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初“十里洋場還只是指舊上海的租這一稱謂的出現(xiàn),是在十九世紀八代。如哀梨老人《同光梨園記略》:“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滬北十里洋場,中國巨商,薈萃于此,女閭?cè)傧ぴ谧饨!?/p>
又刊印于光緒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黃協(xié)塤的《淞南夢影錄》:“錢塘袁翔甫大令嘗有《望江南》詞三十首,文言道俗,盡相窮形,讀之如向十里洋場采風問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閑話,甄香國之新聞也!
鴉片戰(zhàn)爭以滿清王朝的失敗告終,英國憑借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在上海劃定了租界,法國、美國步英國后塵,也都劃定了各自在上海的租界地。
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因擔心華人排外,都住在了租界里,以利租界當局的保護。租界里于是有了專供他們享用的高樓、商店、餐飲、娛樂場所,漸變燈紅酒綠。市民因租界里洋貨充斥,洋房高聳,洋人比比皆是,所以把租界叫作了“洋場”。
擴展資料:
用“十里洋場”代稱舊上海,為社會公眾所認可,不但口耳相傳,還頻頻出現(xiàn)在了名人的著作中。
如教育家、散文家曹靖華的《飛花集--憶當年》:“五四風暴中,作為一個北方省城的中學生,到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學生代表會議。這宛如一枚剛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場!
劇作家、電影理論家柯靈《〈阿英散文選〉》序》:“他在一九二七年的大風暴中,踏上經(jīng)過‘四。一二’血洗的上海,一直戰(zhàn)斗到十里洋場完全淪入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
小說大家茅盾的《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里洋場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十里洋場:時代悲劇造成的異樣美感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十里洋場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