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歸元寺的問答
歸元寺簡介
禪寺位于湖北省市漢陽區(qū)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于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地153畝,有殿舍200余間,各類佛教經(jīng)典7000余卷。歸元禪寺屬于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xié)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是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主要建筑有:
1、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或稱大殿,也是寺內(nèi)僧人上早、晚課的場所。初建于清順八年(1661年),后經(jīng)多次維修。現(xiàn)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cè)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脫胎雕塑。橫額“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殿堂中央的高臺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雕像,佛祖塑像背面的佛龕中,是“海島觀音”的彩色泥塑。這組高6米、寬4米、傾角為30度的大型群塑,采用絲綢、棕麻等原生材料塑成。
大殿兩旁的墻壁上,是十八羅漢的石刻像。在大多數(shù)寺廟中,十八羅漢都是以塑像形式出現(xiàn),而歸元禪寺現(xiàn)任方丈隆印法師在維修大殿時,考慮到塑像占地面積大,影響游人觀光,采用清朝高僧竹禪法師的羅漢石刻供奉。
2、藏經(jīng)閣
藏經(jīng)閣是北院的主體建筑,是收藏佛教經(jīng)典和藝術(shù)珍品的地方。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戰(zhàn)火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歸元禪寺心凈方丈(1920年至1922年)募資再次重新修建藏經(jīng)閣,現(xiàn)存的藏經(jīng)閣高約25米,共兩層五間,是武漢市磚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物,復建于1920年,為樓式建筑。
藏經(jīng)閣內(nèi)殿堂高闊,正中供奉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由緬甸佛教三寶弟子于1935年8月贈予歸元禪寺,約有2噸重,是緬甸工匠用一塊重約3噸、高約2米的乳白玉石雕刻而成,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四大玉佛”之一。
3、羅漢堂
寺中羅漢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年),毀于兵燹,1902年完成重建,至今有近二百年歷史。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形格局,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jù),采用“脫塑”工藝,由黃陂的兩位塑師用了9年時間塑造而成。
4、新山門
歸元寺的外山門為新山門,采用仿古風格設計而成。外山門的扇門為仿古式朱紅殿門,為三開門式,中間為一大拱門,左右各有一小拱門。
大多數(shù)寺廟之銘牌,均橫書懸嵌于寺廟山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一奇。因為在帝制時期,只有得到皇上敕賜的寺廟,才可直書匾額。該直匾額高6尺,上書“歸元禪寺”四個大字,字體工整,筆式雄渾,是仿清朝著名書法家馮家浩的手跡。在武漢,懸直匾的寺廟,僅歸元禪寺和古德寺兩座。
5、山門
山門為古典式的八字門形式建筑,朝陽而開,象征吉祥。歸元禪寺山門前的石獅,連座共高2.3米,原鎮(zhèn)守在漢陽縣衙、府衙門前,是明代遺物。武漢解放之后,漢陽顯正街的衙門撤銷,信眾將被棄下的石獅合力搬到了歸元禪寺。
6、昌明長老紀念塔
昌明長老紀念塔也稱塔院。這里介紹昌明長老生平,展出昌明長老的遺物、書法等。另設有接待信眾做法事場所及往生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歸元寺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歸元禪寺的介紹
歸元禪寺位于湖北漢市武漢市漢陽區(qū)歸元,由白光法師于清順治15年(公元1658年)興建。所謂歸元,即歸真本、出生滅界,還歸于真寂本元之意,F(xiàn)住持為隆印法師。歸元禪寺是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長安歸元寺的介紹
歸元寺地處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王寺為西安未央宮所在地址)中段,西依灃河面終南,北旁溝通西安、咸陽新建世紀大道,人杰地靈,交通便利。經(jīng)西安市長安區(qū)人民政府批準,歸元寺被確定為宗教活動場所,并成立了歸元寺管理委員會。歸元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為玄奘法師西去印度求法回歸后朝見太宗皇帝前所住錫之最后一站,距今有千余年歷史。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受教于戒賢大師,回國后創(chuàng)立法相宗,并接納和培養(yǎng)了高麗(南韓)學憎圓測,成就了中韓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歸元寺的寺名取自佛經(jīng)“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意。歸元,同時也有回歸自然本性的意思。
武漢風景名勝簡介
1,武漢山公園
武漢市中山公于漢口解放大道旁,是百家歷史名園,國家重點公園。公園占地32.8萬平方米,其中陸地26.8萬平方米,水面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93%。中山公園始建于1910年。
2,黃鶴樓公園
黃鶴樓公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占地面積35.67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29.53萬平方米,綠地率為82.79%。
3,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長軒嶺街道境內(nèi),面積為2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8%,各種珍貴動植物達1000余種。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是三峽植物保護移植基地。
4,洪山公園
洪山公園位于洪山寶通寺左側(cè),始建于五十年代,總面積為9.97公頃,是一座開放式的公園。公園依山而建,園中樹木參天、環(huán)境優(yōu)美,代表建筑是“施洋烈士墓”。
5,木蘭山風景區(qū)
木蘭山風景區(qū)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北部,距黃陂城區(qū)、武漢城區(qū)分別為35公里和60公里,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 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湖北省自然保護區(qū)。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武漢的名勝古跡介紹
武勝古跡有黃鶴樓、歸、晴川閣、古琴臺、寺等。1、黃鶴樓黃鶴樓始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屢毀屢建,現(xiàn)在的黃鶴樓于1985年建成。外形雄偉壯觀、古樸典雅,是武漢市的標志建筑,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币殉蔀榍Ч沤^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2、歸元寺歸元禪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位于武漢市漢陽翠微街西端。為清順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興建。歸元禪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筑,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筑是藏經(jīng)樓,是一座兩側(cè)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筑,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筑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里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jīng)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nèi)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3、晴川閣晴川閣坐落在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是武漢地區(qū)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也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晴川樓,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該閣自創(chuàng)建以來,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建筑是1983年依據(jù)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范圍進行復建的。復建后的晴川閣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guān)三大主體建筑和禹碑亭、荊楚雄風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筑組成。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楚人依山就勢筑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4、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位于武漢市漢陽區(qū)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5、古德寺古德寺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xiàn)有的大雄寶殿。后來發(fā)展成為占地兩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寺內(nèi)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佛教文物和宗教設施全部被毀。古德寺作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恢復其古樸莊嚴的原貌。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圓通寶殿。此殿仿照緬甸阿難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濃郁異域建筑風格的、裝飾精美華麗而功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寺廟,為漢傳佛教唯一、世界僅存兩座此類風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歷史價值。圓通寶殿為單層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內(nèi)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寬綽也是其他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所鮮見的。
武漢歸元寺
如是說:此簽是警醒簽,用來提醒你不要虛度,死于安樂之中哦。歌舞逢盛世,豐衣足食享太平。說的是你身逢太平的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又是衣食無憂。你可以享受你的福報沒有憂慮。白駒過隙風光老,聞雞起舞恐天明!說的是人生短暫,稍縱即逝,即便如祖狄一樣夜班發(fā)奮聞雞起舞,也是恐怕時光飛逝,過猶不及。勸你早日自立自強。即便夜班舞劍,也有天明上路時。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人生需要的是在旅途中的感知和認識,不是僅僅滿足錦衣玉食。也許你當前很如意,但需要如履薄冰,防患于未然,不要事到臨頭再籌措。武漢的介紹
武漢 湖北會。華中地區(qū)最大及中心城市國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qū),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稱: 武漢 外文名稱: Wuhan別名: 江城 行政區(qū)類別: 副省級城市 所屬地區(qū):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qū): 武昌區(qū),洪山區(qū),江岸區(qū),硚口區(qū) 政府駐地: 漢口沿江大道188號 電話區(qū)號: 027 郵政區(qū)碼: 430000-430400 地理位置: 江漢平原 面積: 8467.11平方公里 人口: 979萬(2009年) 方言: 漢語-西南官話-武天片-武漢話 氣候條件: 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著名景點: 黃鶴樓,東湖,歸元寺,古琴臺,楚天臺,古德寺,長春觀 機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火車站: 武昌站,漢口站,武漢站,漢陽站 車牌代碼: 鄂A、鄂O(行政用車和警車) 市樹: 水杉 市花: 梅花 市名 武漢市(Wuhan Municipality )。簡稱漢。又名“江城”。 武漢高樓一景經(jīng)緯度 北緯29度58分-31度22分,東經(jīng)113度42分-115度4分 轄區(qū) [10]13個區(qū),其中城區(qū)8個,郊區(qū)5個,另設開發(fā)區(qū)2個 鄉(xiāng)鎮(zhèn) 130個街、14個鎮(zhèn)、9個鄉(xiāng)、5個辦事處 政府 武漢市政府駐地:漢口江岸區(qū)。市長:阮成發(fā)。 面積 全市面積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外環(huán)以內(nèi)城區(qū)面積1171.70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450.77平方公里。 海拔 武漢大部分地區(qū)在海拔50米以下。雙尖峰為武漢市境內(nèi)最高點,海拔873米。 人口 2009年全市常駐人口達910萬,戶籍人口為838萬,位居中部六省人口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 城市綜合排名 2008年列第10位(2009年一月公布) 武漢在中國的位置08年度國民生產(chǎn)總值 3960.08億人民幣 武漢(Wǔh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及長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為華中最大城市,截止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979萬人,華中地區(qū)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qū),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在清末、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jīng)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nèi)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更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武昌起義便發(fā)生在這里。 武漢行政區(qū)劃的沿革極具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并(故有“武漢三鎮(zhèn)”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后期起就分別發(fā)展成相當規(guī)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并為京兆區(qū),總稱武漢,開三鎮(zhèn)合并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一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縣的緊密聯(lián)合體。 武漢水資源豐富。長江及支流漢水在城中交匯。此外武漢城內(nèi)還有數(shù)十個大小不一的淡水湖(算上郊區(qū)有一百多個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漢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線全長110多公里,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的6倍。在武漢城區(qū)面積中,水域面積占了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