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五大湖。
傳統(tǒng)上認為的中國五大淡水別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傳統(tǒng)上所謂的五大淡水湖是指我國東部或者長江流域五大淡水湖,所以巢湖區(qū)區(qū)786平方公里的面積就能位列淡水湖第五。
現(xiàn)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是指中國五個湖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它們分別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呼倫湖、洪澤湖。
1、鄱陽湖
鄱陽湖古稱彭蠡、彭澤、官亭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上承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河之水,下接中國第一大河—長江。
湖面以松門山為界,分南北兩部分,南部主湖區(qū)寬廣,湖水較淺,長約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北部狹長,為入江水道,湖水較深,長40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在湖口注入長江。
鄱陽湖是一個季節(jié)性變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與枯水期面積、蓄水量差異懸殊。年內(nèi)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
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漲,水面迅速擴大,煙波浩渺;到了冬季,湖水劇降,洲灘裸露,湖面僅剩幾條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景觀。
2、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我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的過水湖,南面收納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通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吞納長江洪水,調(diào)蓄后由東面的城陵磯再次匯入長江干流。
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边@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對洞庭湖的描寫。
然而時過境遷,由于大量泥沙淤塞、圍湖造田,洞庭湖現(xiàn)已分割為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部分。湖面積已經(jīng)大大縮小,以至于把“第一大淡水湖”稱號讓位于鄱陽湖。
3、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笠澤,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橫跨江蘇、浙江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其西側(cè)和西南側(cè)為丘陵山地,東側(cè)以平原及水網(wǎng)為主,湖面形態(tài)猶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底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呈淺碟形。
太湖湖岸線總長405千米,平均水深1.94米,主要水源來自于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和江蘇宜溧山地北麓的荊溪。太湖水由北東兩面70多條河流下泄至長江,主要有下游的婁江、吳淞江、黃浦江,其中黃浦江是最大泄水河道,占總出水量的70%~80%。
4、呼倫湖
呼倫湖大部分位于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境內(nèi),地處呼倫貝爾草原西端的一個地層強烈下陷的構(gòu)造盆地。呼倫湖湖長93千米,最寬處41千米,平均寬度32千米,平均水深5.7米,最深處10米左右,水域和濕地總面積約為3253平方千米。
湖水從11月上旬封冰,冰層厚可達1米以上,此時是每年最繁忙的捕撈季節(jié),全年70%的捕撈量就是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完成的,至次年5月初冰層才開始解凍。
呼倫湖主要入湖河流有貝爾湖出流的烏爾遜河和發(fā)源自蒙古國的克魯倫河,由北岸的達蘭鄂羅木河(新開河)與海拉爾河相通,達蘭鄂羅木河是一條調(diào)節(jié)湖水的吞吐性河流,海拉爾河水位高于呼倫湖時湖水注入呼倫湖,反之則呼倫湖水外流,經(jīng)海拉爾河下泄,成為額爾古納河水源的一部分。
5、洪澤湖
洪澤湖,位于淮河下游,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部,是“南水北調(diào)”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洪澤湖的形成始于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
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由于黃河居高臨下,南支經(jīng)泗水在淮陰以下奪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洪澤湖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
上游進入洪澤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維橋河,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總量的70%以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鄱陽湖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四大淡水湖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