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應臺是中灣的女作家,其作品有《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大海1949》等著作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xiāng)眷村,曾擔任“臺灣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yè)于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yè)后,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1984年,龍應臺于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回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fā)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

擴展資料:

2010年8月1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fā)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xiāng)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

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臺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

下面是更多關于龍應臺是什么人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龍應臺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她,代表的是一類人,什么人呢,就是關心的東西很多,但閱歷又不夠多,分辨事物與人就有很大的缺陷。
3

龍應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大眷村,現代作家、曾中華民國文化長”。

1974年畢業(yè)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2]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xiāng)異鄉(xiāng)》在上海相繼發(fā)行。[3] 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者。[4] 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fā)廣泛關注。[5]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4

龍應臺是什么人

龍應臺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于臺灣高雄大寮鄉(xiāng)眷村,現代、曾為“民國文化部部長”。

  1974年畢業(yè)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2]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xiāng)異鄉(xiāng)》在上海相繼發(fā)行。[3] 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者。[4] 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fā)廣泛關注。[5]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5

目送中的龍應臺是個什么樣的人

溫情的女人。帶著對人生深深的思考,很有哲理,算是知性女。

但卻也堅強,淡淡地看著,深深的思念著,

有一種深刻的味道 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回答量: 采納率: 幫助的人: 訪問個人頁 一個有著媽媽角色、女兒角色的普通女人,在人生旅途中兒子漸行漸遠,爸爸也漸行漸遠,而她只能遠遠地目送他們遠離:漸漸擴大的不但有心靈間的距離,還有生死間的距離。而他們遠去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無限心酸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6

目送中龍應臺是個怎樣的人

母親
7

你認為作者(龍應臺)是個怎樣的人

宇宙超級大好人
8

龍應臺是什么人,說過什么話?

龍應臺,臺灣著名文化公共知識份子,臺灣著名作家,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人物語錄:1、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2、 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發(fā)表了任何意見不怕有人秋后算賬;民主就是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討回,不管你是什么階級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黨,不必討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過日子;民主就是打開電視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凜然地說謊;民主就是不必為了保護孩子而訓練他從小習慣謊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種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會突然被拿走,因為它不是賜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yǎng),個人回轉的空間。   3、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4、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只關心自己的事情。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著的車,總有人在里面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里。   5、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淀、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閑暇、逗留,確實是創(chuàng)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6、龍應臺:我其實也誠實地在問自己,思考了之后我自己覺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經很感謝了,所謂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fā)生了,很多我臺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兒子女兒都在哈佛、劍橋讀書,頂尖的優(yōu)秀,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而且并不以“杰出”作為人生志向。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陽臺夜話”,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在人生里找到意義。 ... ... 1975年我離開臺灣到美國去留學的時候,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里頭,天上深藍深藍的一片云都沒有,陽光照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地。8月,還沒有開學,美國18歲、20歲的人光著臂膀、穿著短褲、球鞋、騎著腳踏車在你面前悠來悠去,我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咦,怎么他們每個人看著都那么輕松,那么沒負擔?從他們肢體的語言我就已經發(fā)現了,我們差別很大,他們身上沒有那個幾千年的國家重任。   7、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   8、 為了一個自認“崇高”的目標,整肅意見相左的人,不惜濫殺無辜,以制造震嚇效果,是民間做的,叫做恐怖主義。政府為之,叫做國家恐怖主義。   9、現在石庫門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遷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進來消費的人都是有錢的某個階級的人,臺灣人、西方人、有錢的上海人,那是少數人。你把原來的我們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種新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的殖民文化放進去,你要告訴我說這個就是傳統(tǒng)和現代的銜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遠了。   10、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xù)的智能。   11、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12、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你怎么能夠不生氣呢?你怎么還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yè)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凈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13、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14、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5、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16、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有人給薪水而已。   17、可是我感覺絲絲不安。畢竟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18、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19、現在這個男人當然完全地屬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過去卻屬于我,做母親的我。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