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原為文登,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1945年8月,威海衛(wèi)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wèi)市,與東海專區(qū)皆隸屬膠東行政區(qū)。1948年3月,威海衛(wèi)市改屬東海專區(qū)。專員公署駐文登,建國后改威海市。
擴展資料: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臺,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制造所和水師學堂等,于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筑炮臺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
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日軍因威海衛(wèi)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余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回側后攻占南岸炮臺,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wèi)之戰(zhàn))。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威海衛(wèi)
-下面是更多關于威海衛(wèi)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