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羌族服飾和樓上說的差不多,現在漢化很嚴重。

服飾講究色彩的搭配,特別是圍腰上的繡花,以及花的圖案,每一個圖案都有特殊的意義。給你插兩幅圖。

-

下面是更多關于羌族服飾的問答

羌族服飾特點及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你的問題好專業(yè)啊~

我只曉得羌族婦女的特點是:包繡帕,長衫,銀飾,腰帶繡花,云云鞋(繡花鞋),還有圍腰也要繡花,一般都還要加馬夾穿,或者羊皮侉子

男的就是羊皮侉子,腰帶,長衫比較簡樸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具體表現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5000年的文明孕育了獨特的中國文化,由于儒家思想在古國占有主要地位,因而,中國的服飾形制也被打上了深刻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禮儀,講求中庸之道,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始終以繁冗,寬博的主要特征出現。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深厚文化底蘊,當東方文化與西文文化交匯時,中國傳統(tǒng)的服裝與西文服裝體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裝界更加注目于東方古老的文化精粹,使得服裝舞臺上的東方情結閃爍不滅。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充分將傳統(tǒng)中裝中的式樣、局部、面料特點、圖案和各種小的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偉大民族精髓在時裝舞臺上刮起了長久的中國風。

你是否注意到這股濃濃的中國風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越來越備受注目。東風西漸,悠遠的東方文化已不再只代表傳統(tǒng)和國粹,她正快速成為一種流行于國際的時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勢推陳出新的時裝界也常常駐足于東方情結,從中汲取靈感和創(chuàng)意。

一 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深厚底蘊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歷朝各代的服飾均有不同的典制規(guī)定和風俗習慣。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占有主導地位,因而中國的服飾形制也被打上了深刻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禮儀,講求中庸之道,在這種獨特的人文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著裝特別講求和諧、融洽,傳統(tǒng)服飾表達出規(guī)整、含蓄、端莊的民族性格。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服飾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是一個有節(jié)奏的生命,傳達出時代的脈搏;更像是一面鐿子,準確、清晰而客觀地反映著歷史。

古代的中國是一種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yè)社會,散漫的小農生產方式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缺乏工業(yè)社會那種統(tǒng)一性和緊張感,處于一種閑在而近乎平庸懶散的狀態(tài),在緩慢中前進。于是,人們內心漸漸形成了一種“舒緩”的心態(tài),進而以龐大、寬博、繁冗為適應,也即為美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裝的特點:平穩(wěn)而單純,其線條平直,手臂平伸后與身體的直線形成垂直的交叉,這種基礎的造型形式顯得尤為實在和穩(wěn)定。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服裝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用程式化的寬體式樣,平面化的裁剪結構,裝飾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裝配件和含蓄美的社會理念來進行最簡化的形容。

二 中國傳統(tǒng)服裝體系與西方服裝體系的融合

傳統(tǒng)的中國服裝相對于西方服裝體系以人體為根本,立體結構為基礎,注重個性裝飾和新奇多變的社會流行而言,在20世紀后期,西方衣著模式成為全球服裝標準的前提下,很多因素明顯無法在短期內與現代流行相兼容,這就需要對中國服裝傳統(tǒng)進行再理解,利用設計藝術進行再整合,通過流行服裝載體進行再演繹,制造服裝商品進行再推廣。

近幾年,中國的時裝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師,這大大地帶動了中國時裝業(yè)整體水平的提高,當然,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刺激時裝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因素,人們有了更多的錢去消費最新的時裝,也有了更好的心情去嘗試不同的風格,盡管國外的時裝品牌充斥中國的服裝市場,但“中國情結”仍是許多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心結。于是“唐裝”、“旗裝”悄然興起,并逐漸擁有自己的顧客群體,風韻獨到的“中國化時裝”開始形成自己的市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服裝的流行周期也越來越短,同時世紀末的臨近,使人們引發(fā)了悠古的情思,服裝界也隨之掀起了復古的風潮,加之東方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使更多的人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得中國古老的服裝再一次成為世界時裝舞臺注目的焦點。但是由于時裝帶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因此,復古的流行也決不會是簡單的重復過去,而是以現代的形式予以新的包裝和詮釋,所以現代的中裝設計不僅要體現傳統(tǒng)的文化韻律,更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三 中國傳統(tǒng)服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裝設計的突出點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國味道,或許是中國五千年的服裝文明太過悠久,歷史的粘稠反而給我們的服裝概念不是點的清晰而是面的模糊,它不像美國西部風格可以用牛仔褲來形容,而是有太多的內涵,以至于有時我們在提到中裝時無法有具體款式的聯想,中國漫長的歷史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除了常見的立領、側衩、盤紐、滾邊、還有紋樣、配色特別是風格理念等很多中式元素可以在現代設計中加以應用,這就需要設計師具有良好的中國服裝文化素養(yǎng),不斷努力挖掘。

1 現代服裝設計中對于傳統(tǒng)服裝款式式樣的應用。

在中裝設計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式樣應用,無非是展現其寬大的風貌和復古的興起。例如較有代表性的(1977~1978秋冬)圣?洛朗的中國風格的作品。其所表現的上衣都是寬松型的,傳統(tǒng)的平面結構手段能夠迎合簡約的風格,但如果將傳統(tǒng)的平面結構完全再現的話是很難在現代設計中全面再現,所以,除了式樣上的設計承襲寬大之風外,更多的是用傳統(tǒng)的領、襟、扣等局部設計加以有效強調。

2 現代服裝設計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局部應用。

在中國裝設計中通常較為常見的是將中裝中的立領或門襟、盤扣等因素通過有效的再現,來表達設計者的風格,這幾個點的應用最具有說服力和征服性,讓人一眼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精粹所在,并能通過西方服裝體系中的以人體為根本的合體裁剪,更好地表現女性的優(yōu)雅、含蓄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3 傳統(tǒng)絲綢面料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

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tǒng)絲綢面料要在日常裝中經久不衰,就需與新型化纖材料進行混紡,以改善其服用性能,使得在服裝設計中有更廣的應用領域。面料上的花紋及其各種美好的寓意都是西方服裝所不可比擬的。

4 傳統(tǒng)圖案、裝飾在中國現代服裝中的應用。

傳統(tǒng)的圖案和裝飾是中國服裝文化的出新之處,其相對的獨立性使它們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現代服裝中去,但是,中國傳統(tǒng)紋樣和裝飾對于現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往往過于繁雜,所以,在應用時必須加以簡化,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宜男百草,吉慶(磬)有余(魚)”的吉祥意境,但要放棄滿地花的紛繁格式。繡花、滾邊、挖嵌等傳統(tǒng)工藝是中國裝的有效再現手段,但不能照搬清末花俏復雜的十八鑲滾。

5 中國傳統(tǒng)的華美精巧的配件及搭配方法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tǒng)的配伍方法是塑造中國風情的捷徑,但要視服裝的使用場合而定,在日常服裝中可能更多的是中國風格的口袋和西式裙相配,甚至只有一個精巧的中國結,旗袍或全套的中式衣褲或許只能在禮服中出現。精致含蓄的中國傳統(tǒng)服裝理念是中國古代人和現代人衣著審美的最大疊合點,可以在現代中國裝設計中得以充分張揚。在晚清的上海,兩件粗看非常類似的男裝袍,可以用梅、蘭、竹紋樣中的花蕾開放與否區(qū)分日晚裝,這種中國式的耐看美好同樣值得現代中國裝借鑒。

以中國傳統(tǒng)服飾作為靈感來源的時裝,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生命力,這些時裝的外形雖以現代的設計方法進行包裝,卻充滿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青煙淡墨,超塵出世的氣質,在這些中國味十足的時裝中,有的很難說清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的哪個朝代,但是大襟、對襟、盤扣、開衩、滾邊、及中國結飾等則是這些時裝共同擁有的細節(jié)處理。香港設計師尹泰尉、張?zhí)鞇鄣仁且回炓园l(fā)掘和再造傳統(tǒng)服飾為主要風格的代表,已成為時裝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也許是由于世紀末的到來,以及對新世紀的展望,使人們將目光放得更遠,東西方開始共同呼吸。中式服裝不僅牽動了中國人的與生俱來的面目和心結,也成為許多國外設計大師新作中的主角,風頭正勁的迪奧首席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設計的濃妝艷抹的時尚造型,顯然是舊上海灘月歷皇后的翻版。而簡約大師海爾姆特?朗(HELMUT LANG)則從織錦緞和老頭鞋中看到了流行的曙光。這些流行服飾帶著明顯的中國印記,但又似乎是大鼻子、藍眼睛的設計師們出自心底的真情流露,于是突然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你的,是我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風情——盡情地演繹美麗的東方神話吧!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羌族服裝是什么樣的?

看圖吧

極簡主義在現代都市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minimalism

極簡主義,可以是一種藝術流派(此時譯作極少主義或最簡),也可以指一種生活方式或時裝風格(此時更多地譯作簡約主義)。

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流派,極少主義出現并流行于20世紀50--60年代,主要表現于繪畫領域。極少主義主張把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色與形的關系,主張用極少的色彩和極少的形象去簡化畫面,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時裝風格,簡約主義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變得時髦。1990年代有一句口號"Back to basics(回歸本始)"足以與80年代的"回歸自然"成為姐妹篇;貧w是感到前無去路的困惑的當代人的唯一選擇,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90年代迷們的一代不會回歸到維多利亞式的價值觀去,他們選擇與極少主義相通的東西。

簡約主義的時裝幾乎不要任何裝飾,信奉簡約主義的服裝設計師擅長做減法。他們把一切多余的東西從服裝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鈕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們就做一粒鈕扣;如果這一粒鈕扣也非必要,那他們說干脆讓人穿無鈕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經足夠迷人,那他們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繡;如果面料圖案確實美麗,那他們就理所當然地不輕易打衣裥、打省、鑲滾;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么勻稱,那他們就決不會另外設計廓型,這時,人的體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臉讓人的目光久久不能離去,那他們也決不會以服飾的花哨來分散這種注意。廓形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既要考慮其本身的比例、節(jié)奏和平衡,又要考慮與人體的理想形象的協(xié)調關系。這種精心設計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來表現,通過精確的結構(板型)和精到的工藝來完成。簡約主義其實是90年代女裝的重要特征。簡約主義是人本主義的,我們相信,服飾是依附于人的。既然說服飾是第二皮膚,那它就只能是第二位的。簡約主義簡潔而不簡單。它是精致的,它的簡潔背后凝聚著耗料費時的過程。所以簡約主義與80年代的簡樸自然迥然不同,與90年代追求豪奢的時尚在骨子里并不相悖。

當年信奉極少主義的畫家中獨多美國人。勞申伯格(Rauschenberg)、斯特拉(Stella)和約翰斯(Johns)是他們的代表人物。簡潔又是美國時裝的傳統(tǒng)。所以,簡約主義在美國時裝設計師那里似乎更加得心應手并不奇怪。看看卡爾文·克萊恩(Chlvinklein)叫和他的美國同行就可以明白。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和消費者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也注意到簡約主義。由于簡約主義時裝對廓形、結構、材料及工藝的把握均有極高要求,所以并非所有的設計師都敢于在此一試身手。再加上不少設計師囿于識見,缺乏自信,難以擺脫繁復瑣碎的陋習,自然也無法臻于簡約之境。這樣簡約主義一度成為檢驗中國設計師成熟與否的試金石。然而,中國大都市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白領階層,卻毫不費力地接受了簡約主義。以"引導消費"自詡的中國設計師,實在應該虛心向消費者學習才是。

最佳貢獻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