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庭筠·《酒泉子“玉釵斜簪云鬟,裙上金縷”

 

 溫庭筠·《南歌子》“倭墮低梳髻,連絹細(xì)掃眉”

 

 

白居易·《長恨歌》:"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曹植·《洛神賦》:“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柳永·《揚州慢》:“烏云墮,櫻桃小口,”

 

 

歐陽修《南歌子》:“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

 

 

司馬光《西江月》:“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孟浩然·《美人分香》:“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輕!

 

 

《漢樂府·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項安世:“西子嵯峨高髻擁,東鄰嬌小秀眉彎。”

 

 

和凝·《宮詞》:“螺髻凝香曉黛濃,水精鸂鶒飐輕風(fēng)。”

追問
有描寫驚鴻髻的嗎
追答

胡寅·《岳陽樓雜詠十二絕》:“不見驚鴻偏鳳髻,空余天鑒寫云鬟”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發(fā)髻的問答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描寫古代女子發(fā)髻古詩詞

溫庭《酒泉子》:“東小秀眉彎,水精鸂鶒飐輕風(fēng),聯(lián)娟,鉛華淡淡妝成

溫庭筠·《南歌子》“倭墮低梳髻,連絹細(xì)掃眉”

白居易·《長恨歌》:"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曹植·《洛神賦》:“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柳永·《揚州慢》:“烏云墮髻,櫻桃小口,”

歐陽修《南歌子》:“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

司馬光《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孟浩然·《美人分香》:“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輕!薄傍P髻金泥帶,花冠不整下堂來!

和凝·《宮詞》:“螺髻凝香曉黛濃,水精鸂鶒飐輕風(fēng)!

胡寅·《岳陽樓雜詠十二絕》:“不見驚鴻偏鳳髻,空余天鑒寫云鬟”

曹鄴·《恃寵》:“三十六宮女,髻鬟各如鴉。”

王實甫·《山坡羊》:”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香閨一覺傷春睡!

馮延巳·《菩薩蠻》:”欹鬟墮髻搖雙槳,采蓮?fù)沓銮褰!?p>

白居易《長恨歌》

《長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佳作。當(dāng)時詩人正在今天的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游覽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

這是一首敘事詩,以“長恨”為中心,篇幅很長。抒情成份很濃,敘事、寫景、抒情很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及它的悲劇結(jié)局。詩人從批判的角度寫出了造成悲劇的原因,但對悲劇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詩人將愛情故事寫得纏綿悱惻、婉轉(zhuǎn)動人,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全詩蕩氣回腸、情節(jié)曲折,散發(fā)著浪漫主義的光彩,不愧為千古絕唱。

關(guān)于描寫發(fā)髻部分的詩句是寫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尋找。終于在虛無縹緲的仙山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花冠不整下堂來”、“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描寫古代紡織女子的詩

《新制布裘》作白居易 年代: 體裁:五古

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

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dá)晨。

誰知嚴(yán)冬月,支體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

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新制布裘》是一首言志的五言古詩,約作于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八年為母守孝居渭村時。這兩句是說,大丈夫貴在兼濟天下,做利國利民之事,豈能只顧獨善一身而已,反映了白居易的抱負(fù)和品德。

4

要一些古代女子的發(fā)髻名稱、服飾名稱、首飾名稱和描寫古代女子的句子,越多越好!謝啦

一段《紅樓夢》里描寫王熙鳳的:戴著金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項下戴著赤金盤璃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wù)桃\,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
5

古代女子的長發(fā)的描寫

那頭墨絲,似一色順著女子的香肩流下,而到那嬛嬛宮腰,發(fā)過多的裝飾,只是僅僅一支暗淡無光的玉簪。玉指輕撫,柔而不膩,青絲縈繞一股玫瑰冷香撲鼻而來,清風(fēng),久飄逸,隨風(fēng)擺,三千情絲攏人心。

古代女子長發(fā)圖片:

6

古代女子發(fā)髻及衣物如何描寫?

樓大看看紅樓夢就好了
7

古代女子的發(fā)髻有哪些,最好有描述

古代發(fā)髻的名稱

古子發(fā)髻的名稱,如:九鬟仙髻,垂云凌,近香髻,節(jié)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fā)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cè)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后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fā)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编嵭ⅲ骸绑牵裰!惫糯鷭D女經(jīng)常使用笄來固定發(fā)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fā)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秲x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薄抖Y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而笄!编嵭ⅲ骸爸^應(yīng)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fā)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fā)髻或冠的長針?捎媒饘,骨頭,玉石等制成。后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簪!逗鬂h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fā),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fā)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扁O與簪是有區(qū)別的,發(fā)簪作成一股,而發(fā)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fā)前為飾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碧祁亷煿抛;“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薄逗鬂h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卑拙右自凇堕L恨歌》中用:“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眮硇稳輻钯F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fā)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制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shù)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于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并朝正面彎轉(zhuǎn),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zhuǎn),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fā)簪,發(fā)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fā)現(xiàn),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fā)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蓖蹒鶇R解:“篦,所以去發(fā)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fā)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fā)髻起裝飾的作用。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辩姀V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fēng)氣。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zhàn)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fēng),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制作。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dāng)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fēng)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zhì)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狀趨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環(huán)是在冶金技術(shù)產(chǎn)生之后出現(xiàn)的飾物。最原始的金屬耳環(huán),大多以青銅制成,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huán),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xì)各半的銅絲,彎制成一個圓環(huán),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huán)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金絲彎制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huán)”。

耳墜,是在耳環(huán)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huán),環(huán)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鐲釧。鐲即手鐲,一般多戴在手腕;釧即臂釧,通常戴在手臂。

鏤空忍冬花結(jié)掛鏈銀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后來香囊盛行,成為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8

關(guān)于古代女子剪發(fā)的詩文

我是來看評論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