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江指的是以惠州為中心發(fā)生在東江流文化現(xiàn)象,歷史現(xiàn)實的。既包括自今的東江人文文化現(xiàn)象,也包括東江物質(zhì)文化和東江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東江文化的要質(zhì)和主體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純客家文化,因為歷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轄區(qū)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東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質(zhì)和主體的基礎上,與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發(fā)生著必然的聯(lián)系,吸取了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江文化大體系。它的內(nèi)涵可以確定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具有東江地域特色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二是為延續(xù)和傳遞東江文化而形成的傳播方式與手段,也即文化設施;三是介于精神文化、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之間的東江文化要素,如風俗、禮儀等;四是以惠州為主體的東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配套設施;五是企業(yè)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花大氣力研究、開發(fā)、利用。-

下面是更多關于東江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什么是東江文化?

東江文化指的惠州為中心發(fā)生在東江流域的文象,包括歷史現(xiàn)實的。括自古至今的東江人文文化現(xiàn)象,也包括東江物質(zhì)文化和東江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

需要明確指出,東江文化的要質(zhì)和主體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純客家文化,因為歷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轄區(qū)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東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質(zhì)和主體的基礎上,與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發(fā)生著必然的聯(lián)系,吸取了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江文化大體系。

它的內(nèi)涵可以確定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具有東江地域特色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

二是為延續(xù)和傳遞東江文化而形成的傳播方式與手段,也即文化設施;

三是介于精神文化、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之間的東江文化要素,如風俗、禮儀等;四是以惠州為主體的東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配套設施;

五是企業(yè)文化。這些都需要我們花大氣力研究、開發(fā)、利用。

3

寫東江文化廣場的作文

水門大橋跨西枝江,西接橋門路,東連橋東下板塘,橋長150寬13米,其中兩人道各2米,總面積1950平方米,由政府撥款人民幣600萬元興建,1989年9月動工,1990年6月建成使用,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市區(qū)交通橋。水門大橋建成后,緩和了東新橋擠塞狀況(70年代,東新橋每天機動車輛流量1270輛,非機動車流量30179輛,人流量次數(shù)28807人);為開發(fā)縣城新區(qū)提供了交通方面的有利條件,促進橋東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大大改變了老縣城的舊貌。其他的橋:拱北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大守陳稱在平湖北筑堤建橋(俗稱五眼橋)。橋長40米,寬8.4米,總面積336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第二橋。接著,筑黃塘堤建明圣橋,堤長417米,堤寬8米,堤中建橋,稱明圣橋,又稱黃塘橋,橋長7米,寬4.6米,總面積32.2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第五橋。這兩堤橋建成后,解決了下角、黃塘等村的湖水困擾。 西新橋,建于宋紹圣二年(1095),蘇東坡捐犀帶并動員其弟婦捐出黃金錢,助棲禪寺僧希固筑堤建橋。該橋位于平湖、豐湖之間的蘇堤,全長300米,橋長27米,寬6米,總面積162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的第一橋,是蘇東坡寓惠主要遺跡。煙霞橋,建于煙霞堤北段,堤長190米,是蘇軾寓惠期間資助永福寺等僧,辟放生池始筑。煙霞橋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第三橋,橋長6米,寬2米,總面積12平方米。橋堤建成后,使城西村莊不再受湖水困擾。 迎仙橋,古稱三眼橋,位于平湖西北面由元妙觀門口左側(cè)通芳華洲逍遙堂,該橋始建于北宋年間,后堙沒,八十年代復建,橋長10米,寬3米,總面積30平方米,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的第四橋。圓通橋(又名大通、廣濟)位于豐湖與南湖之間的甘公堤上,在城區(qū)南端與黃塘交匯處,始筑無考。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建。橋長22.6米,寬12米,總面積271.2平方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正修募修,橋名大通,是西湖著名六橋中第六橋;葜菸骱越ā傲鶚蛄獭焙蟛庞泻杏袠,橋湖相聯(lián),使西湖景色更加秀麗。“全國西湖三十六,唯有杭、穎、惠三西湖可鼎足并論”,從此惠州西湖更聞名于世了。 觀榜橋,又名新村橋,建于明正年間,位于鱷湖西南畔,在橋上遠觀榜嶺一覽無遺,故名“觀榜橋”。橋長4米,寬2米,是一座單孔石板橋,新村溪水經(jīng)此流入鱷湖。新村、半徑一帶村民來往城鄉(xiāng),必經(jīng)此橋登望鄉(xiāng)臺(山名)經(jīng)長塘仔,再由蘇堤入城。 普濟橋,位于小金口鎮(zhèn),白沙灘村北面,距村約300米,明萬歷年初(約1585年)嶺東道徐時進建。此橋用青石(龍崗石)砌筑,橋長15米,高約5米,二孔,每孔橋面鋪三塊青石板,寬1.2米,橋南端立有“曾濟橋”碑石。 白沙堆是博羅至惠州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武則天大周長安二年,博羅縣令鄔文,于“白沙臨江石上”刻有摩崖石刻,明確記載了這一通道,普濟橋是徐時進所建九橋之一,現(xiàn)保存完好,橋南尚存“普濟橋”碑石,對于研究惠州古代交通史及造橋技術、具有參考價值。 大石橋,位于西枝江息鞭亭上,建于1920年11月,省財政廳長廖仲愷贊助,知名人士張友仁主辦,是鋼筋混凝土橋,橋長11米,寬4.5米,總面積49.5平方米,1921年5月建成啟用。 紫薇橋,位于鱷湖西面的紫薇山下,建于1933年,是磚墩石板橋,橋長2.5米,寬1米,當時橋下湖水,可沿小溪至古榕山下,橋北岸可接霞榕路,橋南岸與紫薇山相連。 近秀橋,位于近秀水湖而得名,原為通秀水湖排澇而筑,建于1937年,由龍川黃強兄弟捐款,惠樟公路會、得生汽車公司、西湖大酒店等資助,西湖浚委會負責改筑,是磚石混凝土單拱風景橋,橋長18米,寬4.5米,橋面呈坡度,橋欄兩旁的欄桿頂成菠蘿形狀,故稱“菠蘿橋”,1971年,再改為鋼筋混凝土單曲拱平橋。橋長20米,寬10米,總面積300平方米,橋面由坡面改為平面,橋旁欄桿改用鍍鋅水管。 東新橋,位于西枝江出口處,東起縣城水東四路,跨江接府城中山東路,橋長125米,寬11.6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2.1米,總面積1450米,9孔雙曲鋼筋混凝土拱橋,荷載標準汽車15噸。是一座接通府、縣兩城的交通橋梁。 東新橋歷史悠久,在遠古時代江道狹窄,設有石橋,最早木浮橋建自秦代,宋代廢。老百姓靠舟船往返兩岸。紹圣三年(1096)六月,蘇東坡亦同樣資助鄧守安道士,復筑成木浮橋。是用木船架板的鐵索木浮橋,后時修時圮,清末商人陳云甫捐巨資,將木浮橋北移300米重建。1932年,惠州商會,民間團體的知名人士,成立籌建東新橋(鋼筋混凝土橋)委員會,動員各界人士、海外僑胞捐資興建,籌得橋款20萬元,聘請廈門留美建筑工程師林榮森,為東新橋設計繪圖,由于資金,技術設備等問題擱下。1933年,東新橋籌委會,再聘請廣州建筑工程師唐錫疇,重新為東新橋設計繪圖,預算造價22萬元,省公路處核為18.5萬元,招標結果,最低價21萬元,省公路處不審批,一拖三年沒動工,每年洪水暴漲,木浮橋受洪水沖出,分成東西兩段交通受阻,有時市民不慎掉下江河,葬身江底,對此群情激憤,意見甚多,要求擴建東新橋。那時東新橋籌委會,根據(jù)市民強烈要求,派代表赴廣州,向廣東省國民政府,狀告省公路處,“延誤建橋之事”,省長兼建設廳長林云陔,責成省公路處“速成其事”。1936年,東新橋工程施工,在唐錫疇工程師協(xié)助下,工程進展順利,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要求加快建橋工程速度,搶在次年洪水期前完成,終于在1938年2月,東新橋建成。1938年10月3日,惠州第一次淪陷,日占據(jù)惠城50余天,同年12月20日,日寇撤兵,東新橋被炸毀。1939年間,惠州工商界捐資修橋,在東新橋殘橋上,用竹木料搭成人行木橋,修好后僅1年,1941年5月3日,惠州第二次淪陷,同年5月9日夜10時,日寇撤退,又縱火燒毀了木搭的東新橋。當年市民又捐款,再次修復木搭東新橋,1942年1月3日,惠州第三次淪陷。淪陷前,駐惠守軍獨九旅627團,擊斃日軍中川聯(lián)隊長,數(shù)日后日軍攻入惠州,前后共三天,殺害惠州同胞三千余人,同年1月6日零時,日寇撤走,再次燒毀木搭東新橋。日寇走后,惠州各界人士又捐資,修復木搭東新橋。八年抗日戰(zhàn)爭,東新橋被日寇炸毀、燒毀共3次。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春,惠州鎮(zhèn)人民政府,鎮(zhèn)長楊鈞為惠州人民做的第一件大事,發(fā)動群眾捐資,修復東新橋(鋼筋混凝土橋)工商聯(lián)籌委會響應鎮(zhèn)政府號召,成立機構,各行業(yè)成立籌款小組,工商聯(lián)召開修建東新橋捐款大會,會議由工商聯(lián)籌委主任李伯棠主持,副鎮(zhèn)長李瑞柏作報告,工商股長黎汝霖具體組織實施,參加會議的工商業(yè)者逾百人,知名人士帶頭捐資,其中鄧植培捐款3000萬元,李伯棠2000萬元,楊啟明2000萬元,張漢英2000萬元,鐘禮1500萬元,李瑞粦1000萬元,嚴國泰500萬元,僅10天工商界共籌得修橋人民券14億元(折人民幣14萬元),省人民政府撥款人民幣10萬元,1951年9月,東新橋修復使用。1973年,省城建局撥款人民幣28萬元,進行化學灌漿處理,加寬橋面,1974年竣工通車。 百花洲橋,位于平湖北面,東起五一路前,跨湖連接百花洲,建于1960年,初為簡易木橋,橋長78米,寬2米,1974年,改為砌磚橋墩,預制水泥板作橋面,無橋欄。1986年,西湖建委會投資2.5萬元,改建為七拱鋼筋混凝土風景橋,設月牙花欄桿。 九曲橋,在平湖西面,建于1957年,當時是木架長橋,1959年改為木結構九曲橋。1964年,西湖管委會將木橋改建成迂回九曲的鋼筋混凝土九曲橋,橋長112米,寬2.2米,總面積246平方米。南連孤山湖畔,北接點翠、芳華洲,東可望蕩香水榭;西覽豐渚桃源,游人信步橋中,有步移景異之感覺。 枇杷橋,位于點翠洲、枇杷洲之間,1963年西湖管委會興建,橋長10米,寬3.1米。橋旁裝飾云花抱鼓式欄桿,橋孔高1.65米,寬2米,橋體水刷石米,是一座混合結構、小巧玲瓏的風景橋。 偃龍橋,位于枇杷洲與芳華洲之間,建于1978年下半年,西湖建委會興建,是混合結構、造型獨特的貼水平橋。橋長131米,寬2.5米,稍曲折;兩旁置有高0.25米、寬0.30米的水磨石低欄座椅,供游人觀賞西湖風光。每逢春夏之際,梅雨方晴,湖面煙雨空蒙,游人移步橋中,猶似踏行水面,橋水成一體,宛如龍虬臥水,故取名偃龍橋。 圓通橋,1932年,由惠樟公路會董事饒靜寰,拓堤壘橋,改紅石拱橋為鋼筋混凝土的拱橋,橋高4米,長20米,加設橋欄,既是西湖風景橋,又可通汽車行人,成為路湖兩用橋。1935年,橋下復增兩拱門、小涵10個。1938年,日軍侵惠,橋被破壞;蓐栍榔洁l(xiāng)民為便利城鄉(xiāng)交往,以竹木架搭便橋。1969年國家撥款7萬元,將破拱橋改建單跨雙曲拱橋,并加寬橋面。1983年8月,政府撥款20萬元,將原雙曲拱橋面另加一層鋼筋簾面,增強承受力,并擴大兩端引橋?qū)挾。橋長22.6米,寬12米,橋面兩旁增設了鑄鐵穿花欄桿。 圓通二橋,位于西接鵝嶺北路,東接環(huán)城西二路,1992年興建,橋長150米,寬20米,總面積3000平方米,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半月形五拱交通橋,與原圓通一橋,組成橢形雙橋景觀,于1993年建成使用。 西枝江大橋,位于惠州東南郊,北橋頭與永平路相接。早在1957年12月,省交通廳投資50萬元,興建單車道木結構橋梁,橋長220米,寬7.5米,1958建成通車。1971年9月,該橋由木結構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橋,1973年,建成5孔橫跨40米的雙曲拱橋,橋長236米,寬9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1米,總面積2124平方米,是雙車道大橋,是深(圳)汕(頭)公路惠州公路橋。成為西枝江南北的主要通道。 西枝江二橋,位于西枝江大橋東側(cè)面,1991年1月,省交通廳投資605萬元新建,橋長236米,寬9米,5孔,跨徑47米。是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荷載標準汽15噸。是深汕公路惠州段主要公路橋。 東江大橋,東接橋東東平,西聯(lián)西岸江北,是廣汕公路惠州段的公路橋,橋長806米,寬12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1.6米,凈跨75米,是空腹式等截面懸鏈箱型拱橋,荷載標準汽20噸,1978年7月15日,省交通廳投資1080萬元興建,該橋建成后來往車輛無須經(jīng)渡口所汽船渡江,減輕了惠州市內(nèi)交通壓力,縮短行程,提高了運輸效率,1981年1月建成通車。 東江二橋,位于東江大橋北側(cè),1993年,省交通廳投資1500萬元,擴建東江二橋,橋長806米,寬12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1.6米,凈跨75米,是空腹式截面懸鏈線箱型拱橋,荷載標準汽20噸,1995年12月竣工。 惠州大橋,位于拱北橋西北面,橫跨東江通江北,距東江大橋約3公里。1986年7月興建,橋長1103米,寬20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2.3米,總面積2.21萬平方米,為預應鋼筋混凝土箱型變截面連續(xù)梁結構,最大跨度124米,荷載標準汽20噸,掛100。南引橋采用半徑為45米,8跨單層圓環(huán)形,長188.5米,面寬8米,省建筑研究院設計,交通部第二工程處實施,耗資4400萬元,1989年5月竣工,是惠州市區(qū)交通大橋。該橋建成后,江南江北聯(lián)成一體,交通極為方便,對開發(fā)江北新區(qū),加速經(jīng)濟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水門大橋,橫跨西枝江,西接橋西水門路,東連橋東下板塘,橋長150米,寬13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2米,總面積1950平方米,由政府撥款人民幣600萬元興建,1989年9月動工,1990年6月建成使用,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市區(qū)交通橋。水門大橋建成后,緩和了東新橋擠塞狀況(70年代,東新橋每天機動車輛流量1270輛,非機動車流量30179輛,人流量次數(shù)28807人);為開發(fā)縣城新區(qū)提供了交通方面的有利條件,促進橋東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大大改變了老縣城的舊貌。 新開河橋,位于東平窯頭旱灘上,橋長331米,寬7米,鋼筋混凝土結構,1966年建成通車。1991年擴建加寬,橋長334米,寬18米,載重標準汽車13噸,掛車80噸,省交通廳投資興建,是廣汕公路惠州段公路橋。 惠州鐵路橋,橫跨過江,西接惠州西郊梅湖,東連江北烏石,橋長648米,寬8米,1992年7月建成通車,屬鋼筋混凝土金屬結構,是廣梅汕鐵路惠州段單軌鐵路橋。 汽車站廣場立交橋,1994年7月建成,構通鵝嶺南、北、東、西路段,東西全長1390米,84跨,橋面寬12米,橋分三層,底層為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公共交通站場,第二層銜接南北向直通車和左右轉(zhuǎn)變車流,橋中央有東、南、西、北方向互通圓盤,圓盤內(nèi)直徑50米,圓盤橋面寬16米,連接圓盤4條匝道東西向各寬5.5米,南北向各寬12米;第三層溝通東西直通車流。一、二層通行凈空高度4.5米,橋面距地最高度為12.88米。橋全長2387米,荷載標準汽車超20噸,掛車120噸。是惠州城區(qū)第一座立體交叉橋。 南壇路口立交橋,位于長壽路口、南壇西路口、南門路口和南湖路口的中央。是一座十字式鋼筋混凝土金屬結構的人行天橋,總長133米,寬3米,1993年上半年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環(huán)城西城二路立交橋,是橫跨馬路東西兩側(cè)的人行天橋,橋長15米,寬2.5米,是鋼筋混凝土金屬結構,1993年上半年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下角東路立交橋,橫跨道路東西兩側(cè),西與市文化中心門前相接,東近市郵電局大樓旁邊,是一座鋼筋混凝土金屬結構人行天橋,橋長34米,寬3米,總面積102平方米,1993年11月建成使用,后被拆除。 惠州現(xiàn)有29座橋梁中,橋總長7832米,寬229米,其中:屬清末前古橋8座,橋總長131.6米;民國年間建橋4座,橋總長156.5米。新中國成立后建橋17座,總長7544米。在29座橋梁中,西湖風景橋13座,總長493米;市內(nèi)交通橋10座,總長4139米;國家道公路橋5座,總長2428米;鐵路橋1座,長648米,寬8米,F(xiàn)在,惠州橋梁已形成交通網(wǎng)絡,大大促進城鄉(xiāng)經(jīng)濟建設和工農(nóng)生產(chǎn)的發(fā)展。
4

廣東的三大文化是什么?

廣東文化是廣府文化、潮化、客家文化。

1、廣府文化指以廣州為核心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化。作為嶺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后歷經(jīng)22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等的最早發(fā)祥地。

2、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創(chuàng)造的文化,特征是以海洋文化為主。潮州文化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帶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點,貫穿于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

3、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tǒng)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huán)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擴展資料:

潮汕文化具有民間性、兼容性、精細性等特點。

1、民間性。如潮劇、潮汕音樂、潮汕民俗、潮汕民間文學等,皆植根于海內(nèi)外潮人大眾,深受海內(nèi)外潮人鄉(xiāng)親的歡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為海內(nèi)外潮人所喜愛,在海內(nèi)外潮人日常飲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吸取古代南粵土著文化的優(yōu)良成份,同時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優(yōu)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群體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

3、精細性。如潮汕木雕、石雕和美術陶瓷,都十分精細雅致。潮汕農(nóng)藝具有潮汕婦女一絲不拘細致繡花的風格。潮陽英歌舞中108條好漢,皆有獨特的臉譜、服飾和性格,十分精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廣府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潮汕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客家文化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