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咯陽城是現(xiàn)在的哪
洛陽城
中大古一,東周、東漢、曹魏晉、北魏、隋(煬、唐(武周)、后梁、后唐等九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現(xiàn)存城址有周王城、漢魏洛陽城及在其基礎上擴建的北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和金明洛陽城。
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后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qū)王城公園一帶。據(jù)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墻為夯筑。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后九鼎遷入之門。
漢魏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于此,歷經(jīng)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于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于此。永嘉之亂后洛陽再度毀于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guī)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qū)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fā)掘。
漢魏洛陽城平面近于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于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nèi)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并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nèi)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于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于東漢明帝時,大于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nèi)德陽殿規(guī)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臺、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筑馬面,以加強防衛(wèi)。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zhàn)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遷洛后,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于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于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干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nèi)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郭城范圍內(nèi)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場,場四面筑墻,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zhì)。工商業(yè)區(qū)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nèi)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guī)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qū)占據(jù)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tǒng),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yè)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jù)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后在洛陽稱帝,戰(zhàn)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于戰(zhàn)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qū)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