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匏安事跡報刊多傳,為熟悉。而他家庭中位偉大女性———他的母親、庶母、的事跡卻鮮為人知。不久前,筆者見到了楊匏安烈士6個子女中唯一健在的幼子、離休干部楊文偉,記錄了楊匏安革命家庭中許多震撼人心的故事。
楊匏安的母親陳智,香山古鶴村人,出身華僑官宦之家,知書識禮,左右手都能寫出一手好字。丈夫楊富祥家道破落,以販賣茶葉、瓷器為生;她生下9個孩子,只養(yǎng)活楊匏安一人。陳智中年喪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撫育唯一幸存的兒子楊匏安的身上。楊匏安參加革命工作,她認定這是正義的事業(yè),傾力支持,在革命遭到挫折的時候也義無反顧。無論在廣州,還是在上海,她利用自己年老不太引人注意的條件,接待和掩護過大批革命同志,被稱為“革命母親”。楊匏安多次被捕,她深知革命的艱險性。1931年,楊匏安再次被捕時,焦慮不安的她已感到兒子生還無望。當接到兒子從獄中傳出的紙條上寫著“縫紉機再窮不可賣去”、“不可接受他人錢物”等至囑時,終于流下淚來。堅強的她,在兒子遇難后回到廣州,后來把孫子們一個個都送到革命隊伍中去。她1941年病逝于香港。周恩來對她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稱贊她“支持楊匏安搞革命,又支持后輩參加革命,為黨做過很多工作”。 楊匏安的庶母關秀英,原是楊匏安母親陳智的陪嫁女。她勤勞善良,一家人都非常尊重她,同時也影響了她,使她從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從普通家庭婦女成長為一位無產(chǎn)階級的堅強戰(zhàn)士。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經(jīng)常為黨中央機關送信、放哨,或到工廠散發(fā)傳單。楊匏安遇難后,一家人回到廣州,她又到澳門、香港去找黨組織。1938年,她與黨的地下工作者楊匏安的女婿王裕壽和女兒楊絳輝等組成一個家庭,掩護地下黨組織電臺聯(lián)絡工作,后在中共中央調(diào)查部的領導下從事地下工作,直到全國解放。1953年因病回到北京,當選為北京市宣武區(qū)政協(xié)委員、常委。1964年逝世,享年83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楊匏安的妻子吳佩琪,香山翠微村人。她勤勞賢慧,深明大義。1916年,18歲的她與楊匏安結婚,從此無怨無悔地跟隨和支持丈夫從事革命工作。她先后生下6個子女,在生活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以勤勞的雙手替人加工肥皂、打零工,幫補家計。她的家是黨的重要活動場所,她總是熱情接待革命同志,并為之送信放哨。楊匏安遇難后,她攜兒帶婦從上海逃回廣州楊家祠,靠剪紙花賣度日。后來在周恩來、何香凝的關照下,生活有所好轉。1937年她病逝于廣州。周恩來曾肯定她“在上海掩護過許多革命同志”。作者:祖寧-下面是更多關于楊匏安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