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

出自《題破山禪院》,是唐代詩人的一首題壁詩,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gè)景物獨(dú)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dá)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yuǎn)境界的強(qiáng)烈追求。

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如下:

大清早我走進(jìn)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shí)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擴(kuò)展資料: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shí)滌除。佛門即空門。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yáng)而宏亮的佛音引導(dǎo)人們進(jìn)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題破山寺后禪院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潭影空人心的問答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潭影空人心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山光悅鳥性

常建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潭影空人心。 的上一句是什么

山光悅鳥性

出自常建山禪院》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選自《全唐詩》

祝學(xué)習(xí)進(jìn)步! 追問
太晚了
追答
是你沒看見,你看看我回答的時(shí)間,是你提問的2分鐘后。。。
追問
費(fèi)話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4

潭影空人心前面一句是什么

山光悅鳥性
5

潭影空人心的前一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山光悅鳥
6

潭影空人心的前一句

潭影空人心上一句:

山光悅鳥性

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    常建    

[全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7

“潭影空人心”的上一句是什么?

山光悅鳥性

出自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選自《全唐詩》

祝學(xué)習(xí)進(jìn)步!
8

潭影空人心,上一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出自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9

潭影空人心上一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10

‘潭影空人心’前一句是什么?

我忘了,不過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