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jù)清光緒田縣志》載,朝宋文帝(劉文。⿻r,有叛將黑石三人來此,勾結(jié)巴水蠻劫掠巴蠻酋長田光興、文小羅助其擒滅有功(事見沈約《宋書》),故設(shè)縣時蓋取此兩人名姓稱羅田。一說系安置(羅)巴水蠻酋長田氏而得名。另據(jù)《今縣釋名》:“梁置、縣西北有同羅關(guān),《輿地紀勝》,崄石河在浠水縣東北,羅石三溪之水會焉,蓋縣居茲水之陸而名!

西周弦國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曾置鳩茲邑于縣境內(nèi)九資河鎮(zhèn)。秦屬廬江郡。西漢初名松茲縣。東漢為蘄春縣地,屬江夏郡。南朝齊為齊昌縣地。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六月析齊昌縣置羅田縣,縣治于今石橋鋪附近的魁山。隋代屬蘄春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廢羅田縣,其屬地劃入蘭溪縣。天寶元年(742年)為蘄水縣地。元祜八年(1093年)劃出蘄水縣石橋鎮(zhèn)置羅田縣,縣治仍于魁山,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軍攻破羅田縣城,縣治遷往鷹山寨(今屬英山縣),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縣廢。至元十二年(1275年)恢復(fù)。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縣周廣將縣治由魁山遷至官渡河(即縣城鳳山鎮(zhèn))。明、清屬黃州府。今屬黃岡市。下轄7鎮(zhèn)5鄉(xiāng):-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羅田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羅田名字的來歷!

羅田縣于梁普通(523年),縣治設(shè)于今石橋鋪附近的魁山。唐武德四年(621年),廢羅田縣,其屬地劃入蘭溪縣。宋元祜八年(1093年),復(fù)置羅田縣,縣治仍設(shè)魁山。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兵攻破羅田縣城、縣治遷往鷹山寨(今英山),嘉頤元年(1237年)

兵亂縣廢。德祜元年(1275年),羅田縣在石橋鋪原址復(fù)立。元代前期和中期,羅田先后屬淮西宣撫司、淮西總管府、黃蘄宣撫司、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蘄州路。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縣周廣將縣治由魁山遷至官渡河(今鳳山鎮(zhèn))。明朝時,羅田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蘄州府,后改屬黃州府。清朝時屬湖北(湖廣)省武漢黃州府。民國時期,先后轄于湖北省江漢和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qū)、鄂東行署。建國后,轄于湖北省黃岡地區(qū)行政公署。1995年12月,撤銷黃岡地區(qū)行政公署,設(shè)立黃岡市,羅田縣屬黃岡市。
3

羅田香名字的含義命運如何

名字不錯,這個需要生辰八字才能看的準
4

羅田有出過名人嗎?

羅田縣,方子雙是學(xué)拉丁舞的,曾參加兩次比賽得第一名金獎,和參加過一次春晚得最佳表演獎
5

湖北黃岡羅田縣所有村名字

羅田縣鄂東北、地處大別山南簏,東接英山鄰浠水、西與、團風(fēng)、麻城相鄰、安徽金寨接壤。下轄7鎮(zhèn)5鄉(xiāng),4個國營林場,411個村。羅田人杰地靈,是一塊光榮而神奇的土地。境內(nèi)山川秀麗,奇峰疊起,“一山分吳楚,兩水入江淮”的大別山主峰(海拔1729米)雄踞羅田縣境以北。國家4A級景區(qū)――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聚廬山之秀、黃山之奇、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與一體,景色壯觀迷人,被譽為大武漢的“后花園”。這里民風(fēng)淳樸,人文歷史悠久,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風(fēng)流人物,走出了“天完”皇帝徐壽輝、“醫(yī)圣”萬密齋(明代)、京劇鼻祖余三勝、周錫恩、方志學(xué)家王葆心。

  全縣總?cè)丝?5萬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http://baike.baidu.com/view/62151.htm

6

父子嶺地名的由來。

有好幾法的你看一下

據(jù)1983年的江蘇興縣地名委員會編撰的《宜興縣地名錄》載:山有大小嶺各一,傳為父子嶺,在洑東公社境內(nèi)!倍耙伺d地名網(wǎng)”中父子嶺地名的由來很有故事性:“在太湖西岸的丁蜀鎮(zhèn)境內(nèi),有座大渤山,和浙江省交界。大渤山的東山名為‘父子嶺’。傳說很久之前,這東山嘴上有一巨石,形如老鷹伸入太湖,擋住行人去路,來往客商都提心吊膽,盤石而過。有一年春天,父子兩個石匠從長興到宜興來,經(jīng)過此地,看到大石擋道,就揮起榔頭、鋼桿將這塊大石頭向東山坡滾下去,鑿出一條平坦的道路。不料突然間,十幾塊斗大的石頭從山頂滾下來,兩人躲避不及,被擊中身亡。人們?yōu)榱思o念石匠父子,便把這山嶺命名為‘父子嶺’”。但是據(jù)《長興縣地名志》記載:“該嶺原名浮渚嶺,因山嶺向東延伸至太湖,遠處望去,好似漂浮湖面的小洲,故名。后誤寫成父子嶺。”清泉武校顧問徐慶祥也向記者介紹,父子嶺很久以前叫“浮渚嶺”,“浮渚”即浮于水面上的小島。傳說遠古時該嶺四周本是湖海水澤,而現(xiàn)今嶺旁的太湖水面在當(dāng)時卻是陸地。由于巖層運動,原本的陸地下沉成為澤國,而小渚上升變成山嶺。且傳說曾有不少漁民出海時在嶺附近的太湖水域內(nèi)發(fā)現(xiàn)石子路,并紛紛猜測此處太湖水域本應(yīng)是陸地,為古人所生活過,是陸地變太湖的證據(jù)。另外,據(jù)當(dāng)?shù)卦缫淹诵莸膹埨蠋熃榻B,早先時該嶺附近有個村叫作浮子村,后來該地區(qū)幾個村合并為一個大村,大村因浮子村而命名為“浮子嶺”,后來因發(fā)音相近而最終演變成了“父子嶺”。父子嶺名稱來源的多種說法在分析后感覺每種都有合理性,耐人尋味。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