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您現在的位置是:樓市動態(tài)

      全中國天南地北下大雪

      2018-12-14 10:41樓市動態(tài)

      簡介我的雪國 文 | 楨公子 本文由 伊利 特約制作 剛過去的10天里 一場猛烈的寒潮席卷大地 數日間 北方寒風呼嘯凜冽 南方氣溫急轉直下 就連地處嶺南的廣州 最低氣溫也一度降至7℃左右 瞬間從短袖模式切換成秋褲模式 ▼2018年12月5-9日全國迎來大范圍降溫,數據來...

      我的雪國

      文 | 楨公子

      本文由 伊利 特約制作

      剛過去的10天里

      一場猛烈的寒潮席卷大地

      數日間

      北方寒風呼嘯凜冽

      南方氣溫急轉直下

      就連地處嶺南的廣州

      最低氣溫也一度降至7℃左右

      瞬間從短袖模式切換成秋褲模式

      ▼2018年12月5-9日全國迎來大范圍降溫,數據來源中央氣象臺每日最高氣溫預報,不包括港澳地區(qū),制圖@蘭澤玉&amp;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2018年的最后一個月

      就這樣用極為高調的方式

      向人們宣告了它的到來

      一時間

      “降溫”“寒潮”紛紛成為熱門話題

      ▼2018年12月1-9號間,“降溫”和“寒潮”的百度搜索指數出現顯著高峰,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但隨之而來的另一位角色

      卻更令人激動和興奮

      人們對它的談論

      已然遠遠超過了寒潮本身

      它就是

      ▼相比之下,“下雪”的搜索熱度遠超“寒潮”和“降溫”,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而如若談到雪

      令大多數人心向往之的

      必然是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

      ▼新疆伊犁喀拉峻草原,攝影師@賴宇寧


      I

      白色的北國

      當秋季過后

      陽光直射點從赤道逐漸南移

      北半球獲得的熱量亦隨之減少

      冬天的大幕便悄然拉開

      ▼1月份太陽光照示意,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視頻源自@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這場巨大的“熱量流失”

      對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影響尤為顯著

      失去熱量的空氣迅速降溫、下沉

      最終和南方地區(qū)形成鮮明的氣壓差異

      于是自北向南的冬季風便形成了

      它寒冷干燥,一路呼嘯而下

      ▼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冬季風的加持下

      我國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qū)愈發(fā)寒冷

      一年中最大溫差可達40℃之多

      而位于我國最北端的漠河市

      最低氣溫記錄更是低于零下50℃

      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極”

      ▼黑龍江漠河市,攝影師@李貴云


      在這樣的嚴寒之下

      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大大降低

      水蒸氣一時間無處遁形

      紛紛凝結為異常冰冷的水滴

      或直接成為細小的冰晶

      小冰晶和小水滴在高空中同時存在

      但在固態(tài)的冰晶中

      水分子牢牢結合在一起

      更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相較之下

      水滴中的分子則顯得“軍心渙散”

      于是它們不斷蒸發(fā)逃離

      以補充空氣中的水汽

      ▼空氣中小水滴的水分子不斷蒸發(fā),同時冰晶吸收水分子不斷增大,制圖@蘭澤玉/星球研究所


      久而久之

      冰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并不斷聚集形成更大的雪花

      ▼當冰晶增大后開始下落,過程中不斷聚集更小的冰晶,制圖@蘭澤玉/星球研究所


      雪花從高空紛紛落下

      如同漫天飛舞的柳絮

      ▼天山牧場的大雪,攝影師@賴宇寧


      直至漫山遍野、天地變色

      ▼新疆特克斯縣瓊庫什臺村,攝影師@劉承徭


      而地表附近

      在風的作用下

      空氣中的霧滴與冰冷的地面物體相遇

      并不斷在物體表面直接凍結

      從而不需降雪便形成萬千雪樹銀花

      是為“霧凇”

      ▼空氣中水的凍結需要凍結核,一般為粉塵、鹽粒等,霧凇形成時,樹枝等物體則充當了凍結核,攝影師@王惠


      隨著冷空氣向南推移

      整個北方地區(qū)都開始變得寒冷

      水凝結成冰,冰聚集成雪

      這個過程不斷上演

      直至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雪后的箭扣長城,攝影師@楊東


      大河上下,亦頓失滔滔

      ▼新疆喀納斯月亮灣,攝影師@趙來清


      不論是村莊

      ▼陜西咸陽三原縣地坑院,攝影師@王警


      還是城市

      都在雪中流露出最質樸的模樣

      ▼雪后的西安,攝影師@王旭東(請橫屏觀看)


      總的來說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

      從一年中第一天飄雪的日子算起

      到最后一天下雪的日子結束

      持續(xù)時間可超過2個月

      而地處北緯50°附近的中國“北極”

      雪季時間可達到200天

      全年如同春秋相連

      基本沒有夏季的立足之地

      ▼大興安嶺,攝影師@楊孝


      ▼新疆阿爾泰山,攝影師@小強先森


      不過即便如此也并非登峰造極

      有一個地方

      它更加靠南

      最低緯度接近浙江省南部

      卻擁有全中國最漫長的雪季

      幾乎全年都能產生降雪

      這里就是青藏高原

      ▼昆侖山脈,攝影師@姜鴻(請橫屏觀看)


      一般而言

      當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

      氣溫將下降約0.6℃

      這意味著在理論上

      若按平均海拔4000米計算

      青藏高原將比海平面溫度降低24℃

      于是這里終年寒冷

      聳立的高山上積雪遍布

      ▼婆繆峰,海拔5413米,位于四姑娘山,攝影師@M哥


      當積雪常年不化、不斷壓實

      長年累月下便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冰川

      ▼西藏曲登尼瑪東圣湖附近的冰川,注意下方的人,攝影師@天書


      若積雪消融、不斷匯聚

      則成為眾多河流和湖泊

      ▼寧金康桑東坡下結冰的康布錯,位于省道307旁,攝影師@李珩


      不管是北方大地還是青藏高原

      一個足夠寒冷的環(huán)境已經準備好了

      一旦空氣中有充足的水蒸氣

      雪便可以鋪天蓋地而來

      于是在一些有大量水汽來源的地區(qū)

      降雪量更是格外充沛

      比如靠近日本海的長白山

      ▼雪后的長白山天池,攝影師@李貴云


      伸入渤海、黃海邊緣的山東半島

      ▼被雪覆蓋的里院,拍攝于青島,攝影師@盧暉


      濕潤的伊犁河谷地區(qū)

      ▼新疆果子溝科爾古琴山,攝影師@賴宇寧


      以及得益于印度洋水汽的

      青藏高原中東部和東南部地帶

      ▼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位于青海玉樹,攝影師@劉夙培


      而與之相反的一些地區(qū)

      例如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

      由于四周高山環(huán)抱

      水汽幾乎被徹底隔絕在外

      于是空氣變得極為干燥

      即便是天寒地凍

      下雪的日子也屈指可數

      ▼中國降雪量分布,參考張志富等《1961-2012年中國降雪時空變化特征分析》,不包括北緯25°以南數據,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至此

      中國降雪最為豐沛的地區(qū)

      已經一一出鏡

      但實際上

      最“兇猛”的雪

      還尚未登場

      II

      南方的暴擊

      在我國北方和青藏高原

      大部分區(qū)域其實相對干燥

      因而40%左右的降雪量

      還是來自連綿不斷的小雪

      暴雪比例僅占10-15%

      然而在淮河以南

      廣大的長江中下游區(qū)域

      卻是另一番風景

      這里的雪季最短不超過10天

      相較于北方地區(qū)

      一年的降雪量也實在少得可憐

      但在為數不多的降雪中

      暴雪比例卻高達30%以上

      可以說是“一年不開張,開張頂一年”

      ▼大雪中行進的列車,拍攝于江蘇鎮(zhèn)江,攝影師@楊誠


      究竟為何會如此矛盾?

      一般條件下

      秦嶺-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

      與我國1月份的0℃平均氣溫線大致重合

      這就意味著在南方

      即便到了寒冬臘月

      近地面平均氣溫依然可以在冰點之上

      于是高空形成的冰晶

      在下降過程中再次融化

      形成南方地區(qū)常見的冬雨

      ▼冬雨中的上海,圖片來源@VCG


      然而

      如果溫度高于0℃的空氣層太薄

      冰晶則無法完全融化

      成為半冰半水的雨夾雪

      ▼雪在下降過程中未完全融化,形成雨夾雪,制圖@蘭澤玉/星球研究所


      又或者

      雖然地表環(huán)境足夠冰冷

      但由于空氣中缺少凍結核

      即便雨滴的溫度已降至冰點

      卻仍然能保持液態(tài)

      (忘記了凍結核?請回到霧凇處復習)

      當這些雨滴落到地面

      接觸到冰冷的地表物體

      便直接在其表面迅速凝固

      形成光滑的冰殼

      是為“雨凇”

      ▼樹枝上形成的雨凇,拍攝于湖南衡山,攝影師@陳心杰


      這個過程則被稱為“凍雨”

      ▼凍雨形成,制圖@蘭澤玉/星球研究所


      這種現象在貴州山區(qū)尤為常見

      若冰殼足夠厚重

      甚至能壓斷電線、損壞樹木、中斷通訊和交通

      ▼貴陽森林公園,攝影師@李貴云


      南方的冬季本應大致如此

      但天總有不測風云

      若南下的冷空氣足夠強大和猛烈

      沿途地區(qū)的氣溫將劇烈下降

      當降溫幅度達到一定標準時

      便成為“寒潮”

      (我國寒潮標準為: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低8℃及以上,或48小時內降低10℃及以上,或72小時內降低12℃及以上,同時最低溫度低于4℃)

      淮河流域幾乎一馬平川

      根本無力阻擋呼嘯而來的寒潮

      于是0℃溫度線迅速南移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氣溫亦隨之跌破冰點

      一時間南國成了北境

      ▼蘇州,攝影師@維生素


      相較之下

      西邊的秦嶺卻是天然的“屏風”

      ▼秦嶺山脈,攝影師@劉夙培(請橫屏觀看)

      四川盆地在它的保護下

      得以在冷空氣的包圍中“獨善其身”

      寒潮的入侵這里的節(jié)奏則大為減緩

      ▼2018年12月7日-9日0℃等溫線的位置示意,數據來自中央氣象臺7-9日最低氣溫預報,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然而和北方截然不同的是

      南方的空氣更加濕潤

      大量的水汽遇到猛烈的寒潮

      便如同干柴遭遇烈火

      形成異!皟疵汀钡拇笱

      ▼大雪后的黃山,攝影師@堂少


      其勢頭之猛烈、火力之集中

      甚至遠遠超過冰天雪地的北國和高原

      ▼中國降雪強度分布,參考張志富等《1961-2012年中國降雪時空變化特征分析》,不包括北緯25°以南數據;降雪強度是指單位降雪時間內的降雪量,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其中

      浙江中部、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等地區(qū)

      降雪強度尤為猛烈

      全國上下幾乎無出其右

      ▼杭州西湖楊公堤,拍攝于2018年12月9日,攝影師@循環(huán)


      正常情況下

      相較于冬季大舉南下的冷空氣

      北上的暖濕氣流顯得勢單力薄

      因此隨著冷空氣逐漸南移

      一場寒潮持續(xù)10天左右便逐漸消散

      令南方的大雪天氣來去匆匆

      但如若暖濕氣流異常堅挺

      和冷空氣僵持不下

      二者交匯處便將持續(xù)低溫、雨雪連綿

      其中最令人記憶猶新的

      莫過于2008年初

      那場來勢洶洶的重大雪災

      ▼2008年貴州省是受災最嚴重的7個省份之一,大雪漫山遍野,幾乎完全覆蓋了所有植被,攝影師@李貴云


      由于冷暖氣流在南方區(qū)域拉鋸對峙

      以湖南、貴州、江西、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南方省份為首

      諸多地區(qū)持續(xù)受到冰雪天氣的暴擊

      影響范圍包括近2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qū))

      甚至波及地處大陸南端的廣東和廣西

      大雪令房屋倒塌、莊稼死亡

      道路結冰、機場關閉

      不可或缺的電力和供水

      也相繼受限甚至中斷

      人們多年來的建設成就

      幾日間便被輕易摧毀

      ▼由于電力設施受損、燃料運輸受阻等原因,雪災期間全國17個省采取拉閘限電,下圖為工人和村民在湖北恩施搶修電路,攝影師@文林


      截至當年2月24日

      大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500億元

      相當于整個昆明市同年的GDP總額

      其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重

      在近50年間幾乎空前絕后

      可謂是刷新了人們對南方雪的認知

      雖然在極端天氣下

      冰雪的破壞力著實驚人

      但更多時候

      雪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和意義

      卻遠比此更加豐富

      III

      雪上的生活

      自古以來

      中國便有“瑞雪兆豐年”之說

      尤其在種植冬小麥的廣大地區(qū)

      雪對農耕的作用更為關鍵

      積雪孔隙疏松,導熱性能很差

      (和你身上的羽絨服一個原理)

      當其覆蓋大地

      便如同一層天然的屏障

      不僅避免土壤熱量流失

      又能阻止寒氣入侵

      ▼雪后的農田,提問:這是什么莊稼?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據觀測

      當積雪厚度達到5-6厘米時

      在地下的小麥主莖分枝處

      土溫將比氣溫提升近10℃

      保溫效果可謂相當顯著

      不但如此

      待春回大地、積雪融水滲入土壤

      又將有效提高土壤濕度

      同時抑制害蟲生長

      在民間

      這一系列重要作用

      更是被總結得生動傳神

      世世代代口口相傳

      ▼引自諺語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到了長城以北

      冬季的嚴寒令任何莊稼都難以生存

      人們只能暫時放棄農耕

      尋找全新的生產方式

      ▼內蒙古壩上草原的牧民,攝影師@郭冀華


      而在長期的冰天雪地里

      車輪反而成了雞肋

      為了在雪地中往來自如

      人們還需要新的交通和運輸工具

      在今天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qū)

      考古人員發(fā)現了一組古老的巖畫

      畫中的4位先民追趕著獸群

      他們腳踩雪板、身體前傾

      和今天當地人的滑雪姿態(tài)如出一轍

      ▼阿勒泰地區(qū)的巖畫,上方為先民滑雪的形象,攝影師@劉海新


      阿勒泰地區(qū)是否為人類滑雪的起點

      至今仍存在爭論

      但不可否認的是

      先民們早在千萬年前

      便開始利用這種方式進行交通或狩獵

      以適應茫茫雪原中的生活

      ▼唐朝成書的《隋書》中,對黑龍江一帶的室韋族的描述

      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

      即便在今天

      在常年積雪、通行不便的地區(qū)

      不論是滑雪板還是雪橇

      依然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工具

      ▼新疆伊犁鞏留縣,人們用馬拉雪橇進行運輸,攝影師@賴宇寧


      當然

      不單是最基本的生活問題

      雪作為冬季最經典的元素

      在中國人的審美形態(tài)中

      同樣占有極為重要的一隅

      卷帙浩繁的文學作品里

      雪的意象屢見不鮮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而與其相伴相生的寒梅、雪松

      更是以傲雪凌寒的形象

      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精神和風骨

      ▼高聳的杉樹,注意下方的人,攝影師@M哥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無不折服于雪的魅力

      享受著雪帶來的樂趣

      ▼雪地上的人們,攝影師@羅銘


      到了19世紀后期

      隨著新工具、新技術的誕生

      滑雪一類的傳統(tǒng)雪上交運方式

      逐漸失去原本的生產或軍事意義

      在一些北歐國家的推動下

      逐漸以競技運動的身份

      走進了普通人的視野

      并在1924年

      正式成為首屆冬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

      而我國雖然擁有悠久的滑雪歷史

      但雪上運動的發(fā)展卻十分緩慢

      自38年前首次參與冬奧會至今

      我國共獲得13枚冬奧金牌

      但僅有1枚來自雪上項目

      不過,時代的契機總是悄然而至

      隨著北京-張家口成為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地

      冰雪運動慢慢被更多中國人所熟知

      ▼新疆阿爾泰山上滑雪的人們,攝影師@小強先森


      截至2016年

      除了港澳臺、海南、上海、江西和西藏外

      全國各省都相繼建設了滑雪場地

      總計數量達到646家

      雪上運動作為一種新方式

      豐富著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全國滑雪場統(tǒng)計,制圖@趙云鵬/星球研究所


      而在廣大的北方地區(qū)

      更是集中了全國70%以上的雪場

      除了環(huán)境更冷、雪季更長外

      這里的空氣也更加干燥

      自然狀態(tài)下便能形成輕而蓬松的雪花

      成為山地滑雪者渴望的“雪粉”

      每逢雪季便熱鬧非凡

      ▼滑雪場,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圖片來源@VCG


      對了,再補充一點

      北方寒冷干燥的環(huán)境

      造就了得天獨厚的雪上運動條件

      然而在南方

      高于-5℃的氣溫則較為常見

      加之空氣中水汽充足

      往往形成更為復雜的雪花

      這種雪花重而潮濕

      但卻是滾雪球之必備良品

      所以

      如果北方人和南方人各自攜帶彈藥打一場雪仗

      誰贏誰輸還真的未可知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賀慶棠等《氣象學》,張志富等《1961-2012 年中國降雪時空變化特征分析》,Frederick K. Lutgens《氣象學與生活》,劉玉蓮等《中國降雪氣候特征》等

      P.P.S. 所長期招聘地理、地質、城市規(guī)劃、天文、歷史、考古、生物、建筑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視頻編輯、設計師、圖書策劃、商務策劃等,請在后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ags:全中國,天南地北,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