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釋義:孔子魯東山,整個魯國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

哲學道理:表面上是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出處: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上》

原文: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

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孟子·盡心上》選自《孟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fā)圖強,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聚徒講學,成為那個時期學術(shù) 界、政治界的活躍人物。各派各家之間展開激烈爭論,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孟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二、賞析

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zhuǎn)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lǐng)悟。站在某個時空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

站在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quán)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云,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回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恒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泰山而小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盡心上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什么意思?

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心上》

孔子登國的東山,整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zhuǎn)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lǐng)悟。站在某個時間或空間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站在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quán)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云,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回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恒的。
3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意思

登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

1、出自《孟子·盡心上》。

2、全文及翻譯。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翻譯: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4

翻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子盡心上》

孔子登上魯國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zhuǎn)換,人們對人生也會有新的領(lǐng)悟。站在某個時間或空間的高度來看,整個人類也不過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匆匆過程,更何況每一具體的人和事乎。站在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上,世間的一切權(quán)勢紛爭,金粉豪華都化為過眼煙云,萬古長存的唯有這殘垣斷壁與飄揚在空中的歷史回音。置身寂靜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靜如春雨秋水,世間一切都可放棄,唯有天地才是永恒的。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5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意思?????????

譯文

“孔子登上了東便覺得魯國小了;上了泰山,得天下也不”

一個人野是隨著他的見識而增長的。但需記住這個世界是個多元化的世界。我們很難在各個方面都能達到頂峰,必須要保持一顆虛心,隨時學習和創(chuàng)造。不要因為某個人某些方面的不良行為而去厭惡他,要給以最大的寬容,因為說不定在其它方面他要做得比自己好得多。如果你已經(jīng)厭惡他了,就會失去向他學習的機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樣才能登山比較全面意義上的泰山。
6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是什么意思

孔子登上東山而看到魯國很小,登上泰山發(fā)現(xiàn)天下也很小。也就是站的高望的遠的意思;蛘哒f人應當向遠處看,不要著眼于眼前利益。
7

作者引用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說明了什么

 所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東山”在今?目前有 :一指今山東平邑縣境蒙山,一指與平邑縣毗鄰的鄒城市境內(nèi)的嶧山.筆者認為當從前說.

  蒙山是泰山山脈的分支,綿亙于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等縣境內(nèi),長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形似巨龜臥于云端 天際,海拔1156米,素稱“岱宗之亞”,為山東第二高峰.蒙山很早就名噪海內(nèi),著稱華夏.《書·禹貢》有“淮、沂其,蒙、羽其藝”的記載.《詩·魯頌·宮》曰:“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 遂荒大東.”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為魯國的榮耀.《論語·季氏》記孔子說:“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宋邢疏:“昔者先王始封顓臾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東,故曰東蒙.”

  宋朱熹《孟子集注》說:“東山,蓋魯城東之高山”,已點明東山的方位在魯城之東,而非魯城之南.魯城東之高山,唯蒙山稱最,且近,因此東山應為蒙山.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 年版)就明確指出:“東山,當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又,宋孫疏解“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云:“孔子登魯 國之東山而所覽者大,故小其魯國,以魯國莫大于東山也.登泰山 而能小其天下,亦所覽者大,而天下亦莫大于泰山也.”此說與蒙山 形勝頗合.因為登上蒙山絕頂,遙望四方,瑯琊在其東,徂徠居其西,大峴處其北,抱犢位其南,魯國山河盡收眼底.所以孔子登臨時才有“小魯”的感覺.試想,嶧山海拔僅545米,登臨其上能有“小魯”的感覺嗎?

  相傳,孔子登東山是沿泗水、卞橋、仲村一線,從東蒙古道攀援其巔的.主要遺址、遺跡有:孔子小魯碑——在龜蒙頂南慈寧宮左側(cè), 立于何時不可考,字跡依稀可辨;望海樓——在龜蒙頂左側(cè)偏東南2里許,系孔子東眺大海之處,今樓不存;圣憩石——在望海樓附近,為孔子登山休息之處;大通巖——在龜蒙頂東南擂鼓臺至白云巖的孔道上,為一數(shù)丈長的石梁,孔子經(jīng)此抵白云巖觀賞云;遇圣橋——在蒙山西南麓的貫莊附近,為老萊子之徒上山打柴遇見孔子之處;“子 宿”村——在蒙山西側(cè)40里許,為孔子登東山夜宿之地,今有東西“子 宿”二村,并存“子宿”碑記.

  蒙山西側(cè)今柏林、保太、仲村、歷山、卞橋一帶,方圓百余里,為地勢開闊的平原區(qū),此地居民自古即多將蒙山俗呼為東山,蓋因山在東、人在西的緣故.這種以地理方位俗稱山名的例子并不少見,可以推想,當年孔孟先圣稱蒙山為東山,亦可能出于俗稱.

  總之,依筆者淺見,孔子所登的“東山”應為蒙山而非嶧山.誠然,嶧山自古即是文化名山,歷代帝王對其推崇備至,文人騷客更是 紛至沓來.孔子當年奔走列國,云游四方,對于近在咫尺的嶧山,當然會捷足先登,甚或不止一次地登過.但這是另一個問題.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孔子登過蒙山,也登過嶧山,但孟子所言“孔子登東山而 小魯”的“東山”卻應指蒙山.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