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孔子魯東山,整個魯國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
哲學道理:表面上是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上》
原文: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
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孟子·盡心上》選自《孟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fā)圖強,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聚徒講學,成為那個時期學術(shù) 界、政治界的活躍人物。各派各家之間展開激烈爭論,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孟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二、賞析
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zhuǎn)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lǐng)悟。站在某個時空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
站在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quán)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云,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回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恒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泰山而小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盡心上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