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的中間是一點(diǎn)一撇,是根據(jù)不同事特點(diǎn),在認(rèn)識上加以區(qū)別,例如:辨別、分辨、辨認(rèn)等。有時與“辯”通用,例如:辨(辯)白、辨(辯)證。
拓展資料
1、辯
字詞釋義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危@種文體的特點(diǎn)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diǎn),或辨析某些事實(shí)。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如:《兩小兒辯日》
中國古代邏輯學(xué)術(shù)語。指對一個命題或論點(diǎn)的是非展開爭論,亦泛指邏輯學(xué)。
《墨經(jīng)·經(jīng)上》說:"辯,爭彼也。辯勝,當(dāng)也。"認(rèn)為"彼"是辯論的對象,指所爭論的命題或論點(diǎn)。"辯"是對彼進(jìn)行爭論,或謂之是,或謂之非。如一個牲畜,"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而論斷與實(shí)際相符便是"當(dāng)"。
在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各家都力圖通過辯論,戰(zhàn)勝論敵。辯論多了,逐漸摸索到一些應(yīng)當(dāng)遵循的法則,積累起一套辯論的方法!赌(jīng)·小取》對辯的法則作了這樣的說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jì),明同異之處,察名實(shí)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shí),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這里概括了當(dāng)時辯的基本內(nèi)容,"辯"稱得上是一種專門學(xué)問,即辯學(xué)。它相當(dāng)于近代的邏輯學(xué),所以后世有人將邏輯學(xué)譯為"辯學(xué)"。
2、辨
詳細(xì)注解
(1)[動]
⑵ 同本義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墩f文》
辨,別也!缎栄拧
辨方正位!吨芏Y·天官》
辨是與非!兑住は缔o下》
⑶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別物色)。
⑷ 通“辯”。
①口頭上爭論 [argue]。
吾聞窮巷多怪,曲學(xué)多辨。——《商君書·更法》
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盾髯印そ獗巍
②智慧。
《荀子·非十二子》:“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查,治之大殃也!保ㄇ濉ね跸戎t《荀子集解》!稗q不惠而查”句中“辯”字衍文,“惠”當(dāng)為“急”,參見本條下王念孫注,故今日之《荀子》書中該句為:“言無用而辯,不急而查,治之大殃也。”)
王念孫注曰:“此本作‘無用而辯,不急而察’。辯者智也,慧也,《廣雅》:‘辯,慧也。’‘慧’通作‘惠’!稌x語》曰:‘巧文辯惠則賢!兑葜軙毜洹菲唬骸q惠千智!渡套印ふf民》篇曰:‘辯慧,亂之贊也。’‘辯’通作‘辨’!洞蟠饔洝の耐豕偃恕菲唬骸粚W(xué)而性辯!盾髯印ば詯骸菲唬骸再|(zhì)美而心辯知。’
《東周策》曰:‘兩周辯知之士。’是辯與智慧同義。非‘辯論’之‘辯’。下文‘言辯而逆’,乃及言論耳。無用而辯,即辯而無用,非謂言無用而辯也。今本‘言’字涉下文‘言辯’而衍。不急而察,即察而不急,非謂辯不惠而察也。今本‘辯’字涉上句而衍。上文云‘甚察而不急,辯而無用’,今本‘急’字亦誤作‘惠’。辯,見前‘甚察而不惠’下,是其明證矣!
⑸通“平”,均平之平。
《荀子·富國》:“忠信、調(diào)和、均辨之至也”。
王念孫注曰:“辨,讀為平!健妗抛滞。若《堯典》‘平章’之為‘辨章’、‘平秩’之為‘辨秩’是也。說見段氏《古文尚書撰異》。忠與信,調(diào)與和,均與辨,皆同義。”
⑹ 通“班”。頒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訓(xùn)辨告,勿笞辱。——《漢書·高帝紀(jì)下》
辨社諸侯,出門見之,著以為戒!稘h書·王莽傳上》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將所訂法律頒布告知民眾)。
⑺治,治理之治。(古辨、辯通用,參見“詳細(xì)解釋”第4條之②,故辯亦可作“治”解。)
《荀子·不茍》:“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yīng),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
王念孫注曰:“辨者,治也。謂事起而能治之,非謂事有疑而能辨之也!墩f文》:‘辨,治也!言辍蹲髠鳌贰鼾R盟者誰能辯焉’,杜注與《說文》同。《荀子·王霸》篇‘儒者為之,必將曲辯’,楊注曰:‘辯,治也!只蜃鳌妗!盾髯印ぷh兵》篇‘城郭不辨’,注曰:‘辨,治也!涎灾,則曰‘治辯’。
《荀子·儒效》篇曰:‘分不亂于上,能不窮于下,治辯之極也。’《荀子·王霸》篇曰:‘有加治辯強(qiáng)固之道焉!ㄓ校x為又。舊本‘有加’二字倒轉(zhuǎn),今據(jù)楊注乙正。楊以辨為分別,失之。)又曰:‘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辯!盾髯印ぷh兵》篇曰:‘禮者,治辯之極也!蜃鳌伪妗
《荀子·榮辱》篇曰:‘君子修正治辨!盾髯印ふ摗菲唬骸闲鲃t下治辨矣!盾髯印ざY論》篇曰:‘君者,治辨之主也!陨戏惭浴伪妗,皆兩字同義。倒言之,則曰‘辯治’!缎⊙拧げ奢摹穫髟唬骸狡剑q治也!盾髯印ぞ馈菲,善班治人者也’,‘班’亦與‘辯’同,《韓詩外傳》作‘辯治’!盾髯印こ上唷菲骸q治上下。’”
⑻通“變”、“遍”,周遍之遍。
《荀子·不茍》:“以義變應(yīng),知當(dāng)曲直故也”,俞樾注曰:“變,讀為辯!吨芤住の难浴吩弧赊q之不早辯也’,《釋文》曰:‘辯,荀作變。’《禮記·禮運(yùn)》篇‘大夫死宗廟謂之變’,鄭注曰:‘變,當(dāng)為辯!恰儭c‘辯’古通。辯之言遍也!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眾賓辯有脯醢’,《燕禮》‘大夫辯受酬’,鄭注并云:‘今文辯作遍!瞧渥C也!儭c‘辯’通,則亦可借為‘遍’。以義變應(yīng)者,以義遍應(yīng)也。”
3、辮
字義
(1)本意〈文言義〉〖動〗交織,編結(jié)
織繩曰辮。——《通俗文》
女子頭發(fā)辮而不垂!读簳の鞅敝T戎傳》
(2)〖名〗發(fā)辮。分股編緊的頭發(fā)
解辮請職!铣R·丘遲《與陳伯之書》
又如:梳小辮兒;發(fā)辮
(3)〖名〗像辮子一樣的條狀物
如:蒜辮兒;草帽辮兒
(4)〈方言〉〖量〗用于像辮子一類的東西
籍其家,得金箔金二萬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錢六十辮。——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佞幸盤荒一》
又如:一辮蒜。
(5)〈方言〉〖動〗編成(辮子)
如:辮辮子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