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湖達賚湖,位于中國的邊陲,內蒙古區(qū)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左旗、新虎右旗和滿洲里市之間的大草原上。湖面為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平行四邊形,長80公里,寬約35公里,周長375公里,湖水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11億立方米,最大水探為8米,是內蒙古自治區(qū)最大的微咸水湖,它與草原南部、中蒙國境線上的貝爾湖,被人們稱為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一對姐妹湖。
呼倫湖位于溫帶半干旱地區(qū),東部有大興安嶺阻擋了從海洋吹來的潮濕氣流,西部又鄰近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僅00(2左右,氣溫年較差高達40~45℃,湖泊于10月中、下旬即可出現(xiàn)岸冰,到11月初全湖開始封凍,次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方解凍,封凍期最大冰厚為1.3米。月平均水溫以7月份最高,為20~23℃。年降水量230~3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蒸發(fā)量為1400~1800毫米。注入湖泊的河流主要有兩條,即自西南流入的克魯倫河和從東面注入的烏爾遜河,這兩條河流水量變化較大,汛期洪水滔滔,而10月至次年的4月水枯冰凍,人湖水量不多。位于北部的穆得那亞河是湖的惟一出口,湖水經此河匯人海拉爾河后再人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源流之一。后因建設扎賚諾爾煤礦,1958年始將穆得那亞河堵截,切斷了湖水的外流通道。1971年又重新開挖了一條與海拉爾河相通的新開河,湖泊方有出口。在出口處建有閘門,這樣呼倫湖就成了一個人工控制的湖泊。
據史料記載,呼倫湖的面積唐代最大,唐書稱為俱倫泊,元《秘史》稱它為闊連海子,清《一統(tǒng)志》則改稱庫楞湖。由于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湖面有過多次升降,總的變化乃是水位上漲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水面有擴大的趨勢。如1906年呼倫湖長約30公里,1926年增至75公里,1929年開始收縮變小,1939年又擴大,據調查,從1906~1972年的65年牛,有37年水位上漲,13年水位平穩(wěn),15年水位下降。具體地說1939~1956年的18年中,水位共上漲3.05米,平均每年上漲0.169米;1956~1962年的7年中,水位共上漲3.45米,平均每年上漲0.51米,湖泊的面積與蓄水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
自1966~1972年的7年中,水位僅下降0.15米,平均每年下降0.021米。湖泊水位增減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變化,引起了人湖地表及地下徑流量的增減。如1962年以前年降水量較多,每年都在300~400毫米以上,1992年降水量卻只有224.6毫米,而蒸發(fā)量為1756毫米,為降水量的7.8倍。
呼倫湖水域遼闊,魚類資源豐富,魚的年產量達1800萬斤左右。烏爾遜河中游的烏蘭泡,水生植物極為豐富,成為鯉、鯽魚的主要產卵場所。湖水營養(yǎng)鹽類含量較高,水質肥沃,適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每當夏季,湖中魚類溯河而上覓食和產卵,冬季又洄游到大湖深處越冬。常見的魚類有20種,其中以鯉魚最多,近年還從江、浙等地引進鰱、鳙、草魚在湖內。放養(yǎng)。湖泊封凍季節(jié),正是冰下捕魚的旺季,一網?刹鄂r魚數(shù)噸,此外,湖上還有各種野禽。濱湖平原低地草質優(yōu)良,是中國畜牧業(yè)的主要基地之一。
-下面是更多關于呼倫湖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