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州興義有7,分別是興仁縣、普、晴隆縣、安龍縣、貞豐縣亨縣、望謨縣。

興義市,是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jié)合部。東與本省安龍縣連接,西與云南省曲靖市連接,南與廣西自治區(qū)百色市相連,北與本省普安縣、興仁縣、六盤水市盤縣連接,南盤江橫貫市境,歷來就是三省交匯區(qū)的商業(yè)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有“三省通衢”之稱,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

擴展資料:

興義市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州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qū))結(jié)合部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yōu)越,東經(jīng)104°51'-104°55',北緯24°38'-25°23',州內(nèi)與安龍、興仁相鄰,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中心,距貴州貴陽357公里,距云南昆明362公里,距廣西南寧525公里,位于南(寧)貴(陽)昆(明)經(jīng)濟圈的中心,地理區(qū)位優(yōu)越,素有“三省通衢”之稱,轄區(qū)國土面積2911方公里。

參考資料:興義-百度百科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貴州興義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興義有哪些縣?

興義市行政區(qū)劃沒有設縣,只設有8街道,5鄉(xiāng),17鎮(zhèn),共計30個街道

街紹:

桔山街道、坪東街道 、豐都街道、木賈街道 、下五屯街道、萬峰林街道、黃草街道、興泰街道。  

鎮(zhèn)介紹:

威舍鎮(zhèn)(威舍開發(fā)區(qū))、烏沙鎮(zhèn) 、敬南鎮(zhèn)、南盤江鎮(zhèn)、魯布格鎮(zhèn)、馬嶺鎮(zhèn)、泥凼鎮(zhèn) 、清水河鎮(zhèn)(清水河開發(fā)區(qū))、白碗窯鎮(zhèn) 、七舍鎮(zhèn)、倉更鎮(zhèn)、捧乍鎮(zhèn)、 三江口鎮(zhèn)         

鄉(xiāng)介紹:

則戎鄉(xiāng)、雄武鄉(xiāng)、洛萬鄉(xiāng)、滄江鄉(xiāng)、豬場坪鄉(xiāng)    

擴展資料

興義市,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州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qū))結(jié)合部中心地帶,是貴州省四大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地處東經(jīng)104°51'-104°55',北緯24°38'-25°23',東與本省安龍縣接壤,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的西林、隆林兩縣隔江相望,西與云南省曲靖市的羅平、富源兩縣毗鄰,北與本省興仁縣,普安縣和六盤水市盤縣連接,

南盤江橫貫市境,歷史上就是三省毗鄰地區(qū)的商業(yè)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中心。國土面積2915方公里,總?cè)丝?3萬人(2012年),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三疊紀時期(2億年前),興義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動物“興義飛魚”和爬行動物“貴州龍”等存在。境內(nèi)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的貓貓洞遺址就有古人類“興義人”繁衍生息。

戰(zhàn)國時期,興義屬夜郎國。

秦代設吏屬象郡。

西漢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間司牂牁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南部將李恢率軍“追奔逐北,南至盤江”,以功封漢興亭侯,始設漢興縣于今市境。

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設附唐縣于市境,為盤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轄之羈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云南行省普安路總管府。

明代改隸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始隸貴州。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統(tǒng)轄盤江八屬。嘉慶三年(1798年)置興義縣,改隸興義府、添巡檢分治捧乍。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轄貞豐州(今貞豐縣及望謨縣部分)、冊亨州(今冊亨縣)、普安縣(今普安)、新城縣(今興仁)、安南縣(今晴。、興義縣(今興義)和捧鲊巡檢(今興義捧鲊鎮(zhèn))。

民國二年(1913年),興義縣為大縣,屬貴西道。六年(1917年),興義縣為郎岱審檢廳兼管。是年,貴西道署由安順遷畢節(jié),興義縣仍屬貴西道。十二年(1923年)撤貴西道,興義縣直屬省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3月,興義縣劃分為7區(qū),7鄉(xiāng)、6鎮(zhèn)。二十四年(1935年)12月裁撤捧乍分縣并入興義縣。二十五年(1936年)3月,全縣改劃為9區(qū),56聯(lián)保、266保、2634甲。三十四年(1945年)裁撤區(qū)署,各鄉(xiāng)鎮(zhèn)直屬縣政府,全縣劃為2鎮(zhèn)、28鄉(xiāng)、251保、1988甲。

1949年12月,興義解放。

1950年,將民國時期所設保甲改為行政村組,全縣劃分為7個區(qū),30鄉(xiāng)鎮(zhèn)、250村。 1951年11月,興仁專區(qū)黨、政、軍機關(guān)遷興義。轄10縣。

1952年12月,設興義專區(qū)(興仁專區(qū)改興義專區(qū),興義縣隸興義專區(qū))。

1956年。將盤縣所屬阿衣鄉(xiāng)大部分劃歸興義縣,原屬安順專區(qū)的郎岱縣劃歸興義專區(qū)。同年7月,撤銷興義專區(qū),興義縣隸屬安順專區(qū)。

1965年,復設興義專區(qū),專署駐興義縣。將安順專區(qū)所屬興義縣、興仁縣、盤縣、普安(駐盤水鎮(zhèn))、晴。v蓮城鎮(zhèn))5縣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謨、冊亨、安龍、貞豐4縣劃入興義專區(qū)。

1965年11月,設盤縣特區(qū)。興義專區(qū)轄9縣、1特區(qū)。

1970年,興義專區(qū)改稱興義地區(qū)。

1981年9月21日,撤銷興義地區(qū),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原興義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區(qū)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駐興義縣。

1987年11月6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興義撤縣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興義市。

1992年興義將原10個區(qū)56個公社撤并建為26個鄉(xiāng)鎮(zhèn)、373個村。

2000年,興義市轄21個鎮(zhèn)、5個鄉(xiāng)。

2003年8月2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興義市黃草壩、坪東、下五屯、桔山4個鎮(zhèn)、設置黃草壩、坪東、下五屯、桔山4個街道。

2003年,興義市轄5個鄉(xiāng)、17個鎮(zhèn)、4個街道,358個村、17個社區(qū)。

參考資料:興義概況—興義人民政府  行政區(qū)劃—中國興義人民政府   歷史沿革——中國興義人民政府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興義市有哪幾個縣

  興義市轄5個鄉(xiāng)、17、4個街道辦事處358個村員、17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13個居民委員會8個縣市。2003年總?cè)丝?4.50萬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30.02萬人,占總?cè)丝诘?0.85%,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有布依族 、苗族、回族。非農(nóng)業(yè)人口12.44萬人,人口出生率15.32‰,自然增長率10.33‰,計劃生育率91.20%。人口密度為460人/平方公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99.htm#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東經(jīng)104度32分~106度36分,北緯24度38分~26度11分,位于貴州省的西南部。秦漢時為夜郎國地,三國時為興古郡,此后為東爨烏蠻地,唐時為西平州、于矢部、羅殿國,宋為泗城州,明清時建置明顯。1950年設興仁專區(qū),1952年稱興義專區(qū),1956年撤消,1965年恢復,1982年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有興義市和興仁、普安、晴隆、安龍、貞豐、冊亨、望謨等七縣。

  興義市

  興義建置較早,但名稱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嘉慶三年,即公元1789年所置的興義縣。1913年置捧分縣,1935年捧分縣入興義,1996年改為興義市。

  興仁縣

  興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新城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三年(公元1416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普安縣徙治新興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于新城設巡檢,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移巡檢于募役,新城置普安縣丞,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設新城自治公所,1914年改為新縣,因新城、新縣均與別省的縣名重名,故改今名。

  普安縣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于矢萬戶府為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安衛(wèi),二十二年升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三年于今縣城置新興所,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普安安撫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徙治新興所。

  晴隆縣

  晴隆古稱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衛(wèi),治江西坡(今屬普安縣地),二十五年徙衛(wèi)治尾灑堡,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徙永寧州治安南衛(wèi)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衛(wèi)置安南縣,因與法國殖民地屬地安南同名,1941年以縣境晴隆山作縣名,更名為晴隆縣。1958年入普安縣,1961年復置。

  安龍縣

  宋寶佑元年(公元1253年)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孫可望擁南明永歷王入據(jù)安隆,改安隆千戶所為千總,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南所入安籠府,六年改結(jié)烏通判為南籠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籠廳移治安籠所。二十六年裁安籠所入南籠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升南籠廳為府,縣地為府轄地,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1913年廢府置南籠縣,1922年改為安龍縣,1965年改名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安龍縣。

  貞豐縣

  明置安隆長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豐州,治長壩,七年移治珉球,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貞豐州,1913年廢州置貞豐縣,1958年并入興仁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復稱貞豐縣。

  冊亨縣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豐州同,治冊陽,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筑土城,1913年廢州同,置冊亨縣。1957年縣政府由冊陽遷駐者樓,1958年并入安龍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82年并入安龍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冊亨縣。冊亨原名布依語叫"郎臥",意為山坡的斜處,為現(xiàn)在的冊陽鄉(xiāng)駐地;后又根據(jù)該坡對門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漢語叫南屏山,俗稱帽殼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綠陰塘"泓堰"(修巧馬公路時已填平)用兩地的最后字音合稱為"西堰",用漢語記作"冊亨"。其名稱源于地理環(huán)境。

  望謨縣

  1940年析貞豐、羅甸、紫云、關(guān)嶺四縣置雙江縣,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與云南雙江重名,旋以縣政府駐地王母,諧其音更名為望謨。1966年2月成立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望謨縣。

4

貴州興義有幾個縣?是什么縣?

黔西南州下轄地區(qū):興義市 興仁縣 安龍縣 普安縣 晴隆縣 貞豐縣 冊亨縣 望謨縣  追答
望采納
5

貴州省興義市有多少個縣

興義市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是一個縣級市。黔西南州轄普安縣,晴隆縣,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和興義市,一市七縣。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6

貴州興義有多少個縣

截2016年,興義市轄8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zhèn),5個鄉(xiāng),364、18個社區(qū)。

興義市簡興”,地處黔、滇、桂三省)結(jié)合部,貴州省西南方向,是黔西南自治州首府,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前沿地帶,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貴州省第三大中心城市,黔西南政治、交通、文化、教育、經(jīng)濟、商業(yè)中心,貴州精神的發(fā)源地。

2015年2月,國務院批復,實施《左右江革命老區(qū)振興規(guī)劃》,興義屬革命老區(qū),該政策的實施,為興義市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興義市被確立為黔桂滇區(qū)域合作中心城市,生態(tài)宜居城市、區(qū)域交通樞紐、商貿(mào)物流中心、旅游度假目的地、新能源城市、現(xiàn)代服務業(yè)開放試驗區(qū)。

興義市素有“三省通衢”之稱,三省交匯,地理區(qū)位優(yōu)越,東連本省安龍縣,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相連,北與本省普安縣、興仁縣、六盤水市盤縣連接,南盤江橫貫市境,萬峰湖環(huán)抱,歷來就是三省交匯區(qū)的商業(yè)集散地和通衢要塞。

興義市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氣候宜人 ,文化底蘊深厚,清代乾隆年間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筆山書院,辛亥革命后,興義涌現(xiàn)出王伯群、王文華、劉斐章、黃俊、劉顯世、劉顯潛、何應欽、王聘賢、吳數(shù)德等大批杰出人物
7

興義市有多少個縣

興義市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它是一個縣級市。黔西南州轄普安縣,晴隆縣,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和興義市,一市七縣。
8

興義有幾個縣

8個縣市。

興義市

  興置較早名稱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嘉慶三即公元1789年所置義縣。1913年置捧乍分縣,1935年捧乍分縣入興義,1986年改為興義市。

  

興仁縣

  興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新城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三年(公元1416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普安縣徙治新興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于新城設巡檢,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移巡檢于募役,新城置普安縣丞,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設新城自治公所,1914年改為新縣,因新城、新縣均與別省的縣名重名,故改今名。

  

普安縣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于矢萬戶府為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安衛(wèi),二十二年升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三年于今縣城置新興所,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普安安撫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徙治新興所。

  

晴隆縣

  晴隆古稱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衛(wèi),治江西坡(今屬普安縣地),二十五年徙衛(wèi)治尾灑堡,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徙永寧州治安南衛(wèi)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衛(wèi)置安南縣,因與法國殖民地屬地安南同名,1941年以縣境晴隆山作縣名,更名為晴隆縣。1958年入普安縣,1961年復置。

  

安龍縣

  宋寶佑元年(公元1253年)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戶所,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孫可望擁南明永歷王入據(jù)安隆,改安隆千戶所為千總,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南所入安籠府,六年改結(jié)烏通判為南籠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籠廳移治安籠所。二十六年裁安籠所入南籠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升南籠廳為府,縣地為府轄地,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1913年廢府置南籠縣,1922年改為安龍縣,1965年改名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安龍縣。

  

貞豐縣

  明置安隆長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豐州,治長壩,七年移治珉球,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貞豐州,1913年廢州置貞豐縣,1958年并入興仁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復稱貞豐縣。

  

冊亨縣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豐州同,治冊陽,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筑土城,1913年廢州同,置冊亨縣。1957年縣政府由冊陽遷駐者樓,1958年并入安龍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82年并入安龍縣,1961年復置,1965年為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冊亨縣。冊亨原名布依語叫"郎臥",意為山坡的斜處,為現(xiàn)在的冊陽鄉(xiāng)駐地;后又根據(jù)該坡對門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漢語叫南屏山,俗稱帽殼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綠陰塘"泓堰"(修巧馬公路時已填平)用兩地的最后字音合稱為"西堰",用漢語記作"冊亨"。其名稱源于地理環(huán)境。

  

望謨縣

  1940年析貞豐、羅甸、紫云、關(guān)嶺四縣置雙江縣,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與云南雙江重名,旋以縣政府駐地王母,諧其音更名為望謨。1966年2月成立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稱望謨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