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的水是河水的水湖所在的地方幾千曾是一個巨大的古湖泊,“歷黃河曾多次改道流經(jīng)這里,漳河、滹沱河、滏陽河也曾在此匯流。
很長時間,這里都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水澤,綿亙上百里,可行兵船,相傳三國時袁紹和曹操都曾在此操練水師。但隨著清初漳河的南徙和近代滹沱河的北徙,流經(jīng)這里的上游活水幾乎斷絕,使它從湖泊變成了旱則干、澇則淹的千頃洼。
這一切,到1958年興修千頃洼水庫時畫上了休止符。那時候,全國各地都在興修水庫,灌溉農(nóng)田。當(dāng)時的衡水、冀縣、棗強三縣把目光瞄準(zhǔn)了冀衡農(nóng)場所在的千頃洼。經(jīng)上級批準(zhǔn),冀衡農(nóng)場從千頃洼遷到小辛集。洼內(nèi)的順民莊、胡家莊同時實施搬遷。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以大躍進的速度完成了水庫主體的修建。
1959年汛期到來時,滏陽河水通過新挖的冀碼渠引到千頃洼,使千頃洼幾千年來第一次因為人力變成了水庫,它也有了一個新名字——衡水湖。
擴展資料
衡水湖區(qū)域范圍:衡水湖為東、西兩個湖區(qū),涉及93個自然村,7032公頃耕地,5.84萬人。最大蓄水量1.88億立方米。冀州市冀州鎮(zhèn)北關(guān)村北的南北堤稱作西圍堤,以此堤為界,西邊的稱西湖,又叫滯洪區(qū);東邊的稱為東湖,又叫蓄水區(qū)。
西湖面積3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米,其中西岸23米,地勢較高,高程較一致,可容水0.65億立方米,除豐水年份外,一般不蓄水或短時間蓄水,以便種植五谷或一季小麥;東湖面積4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米,其中東岸22.5米,擔(dān)負(fù)著較大的引、排、蓄灌任務(wù)。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河北衡水湖:一幅人水關(guān)系變遷圖(組圖)【3】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衡水湖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