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9年5月30日,四川省縣有54個,具體名稱如下:
東鄉(xiāng)南壩鎮(zhèn)、君塘鎮(zhèn)、清溪鎮(zhèn)、普光鎮(zhèn)、天生鎮(zhèn)、芭蕉鎮(zhèn)、柏樹鎮(zhèn)、五寶鎮(zhèn)、峰城鎮(zhèn)、土黃鎮(zhèn)、華景鎮(zhèn)、樊噲鎮(zhèn)、新華鎮(zhèn)、黃金鎮(zhèn)、胡家鎮(zhèn)、毛壩鎮(zhèn)、雙河鎮(zhèn)、大成鎮(zhèn)、土主鎮(zhèn)、下八鎮(zhèn)、廠溪鎮(zhèn)、茶河鎮(zhèn)、塔河鎮(zhèn)、紅嶺鎮(zhèn)、柳池鎮(zhèn)、馬渡關鎮(zhèn)、紅峰鎮(zhèn)、七里鎮(zhèn)、白馬鎮(zhèn);
桃花鎮(zhèn)、明月鄉(xiāng)、三河鄉(xiāng)、老君鄉(xiāng)、黃石鄉(xiāng)、廟安鄉(xiāng)、天寶鄉(xiāng)、東林鄉(xiāng)、涼風鄉(xiāng)、上峽鄉(xiāng)、天臺鄉(xiāng)、觀山鄉(xiāng)、南坪鄉(xiāng)、鳳林鄉(xiāng)、漆碑鄉(xiāng)、三墩土家族鄉(xiāng)、漆樹土家族鄉(xiāng)、龍泉土家族鄉(xiāng)、渡口土家族鄉(xiāng)、石鐵鄉(xiāng)、鳳鳴鄉(xiāng)、花池鄉(xiāng)、慶云鄉(xiāng)、隘口鄉(xiāng)概況。
擴展資料
四川漢縣的歷史沿革如下:
宣漢,置縣始于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治今達州市通川區(qū),取義“宣揚漢王朝德威”,轄今達川、通川、宣漢、開江、萬源及巴中市通江和重慶市城口,屬益州巴郡。
劉宋初年(439),縣境始設4縣:巴渠(治今南壩鎮(zhèn)黑溪寺)、下蒲(治今胡家鎮(zhèn)跳河村)、始安(治今東林鄉(xiāng)牛背村)、東關(治今五寶鎮(zhèn)高梯村),屬梁州巴渠郡。
后魏(約450),縣境置漢興縣(治今華景鎮(zhèn)馬家壩),西魏(約535)改漢興為西流縣,627年廢。
武帝大同二年(536),縣境置東鄉(xiāng)縣(治今普光鎮(zhèn)),1285年廢。
恭帝二年(555),縣境置臨清縣(治今東鄉(xiāng)鎮(zhèn)草街子),585年廢。
隋開皇五年(585),縣境置宣漢縣(治今五寶鎮(zhèn)高梯村),627年廢。
唐武德三年(620),縣境置昌樂縣(治今土黃鎮(zhèn)萬斛壩),625年廢。
唐天寶九年(750),縣境置閬英縣(治今馬渡關鎮(zhèn)),967年廢。
明成化元年(1465),縣境復置東鄉(xiāng)縣(治今東鄉(xiāng)鎮(zhèn)),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屬達州。
順治十四年(1657)東鄉(xiāng)始入清朝統(tǒng)治。初屬川東道夔州府,雍正六年(1728)改屬直隸達州,嘉慶七年(1802)升達州為綏定府。
民國元年(1912),東鄉(xiāng)為重慶軍政府所轄。二月,成渝軍政府合并,屬蜀軍政府;三月,蜀軍政府改名四川都督府,東鄉(xiāng)為川東道綏定府屬縣。
民國三年(1914),東鄉(xiāng)屬四川東川道。秋,因江西有東鄉(xiāng)縣重名,改四川東鄉(xiāng)縣為四川宣漢縣。
民國五年(1916),四川軍閥割據,道署名存實亡。宣漢縣先后受護國軍、靖國軍、江防軍、西北自治后援軍和援川陜軍、川陜邊防軍轄治。
民國二十二年(1933)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宣漢,建立宣漢縣蘇維埃政權,并將黃金、廠溪、毛壩等7鄉(xiāng)劃入新置的紅勝縣(治今萬源市羅文壩)。
民國二十四年(1935)3月,紅軍離縣,7鄉(xiāng)仍還宣漢,縣地屬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設今通川區(qū)。
1949年12月17日解放軍入城,宣漢解放,屬川北區(qū)達縣分區(qū)。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屬達縣專區(qū)。
1968年9月,達縣專區(qū)改名達縣地區(qū)。
1993年7月,達縣地區(qū)改名達川地區(qū)。
1999年12月,撤銷達川地區(qū),設立達州市。
參考資料來源:宣漢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宣漢縣人民政府—鄉(xiāng)鎮(zhèn)概況
-下面是更多關于宣漢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