩箭、腰刀,顯得粗獷強悍。

建國后,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傳入,獨龍族的服飾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獨龍?zhí)旱闹谱饕延梢吧参锢w維改變?yōu)槊蘧和開司米毛線紡織,獨龍?zhí)荷势G麗,美觀結實,紡織工藝精湛,充分體現(xiàn)了獨龍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獨特的服飾文化內涵。

獨龍族的裝束相對簡單,白天作披肩、晚上當被蓋的獨龍?zhí)菏撬麄冏钪匾膫鹘y(tǒng)民族服飾。獨龍?zhí)航Y實耐磨,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獨龍?zhí)河檬止ぱ鼨C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zhí),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獨龍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紡術傳入獨龍時間較晚,之前,獨獸皮御葉遮羞。紡織技術獨龍江后,紡織便成了獨龍族婦女的主要勞作形式,她們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為原料捻線織布,用野生植物為染料染線織出圖案花紋,當?shù)胤Q獨龍?zhí)。獨龍(zhí)喊滋鞛橐峦砩袭敱,穿著樣式分場合而定,勞動、?jié)日、喜慶、生活著裝的樣式各有不同,習慣穿法是,將獨龍?zhí)簭淖蠹缫赶滦崩列厍,于右肩上方打結,袒露左肩右臂。獨龍族婦女的裝飾,頭部戴耳環(huán)(獨龍語“鳴爾鍥”)一般用藤篾或銀制作,頸部佩戴珠子(獨龍語“額咯”)數(shù)串,色彩各異按個人喜好配戴,女子腰間系數(shù)十道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男子服飾較簡樸,皆披毯為衣。男女皆裹綁腿,防止蟲蚊叮咬和挎一個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籃(獨龍語“達戈”)盛物。男子喜挎弩箭、腰刀,顯得粗獷強悍。

   建國后,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傳入,獨龍族的服飾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獨龍?zhí)旱闹谱饕延梢吧参锢w維改變?yōu)槊蘧和開司米毛線紡織,現(xiàn)在的獨龍?zhí)荷势G麗,美觀結實,紡織工藝精湛,充分體現(xiàn)了獨龍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獨特的服飾文化內涵。

獨龍族男服是什么樣的,獨龍族女服是什么樣的?

獨龍族的男服比較霸氣。女服就比較文藝一點。

獨龍族的簡介·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F(xiàn)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xiāng)和西藏自治區(qū)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fā)生盜竊現(xiàn)象。史籍稱之為“俅人”。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tǒng)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qū)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愿,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fā)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后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yè)為主,采集和狩獵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jié)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jié)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qū)北接西藏自治區(qū)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shù)氐闹参锷L和氣候變化都呈現(xiàn)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阿昌族 女子穿統(tǒng)裙,以青布包頭;未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繡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jié)鞋(翹頭繡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繡花掛包;高寒地區(qū)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xiāng)、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于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tǒng)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繡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qū)穿傳統(tǒng)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tǒng)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tǒng)裙式,婚后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繡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jié)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qū)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tǒng)裙、銀腰帶;德宏地區(qū)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后是對襟短衫,黑統(tǒng)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繡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tǒng)裙,并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xiāng)族 女子穿大襟衣、繡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tǒng)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tǒng)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繡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繡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jié)日里注重裝飾,并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后長并繡花;穿三段式統(tǒng)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后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jié)日穿繡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jié)日插羽毛),系繡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繡花背心、繡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制衣,冬季穿套褲,傳統(tǒng)穿袍。女袍類似旗袍,采用鑲緄工藝,并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繡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繡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后繡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huán)。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繡花并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繡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繡花統(tǒng)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huán)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huán)。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于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tǒng)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shù)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致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tǒng)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繡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征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huán)纏頭、腰、踝;貢山地區(qū)以麻布片為前后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huán)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tǒng)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繡花圍腰、頭帕及耳環(huán)、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繡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繡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畬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繡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繡花帽(綴后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繡動物圖案)。男子為繡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繡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繡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tǒng)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xiàn)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tǒng)褲,青布包頭,繡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tǒng)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繡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繡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tǒng)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繡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繡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qū)錫伯族著當?shù)貪h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繡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繡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于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繡花或緄邊)、多節(jié)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云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jié)上穿刺繡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fā)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后,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huán),穿皮靴。

    藏族 傳統(tǒng)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區(qū)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qū)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制作。

    壯族 女子傳統(tǒng)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繡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jié),著節(jié)日盛裝。

擴展資料:

漢族服飾特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xiàn),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族服飾特點:

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xù)到甲申之難。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統(tǒng)治者下令全國剃發(fā)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zhèn)壓與屠殺,漢服也因此逐漸消亡。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漢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tǒng)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是其改良服飾。

由于漢服的消亡,清朝時期長袍等開始在漢人中傳播,服裝的式樣發(fā)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后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qū)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后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F(xiàn)代漢族的服裝,多興西式服裝。

其中,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后雖有胡服傳入,出現(xiàn)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甚至包括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近代男裝長袍或現(xiàn)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發(fā)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發(fā),結發(fā)于頂加冠;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強迫漢族人民剃發(fā)結辮;民國后剪辮留短發(fā),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