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大衛(wèi)以耶路撒冷為,建立了統(tǒng)一的古列王國。隨大衛(wèi)的兒子——所羅門王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的鼎盛時代,這個猶太盛世的標志即為耗費七年打造的圣殿(史稱第一圣殿)。據(jù)說這座為供奉摩西十誡和約柜而建的殿堂宏偉壯麗,曾經(jīng)被譽為“上帝的居所”。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人攻占,第一圣殿被付之一炬。之后,圣殿被重建,但很快又被羅馬人夷為平地,僅存西邊的一段護墻(因此哭墻原名西墻)。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絕大多數(shù)猶太人逃離耶路撒冷,由此展開了兩大流散的血淚史。
1967年一場“六日戰(zhàn)爭”,以色列從約旦手里奪回耶路撒冷,闊別近兩千年的哭墻由此重回猶太人的懷抱。
收復哭墻后,以色列政府并沒有大興土木重建圣殿,只是拆除了一部分破敗街區(qū),為哭墻開拓了一片寬闊的廣場。
千百年來,只要獲得重歸故里的機會,猶太人都會找到這段護墻,在這面象征信仰和苦難的石墻前深情祈禱,哭訴流亡之苦,“哭墻”由此得名。
擴展資料
哭墻的民俗文化
哭墻是猶太教圣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痕跡,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來這里的人,無論是否為猶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為他們認為,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
在擁有3000年歷史的這座古城,在著名的猶太人第二圣殿遺址哭墻下,祈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祈禱的人群中,有手拿《圣經(jīng)》、背著槍的女兵,也有胡子有一尺多長、專心虔誠的猶太老人。
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墻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tǒng)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
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摸著墻面,就如同撫摸著猶太人民千年的傷口;或低聲背誦著經(jīng)文緬懷著民族輝煌的歷史;或?qū)懼矶\的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似乎那樣就可以將心愿傳遞到上帝心里。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和朝圣者的撫觸,哭墻石頭也泛泛發(fā)光,如泣如訴一般。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哭墻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