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丘是指指年十受過具的男性出家比丘尼指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與比丘尼都是屬于佛教用語中梵語的音譯詞,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稱謂。在漢傳佛教里,常稱比丘為沙門或僧人。沙門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稱沙門,意為“止息一切惡行”。但是,唯有佛教傳入中國,故沙門便成為佛教出家的專用名詞。

本指婆羅門教達(dá)到人生第四階段的遍歷修行者,在古印度時此名稱就已經(jīng)存在。佛教興起盛行后,比丘則用來指稱托缽的修行者,意譯則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還有怖魔、破惡等義。

擴展資料:

佛陀出家后,其父凈飯王多方勸阻無效,于是派五位親信與佛陀一起苦修。佛陀離開他們獨自悟道,他們在鹿野苑繼續(xù)苦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說法,其聽法后出家遂成比丘。

這五位最早為佛陀所勸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氨惹稹奔觽“大”字,含二義。一者方便說為萬二千比丘,根機深厚,影響力大,地位尊貴;二者從根本來講,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現(xiàn)聲聞相,內(nèi)秘菩薩行。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比丘

百度百科-比丘尼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比丘的問答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比丘跟比丘尼分別是什么?兩者間有什么關(guān)系?

和尚

一般一個寺廟里只有是和尚,其它的全是比丘或比丘尼

佛教徒眾之分,就是出家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義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凈命等義。尼是梵語中女聲。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義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規(guī)定。其出家者統(tǒng)稱為‘沙門’(舊稱‘桑門’),義為止息一切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中國,于是沙門也就成為出家佛教徒的專用名稱了。世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語,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那’,義為親教師,與習(xí)俗所稱師傳相同。世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jīng)法的師傅。其中比丘,沙門二詞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語。至于彼此稱呼,對一般僧人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蒙藏地區(qū)稱僧人為喇嘛,相當(dāng)于漢族地區(qū)所稱和尚,也是師傅的意思。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漢語。世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呼都不見于經(jīng)論,只是流行于民間而已。

在家男眾稱為‘優(yōu)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是梵語,義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三寶。優(yōu)婆夷義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佛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義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zhuǎn)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

佛教信徒愿求出離家庭、獨身修道是要經(jīng)過一定手續(xù)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從漢唐到現(xiàn)在,由于地理和時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規(guī)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請求作為自己的‘依止師’。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侶說明情由,徵求金體意見,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之剃除須發(fā),并為之授沙彌戒(沙彌戒有十條),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言其當(dāng)勤受比丘的策勵;又有息慈之義,謂當(dāng)息惡行慈。沙彌最小的年齡是七歲,依止師對弟子負(fù)有教育和贍養(yǎng)的責(zé)任。俟其年滿二十歲時,經(jīng)過僧侶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后,方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沒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彌戒和比丘戒都是個別人單獨受,不得集體同受。比丘戒最多許三人同時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樣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至年滿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為‘式叉摩那尼’,義為學(xué)法女。經(jīng)兩年后,至年滿二十歲,先從比丘尼、后從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條)。這叫做二部受戒,成為比丘尼。當(dāng)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據(jù)自愿,從師受菩薩戒,但不是必須受的。

佛法傳入中國漢族地區(qū)以后,唐宋時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項勞役,垂發(fā)而不剃發(fā),可以從師受沙彌戒。等政府規(guī)定度僧的時日來到,經(jīng)過政府的甄別,或經(jīng)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給與度牒,并指定僧籍隸屬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資格,可以剃度為僧。此后再等機會前往政府許可傳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師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經(jīng)政府許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發(fā)的僧尼,沒有寺籍,名為私度,要受到懲罰。到了宋初,年滿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規(guī)定被忽視了。常有七八歲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薩戒仍是隨比丘的自愿,可以隨時從師受,或者不受。

這種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廢弛了。明末開始規(guī)定‘三壇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為‘剃度師’,為己剃發(fā)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師的僧籍屬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屬于這個寺院,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屬于子孫寺院(俗稱小廟),而叢林寺院是不開僧籍的。遇到某一叢林寺院公開傳戒時(小廟是不許可傳戒的),前往該寺,在若干時日中先后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同時領(lǐng)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卻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時廢止了度牒,便只由傳戒的寺院發(fā)給戒牒而已。

現(xiàn)在蒙藏地區(qū)出家的程序,一般還是實行接近佛陀時代的比較原始的辦法,也沒有度牒和僧籍的問題。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要經(jīng)過一定手續(xù)。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是受持三歸,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導(dǎo)行持。這里所謂歸依佛,不是歸依的生身,而是歸依佛的道德品質(zhì);所謂歸依法,就是歸依趣向涅盤的方法;所謂歸依僧,應(yīng)是歸依佛所教導(dǎo)的大菩薩、大阿羅漢等。受持三歸,要經(jīng)過一定的儀式,即請一位法師依照《三歸儀軌》為自己說明三歸的意義。自己表示從此以后,盡自己的一生歸依三寶。如是便成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與受三歸同時,或若干時以后,可以進(jìn)而從師受五戒,其儀式也是請一位法師依照授五戒儀軌為已教導(dǎo),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為五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隨著自己修學(xué)的進(jìn)步,到一定程度,可以進(jìn)而從師受菩薩戒,也是要請一位法師依照授菩薩戒儀軌為己教導(dǎo),自己一一遵守,便成為菩薩戒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受持三歸主要是歸依佛法僧,請師只是為了證明。如果認(rèn)為請某法師為自己說明歸戒,便是歸依某法師了,那就有失歸依三寶的真實意義。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須發(fā)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別。比丘應(yīng)蓄的衣服,根據(jù)佛教原始的規(guī)定,只有三衣,總名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條布縫綴而成的襯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條布縫綴成的上衣(平時穿著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條以至二十五條布縫綴成的大衣(遇有禮儀或出外時著穿的)。每一條布又要由一長一短(五衣)、二長一短(七衣)或三長一短(大衣)的布塊所合成。這種式樣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隴的形狀,表示僧眾可為眾生的福田。但在中國寒冷地帶,只穿三衣是不夠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著圓領(lǐng)方袍的俗服。其后時代變遷,俗人的衣服改變了式樣,而僧人始終保持原樣;如是圓領(lǐng)方袍便成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時只穿著俗服,在拜佛時可以穿著五條布縫綴成的‘縵衣’,言其通縵無有田相。所以縵衣的每條不許用一長一短合成。沙彌和沙彌尼也只許穿著縵衣而不許穿著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獨身修道的,必須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許多質(zhì)問,凡是不合條件的人,是不允許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許,身有負(fù)債,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現(xiàn)任官吏及曾為比丘而違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難、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厭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還俗,卻是極其容易的,只要對任何一人聲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棄比丘身分,改變獨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棄比丘身分,卻私自違反戒條,這叫作‘破戒’,是不允許的。其他比丘可以檢舉,經(jīng)過僧侶集會評判,要受到一定的懲罰。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據(jù)自愿,隨時對任何一人聲明,放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分。唯有菩薩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沒有舍戒之說。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比丘跟比丘尼分別是什么?兩者間有什么關(guān)系?

比丘是指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眾;比丘尼是指受了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眾。在佛法中,比丘地位高于比丘尼,比丘又稱“大僧”、比丘尼又稱“二僧”。
4

有比丘和比丘尼同住的道場嗎?

道士有雙休,喇嘛也有
5

何為比丘,比丘尼?

都是隨著,佛教傳入時傳入語(古印度語)的音譯,比丘即僧人,比丘尼女修行者(即尼姑),釋迦是佛祖的故鄉(xiāng),古代印度城邦,佛經(jīng)上說佛是釋迦過王子,一般我們用釋迦代指佛祖(佛教徒一般用敬稱,釋迦等于直呼佛的名字,罪過,罪過)
6

有比丘和比丘尼同住的道場嗎?

道士有雙休,喇嘛也有
7

沙彌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1彌,原語可能出自龜茲語的 samane sammir,或于闐語的 ssamana。意譯為、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思。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

2、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梵bhiksu。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比丘師父”。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擴展資料

出家人的其他稱呼

1、比丘尼(梵文Bhikkhuni)又作苾雛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門尼,俗稱尼姑,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為比丘尼。

中國第一個比丘尼是凈檢。在東晉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在我國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貢獻(xiàn)雖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嚴(yán)、學(xué)優(yōu)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傳》書中所載,由晉代迄梁武帝之間,我國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

2、沙彌尼

龜茲語為 Samanen,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女子,受過沙彌十戒后,稱為沙彌尼。出家男子稱“沙彌”。

以年齡區(qū)別沙彌尼為三種:

(一) 驅(qū)烏沙彌尼:年齡在七至十三歲之間,尚無法擔(dān)負(fù)其它任務(wù),但已具有守護谷麥,驅(qū)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二) 應(yīng)法沙彌尼:年齡在十四至十九歲之間,已可堪任服役,與法相應(yīng),五年中受師調(diào)練后,即可進(jìn)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彌尼: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尼)者。不論何種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稱為沙彌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比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沙彌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8

佛家說的“沙彌”/“比丘”有何區(qū)別?

佛家說的“沙彌/“比丘” 區(qū)別主要是:

1、年同

沙彌是未滿二十出家男子。比丘指年滿二十歲的男子。

2、受戒情況不同。

沙彌需受十戒,比丘指受過具足戒。

沙彌:未滿二十歲家男子,俗稱‘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彌,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彌。再者,人若過了七十歲,便不準(zhǔn)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彌戒,做沙彌,而不能正式成為比丘。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擴展資料:

所謂沙彌,俗稱“小和尚”,原語可能出自龜茲語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闐語的 ssamana。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

《摩訶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鈔》以年齡區(qū)別沙彌(尼)為三種:

(一) 驅(qū)烏沙彌(尼):年齡在七至十三歲之間,尚無法擔(dān)負(fù)其它任務(wù),但已具有守護谷麥,驅(qū)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二) 應(yīng)法沙彌(尼):年齡在十四至十九歲之間,已可堪任服役,與法相應(yīng),五年中受師調(diào)練后,即可進(jìn)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彌(尼):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尼)者。不論何種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稱為沙彌(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沙彌  百度百科-比丘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