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中國石刻藝術(shù)之一,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A游景區(qū),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現(xiàn)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jù)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xù)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xiàn)出列多的中國藝術(shù)形式,大佛姿態(tài)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zhuǎn)變?yōu)辇堥T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云崗石窟表現(xiàn)出更多的中國藝術(shù)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shù)的60%以上,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shù),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guān)。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guī)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shù)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nèi)。
擴(kuò)展資料: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dá)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據(jù)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夸贊道:“梓童(皇帝對后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tài)!蔽鋭t天聽了這話,心里暗暗高興。她靈機(jī)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后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蔽鋭t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边@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于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準(zhǔn)備工作就緒后,高宗命人選拔技術(shù)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dāng)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tài)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dāng)?shù)乩习傩照f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龍門石窟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洛陽龍門石窟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