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2019年,光山縣有10個鄉(xiāng):仙居店鄉(xiāng)、羅陳鄉(xiāng)、殷棚鄉(xiāng)、南向店鄉(xiāng)、鄉(xiāng)、涼亭鄉(xiāng)、斛山鄉(xiāng)、槐店鄉(xiāng)、文殊鄉(xiāng)。
光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全縣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人。
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2個街道辦事處,1個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1個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區(qū),1個商務中心區(qū),360個村(社區(qū))。是國家級貧困縣、新一輪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大別山片區(qū)縣,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縣。
截至2019年,光山縣轄2個街道、7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弦山街道、紫水街道、十里鎮(zhèn)、寨河鎮(zhèn)、孫鐵鋪鎮(zhèn)、馬畈鎮(zhèn)、潑陂河鎮(zhèn)、白雀園鎮(zhèn)、磚橋鎮(zhèn)、仙居鄉(xiāng)、北向店鄉(xiāng)、羅陳鄉(xiāng)、殷棚鄉(xiāng)、南向店鄉(xiāng)、晏河鄉(xiāng)、涼亭鄉(xiāng)、斛山鄉(xiāng)、槐店鄉(xiāng)、文殊鄉(xiāng)。
擴展資料:
光山縣的建制沿革
光山歷史悠久。周為弦子封國,故稱“弦”;春秋為弦國地,戰(zhàn)國屬楚。
秦代置西陽縣,轄于九江郡,為光山設縣之始;西漢增置轪縣。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光城縣,同年并置樂安縣;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陽郡立光城郡,八年(464年)省光城郡為縣;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在原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縣(今光山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光城縣并入樂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析置光山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樂安縣為仙居縣;宋建炎元年(1127年)并入光山縣。
唐初復置光州,后治所由光山移至定城,光山屬于光州(治今潢川縣)轄縣。此后光山縣一直是江淮河漢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4000余年。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改名潢川,光山屬豫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qū),屬第十三行政區(qū)(潢川)轄區(qū);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屬于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潢川)轄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于河南省潢川專區(qū)轄區(qū);1952年10月,信、潢兩專署合并,屬信陽專區(qū)。1970年屬信陽地區(qū)。1998年6月9日開始,屬信陽市管轄。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光山縣在其中 。
參考資料來源:光山縣人民政府—光山縣情
參考資料來源:光山縣人民政府—行政區(qū)劃
-下面是更多關于光山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