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獻西河之地于秦,合陽劃入秦境,為合陽邑,上屬內(nèi)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項羽劃秦腹地為塞、雍、翟三國,號稱“三秦”,合陽屬塞國。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塞,合陽歸漢,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屬內(nèi)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為“郃”,始設(shè)“郃陽縣”,屬左內(nèi)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屬左馮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陽入夏陽縣(今韓城市)。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至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郃陽屬馮翊郡。十六國時,郃陽先后被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大夏等國占領(lǐng),縣置流廢。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郃陽,于東北部設(shè)宮城縣(治所在今東宮城,原名織錦城);于南部乳羅山一帶及今澄城縣南部設(shè)五泉縣(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又于中部設(shè)郃陽縣。三縣皆屬華山郡。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六年(540年),調(diào)整郃陽縣屬武鄉(xiāng)郡,宮城縣和五泉縣隸屬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并宮城縣及五泉縣的乳羅山地區(qū)入郃陽縣,上屬澄城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郃陽縣屬同州。十六年(596年),縣治由黃河西岸遷至縣中部(即今縣城)。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同州為馮翊郡,郃陽屬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陽復屬同州。三年(620年),析郃陽東部黃河沿岸一帶設(shè)“河西縣”(治所設(shè)郃陽縣故城),兩縣皆屬同州。八年(625年),郃陽縣屬西韓州,至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復屬同州。玄宗天寶元年(742),郃陽、河西兩縣屬馮翊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同州之稱,郃陽、河西兩縣屬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縣為夏陽縣,隸屬未變。五代初期,郃陽、夏陽兩縣屬河中府,后周屬同州。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撤夏陽縣并入郃陽縣,仍屬同州。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郃陽縣劃屬楨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郃陽縣復屬同州。明代,郃陽縣仍屬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府,郃陽為其轄。民國2年(1913年),郃陽縣隸屬關(guān)中道。22年(1933年),直屬陜西省。27年(1938年),析西北山地紅石崖一帶歸黃龍墾區(qū),后屬黃龍縣。次年,劃郃陽縣歸屬陜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所轄。1948年3月26日(農(nóng)歷二月十六日)郃陽解放,劃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黃龍分區(qū)所屬縣。同年12月,改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大荔分區(qū)所轄。1950年隸屬陜西省渭南專區(qū)。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屬陜西省管轄。1958年12月,郃陽縣并入韓城縣。1961年8月22日恢復郃陽縣,隸屬渭南專區(qū)。1964年9月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合陽的問答
發(fā)布于:2020-07-12 12:56
瀏覽了 61次
1
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屬雍州。商之。西周時,有莘國改屬畿內(nèi)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后,廢有莘國,并入晉國,稱“莘地”、“梁”或“羈馬”。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分晉室后,莘地屬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敗秦師于鄭(今華縣),還師北上,于合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遺道在今黃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筑城,取名“合陽城”,西河之地,始稱合闈。
最佳貢獻者
2
關(guān)于合陽歷史的作文
我國界上最大的西瓜產(chǎn)地,但關(guān)于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 紹說西瓜在神農(nóng)草時發(fā)現(xiàn),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的瓜之意,但后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 另一種說法是并非源于中國,于西域傳來,故名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后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后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jù)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泵骼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于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边@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于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節(jié)。其實,這種說法并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薄赌鲜贰る鴷夜鳌氛f,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chǎn)。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云:“寒瓜方臥垅,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睆脑娭姓劦胶吓P垅的時節(jié)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后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nóng),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fā)現(xiàn)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jīng)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么,它是從什么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 西瓜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jīng)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jīng)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zhuǎn)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jīng)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jù)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fā)現(xiàn)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我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chǎn)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西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植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 Matsum. et NAKAI的果實。陶弘景注本草時在瓜蒂一項,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又說在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國的緣故。按《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來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間的《日用本草》、《食療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種中國,當初稱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則有待考證。西瓜品種很多,不只現(xiàn)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綠,其瓤則有紅、白品種,其種子有黃、紅、黑、白色等品系,現(xiàn)在西瓜品類更無可計數(shù)了。 西瓜西瓜果皮、果肉、種子都可食用、藥用。 籽殼及西瓜皮制成“西瓜霜”專供藥用,可治口瘡、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癥。 西瓜果肉(瓤)有清熱解暑、解煩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來治一切熱癥、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發(fā)炎、酒醉。 西瓜皮用來治腎炎水腫、肝病黃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潤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殼用治腸風下血、血痢。 《本經(jīng)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能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為漢傷寒論方,功能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即指西瓜皮與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氣發(fā)瘟熱,覓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湯沃雪。給你一些幫助。。3
講述合陽故事弘揚合陽歷史的征文
陜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百里秦川,到處都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陜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shù)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陜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陜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陜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于陜西境內(nèi)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fā)現(xiàn)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陜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chǎn)。 陜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shù)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shù)中,古老而純樸的陜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陜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jié)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jié),不論那里的農(nóng)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陜西的窗花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tǒng),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xiàn)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陜西剪紙大都出自農(nóng)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chuàng)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用剪紙來表達自己 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陉兾骷艏埶囆g(shù)中,首推陜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qū)由于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 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shù)卻被農(nóng)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象力豐富。如農(nóng)家春節(jié)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農(nóng)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xiàn)的對象。關(guān)中剪紙以其造型優(yōu)美,細致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陜南剪紙人數(shù)較少,以其夸張中帶精巧、細致中藏真情的特點! 〖艏埵菋D女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陜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陜北農(nóng)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陜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陜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zhì)樸、注重夸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nèi)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jù)說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陜北,于是陜北人的性情不像關(guān)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創(chuàng)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xiàn)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陜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fā)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jù)考證,三邊原是邊關(guān)重鎮(zhèn),朝廷常派南方將領(lǐng)在此地鎮(zhèn)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xiāng)的民間文化,與當?shù)毓抛镜拿耖g藝術(shù)待以結(jié)合,產(chǎn)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罹嗟貐^(qū)因為經(jīng)濟基礎(chǔ)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nèi)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征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陜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shù)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fā)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嘆不已,臺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占花老人創(chuàng)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