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話釋義:點點花的開放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麗了
2、詩處: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詠石榴花》
3、這是王安石詠滿樹只發(fā)一花的石榴花名聯(lián)。比喻好東西不必太多,恰到好處就行了。
4、哲學道理:綠色和紅色等都是構(gòu)成春的顏色,但只要一點紅色就能夠體現(xiàn)。關(guān)鍵的一點紅,就使得春意盎然。
即綠和紅表明顏色多,在事物(春色)多個矛盾中,有一個(紅色)是處于決定地位的,這個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還有堅持適度原則的意思。
擴展資料
一、作品賞析
紅一點,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濃綠的背景上點綴一朵紅花,畫面頓時變得活潑而妖艷;石榴之艷美、之珍貴,并不在于其萬紫千紅、妖嬈多姿,縱葉稀疏而少,而那花卻越發(fā)地顯得鮮艷嫵媚了。
名句的前半句常;没癁樗渍Z“萬綠叢中一點紅”,后半句蘊含著“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道理。
二、創(chuàng)作背景
相傳宋王朝舉辦繪畫高等考試,集天下畫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題曰:“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當時,有的畫家畫的是綠草地上開一朵紅花;有的畫綠樹叢中露一段紅墻,有的畫一片松林,樹頂上立著一只丹頂鶴……這些畫雖然都符合題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滿意。
他只選中了兩幅畫:一幅畫的是翠樓上立著一位少女,倚欄沉思,她那鮮紅的唇脂與大片綠樹交相輝映,畫面生氣蓬勃,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另一幅畫的是萬頃碧波中涌出一輪紅日,氣勢磅礴,境界開闊,能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這兩幅畫立意新穎,不落俗套,真正畫出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
三、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