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陵祖墳里葬太昊氏。
太昊伏羲陵廟。太昊陵是為“三皇之的太昊伏羲氏而興建的大型陵廟,位于淮陽縣城北龍湖之畔,是首批國家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親頒《修陵奉祀詔》,置守陵五戶。后于開寶、咸平、景德、祥符等年代均有修葺,陵與廟祀日漸崇隆,并有御祭。靖康后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蕩然無存。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遍訪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明洪武元年年,朱元璋駕幸陳州,洪武四年御制祝文致祭。明正統(tǒng)十三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復(fù)加修葺,以后歷代均有增修。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shù)理興建,占地875畝,號稱“天下第一陵”。全廟南北長750米,分外城、內(nèi)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從南至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tǒng)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之陵、蓍草園。
擴(kuò)展資料
太昊陵的建筑景觀:
1、午朝門
此門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cè)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guī)制。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cè)有硬山式“八”字墻,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
2、道儀門
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yīng)。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cè)陵墻,通往蔡河,在陵墻外側(cè)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
過玉帶橋前行不遠(yuǎn),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nèi)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3、先天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臺建筑,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臺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回廊,臺正中有一磚砌拱門。
參考資料來源:淮陽市人民政府-詳解太昊陵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太昊陵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