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說種蓮的農(nóng)家女禾花為百姓的禾苗了自己年青的生命,她的丈夫石星悲痛欲絕。多年以后,兒子長大了,石星了無牽掛,就在石洞古廟做了和尚。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石和尚已入花甲之年。

一天,他夢到佛示:禾花的事跡感動玉帝,已榮登天界,被封為“禾花仙子”。多年對禾花的思念之情如火山爆發(fā),石和尚不顧一切地奔向湖邊朝天呼喚禾花,一直叫到聲嘶喉裂,筋疲力盡,最后倒在了湖邊,但仍仰臉對著蒼天,日夜不停地叫著妻子的名字,直到氣息漸弱,生命終止。

千百年過去了,石和尚的身體變成了躺在湖邊的一座巨大的臥佛。已列入仙班的禾花并不是無動于衷,但鑒于天規(guī)戒律,她不能下凡。當(dāng)她看到石星為自己傷心而死,心中無比悲痛,于是跪求太白金星救活石星。

太白金星感于禾花夫妻的情意,為禾花在玉帝面前求情。在太白金星的竭力擔(dān)保下,玉帝終于準許禾花每年九月中旬出南天門將金丹從天上投入石星的口中。

從此,每年的九月中旬太陽將要下山時,在仙女湖的觀佛臺或乘坐游船在特定的位置,都可清晰地看到,一顆通紅透亮圓圓的金丹自天而降,緩緩落入臥佛張開的口中。這就是肇慶星湖一年只有幾天,一天只有半個小時可以見到的天象奇觀——臥佛含丹。

擴展資料:

景點簡介

1、天柱摘星

最佳觀賞點在七星橋東側(cè)。遠處的天柱巖如擎天一柱,上有摘星亭。兩岸翠籠,一片湖光,景色入畫。天柱巖高約114米,是七星巖中最高峰,一峰峭立,高聳入云,恰如獨柱擎天,峰頂?shù)恼峭,是七星巖最高建筑。

2、三仙觀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大覺寺,因殿內(nèi)供奉著呂洞賓、漢鐘離、李鐵拐三仙塑像而得名。建筑坐北向南,前面視野開闊,周邊樹木郁郁蔥蔥,形成“峭壁森林”之絕景,極具仙氣靈氣,為少有的風(fēng)水之地。

3、牌坊攬勝

七星巖牌坊坐落在肇慶市區(qū)中心,位于端州路與天寧北路口交叉的廣場上,牌坊為一跨三門,牌樓正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題書“七星巖”三字。這里是七星巖景區(qū)南入口的標(biāo)志。

牌坊后是層次分明的遠山近水,廣場內(nèi)有大型噴泉和演出舞臺是重要的文化娛樂場地。牌坊內(nèi)外是游客集散之處,在此既可觀賞肇慶的城市風(fēng)貌,又可觀賞七星巖遠近勝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星巖風(fēng)景區(qū)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七星巖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七星巖的傳說

話說女媧補天12塊靈石,玉皇大帝便把腰上的12只寶石變12只綿羊,差大臣去送媧,大臣問,送到哪兒呢?“一直向東,雞啼即停!边@話被西江邊的一個漁夫聽到了,夜晚,他見天空飄過來了12朵云彩,便學(xué)雞叫,7只綿羊跑了下來,形成了七星巖,另外5只向東落下了座五羊城——這就是廣州之所以稱之為“羊城”的由來吧。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七星巖的由來

七位于肇慶市區(qū)北約4處。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成的瀝湖,主體由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連結(jié)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來游,寫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記》,鐫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葉劍英元帥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覽七星巖期間曾寫七絕一首:“惜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逼咝菐r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來就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游覽區(qū)有“七巖、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達80余處。天柱巖最高,海拔117米;龍巖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詩廊”之美譽;石峒古廟最古,洞中有廟。

肇慶市委、市政府于一九九七年底先后投資1500萬元,在七星巖景區(qū)內(nèi)的六個小島、七座山巖,八公里長的湖堤上安裝了環(huán)湖園林路燈560盞、1000瓦的射燈、彩色泛光燈250盞及3000米的彩虹管,運用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光源的變化多姿。以不同的顏色交錯投射到景物上,勾劃出七星巖景區(qū)內(nèi)神秘幽雅的堤岸、小橋,花木,巖山與湖水交相輝映,使夜幕下的七星巖更加絢麗多彩;同時開辟了星湖夜游項日,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在夜色中游湖觀光提供了一個美麗的環(huán)境,再造出“第二星湖”。
4

七星巖有什么故事?

我記得七星巖的由來好象是7位仙女降落在凡間所形成的..
5

七星巖出米洞的來歷

石廟右側(cè),有兩個好大好大的石筍,一高一酷似古人。這就是和合。其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個閃光平滑小洞。說起來可奇怪哩,這小洞古時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來,所以得名出米洞。

傳說,朱元璋死后,皇權(quán)傳給其孫子朱允炆。好景不長。朱允炆當(dāng)了三年多皇帝后,遭到了叔父朱隸的竭力反對,于是棄袍出逃。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廟,躲藏在陰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廟住著一個看廟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F(xiàn)在多了一個人,怎么辦呢?和尚實在無計可施,于是坐在和合二仙腳下,長吁短嘆。正當(dāng)和尚犯難的時候,出米洞口突然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和尚猛一回頭:哈,出米洞又流出了一堆雪花花的大米哩。和尚幾乎跳將起來:“有救了!有救了!”

吃的雖然解決了,但朱允炆總是擔(dān)驚受怕,每晚都夢見有人來追殺他。所以,沒住幾天,朱允炆又急匆匆起程,遠走了。

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來的數(shù)量出米,使看廟的和尚大為惱火。一天早上,和尚拿來手錘,對著出米洞叮叮咚咚的敲打起來。小洞敲大了,和尚心想:這會洞子里一定會流出更多更多的大米來。于是乎,和尚就翹起二郎腿坐著,閉著兩眼,在默默地等呀等呀……從早上等到天黑,出米洞不僅沒出多米,而且連原來流出的一升米也沒了。

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

出米洞,

白米來自小洞中,

一人住廟米一升,

二人住廟米三筒。

有個和尚太貪婪,

他要白米裝滿甕。

一日早起舞手錘,

叮咚叮咚來打洞……

叮叮叮,

咚咚咚,

米洞從此變石洞。

6

端州區(qū)有什么神話傳說?

端州區(qū)沒聽過什么神話,不史傳說很多,非常有名。 包公不持一硯歸 宋仁宗康定元清官包拯(人稱包公)被調(diào)來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的事。為了弄個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約了當(dāng)?shù)匾幻_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硯工最集中的黃崗村,了解硯工的生活情況。他們進了村,就聽到從一間小茅棚里傳來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穆曇簟W呓豢,只見硯工們(nèi)齼蓛,正在聚精會神地鑿硯坯、刻圖紋。包公瞥了一眼,只見茅棚破破爛爛,不堪風(fēng)雨,硯工們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這時一個老藝人邊雕刻邊嘆氣,埋怨官府要硯多而付錢少。有的年輕藝人還大罵官府沒良心,不管硯工死活。他們的話,包公一一記在心里。 回到衙門,包公立即派包興去找經(jīng)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這個張考文做了10年書吏,專用端硯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歡心。他一聽包公問起端硯的事,頓時眉飛色舞,以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樣貨色,便阿諛奉承地奉上一個優(yōu)質(zhì)硯臺,并討好他說:“今年上邊要的貢硯我已準備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數(shù)。這塊硯請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將陸續(xù)送上!卑宦牐睦锶靼琢。本來上面規(guī)定,端州每年只送10塊貢硯(據(jù)宋元豐王存著《九域志》稱,“端州歲貢硯十”),而地方官吏卻層層加碼,擴大貢硯數(shù)目。這沉重的壓榨剝削,害苦了硯工,中飽了私囊。他越想越氣,臉色鐵青,把張考文送上的端硯“砰”的一聲摔在地上,嚇得張考文頓時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鐵面無私,于是跪地叩頭求饒。包公讓張考文把歷年經(jīng)辦貢硯的情況作個說明。張考文不敢隱瞞,便一五一十地把貪官、劣紳借進貢端硯為名貪污勒索、加重硯工負擔(dān)的實情招認出來。 包公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shù)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反映了群眾的心愿,開明士紳也表示擁護。經(jīng)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里以外。 據(jù)傳,包公離任時,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贊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 本來風(fēng)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fēng)云突變,烏云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背著自己私受賄賂,藏于船上?他馬上命家人包興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xiàn)放在船上。”包公一聽,當(dāng)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里。說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fēng)平浪靜,云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里,順流而下,一片黃光,后來也成為沙灘。據(jù)說現(xiàn)在廣利鎮(zhèn)的“硯洲”和沙浦鎮(zhèn)的“黃布沙”就是這樣形成的。硯洲和黃布沙離羚羊峽不遠,在廣州至肇慶必經(jīng)之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硯歸”之說,在《宋史·包拯傳》中確有記載,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無私,為群眾所贊頌,連端硯也增添了身價。 端硯聞名于唐代 唐貞觀時,有一年一位廣東的舉子上京應(yīng)試,當(dāng)時京城西安正值大雪紛飛。考試那一天,那位舉子帶著端硯進了考場,因天寒地凍,手腳都有些麻木了?忌鷤冊诳紙隼锞o張地磨墨,但剛磨好,正蘸墨揮筆之際,墨汁卻凍結(jié)成冰,弄得他們無計可施,只好拚命向硯臺呵氣,寫寫停停。監(jiān)考官見狀也搔首搖頭,愛莫能助。就在這時,一個監(jiān)考官卻像發(fā)現(xiàn)奇跡似的,站在廣東那位舉子面前,只見他揮筆疾書,硯里的墨汁不僅沒有凍結(jié),還油潤生輝。監(jiān)考官越看越感到驚奇?荚噭偨Y(jié)束,他馬上從這個考生手里將硯拿過來,左看右看,并親自蘸墨揮筆,寫出來的字,墨跡鮮艷奪目。監(jiān)考官愛不釋手。后來從舉子的口中知道這是端州出產(chǎn)的硯臺,于是將此硯視為奇寶,并立即啟奏皇上;实墼囉煤蟀l(fā)現(xiàn)果然不錯,頓時龍顏大悅,把端硯列為貢品。從此,端硯也就名揚天下。在未有鋼筆和鉛筆的年代,磨墨然后作書,文房四寶對某些人來說實在和布帛、菽粟、水火一樣為生活所需。 麻子坑的由來 清代乾隆年間,端州有個石工叫陳麻子,他不僅有采石的專長,還喜歡打獵。有一次,陳麻子在德巖采石,突然在樹叢中發(fā)現(xiàn)一只野兔,陳見甚喜,急起追之,野兔向一堆野草灌木叢中竄去。陳麻子撥開樹叢,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個水洞,野兔究竟哪去了?陳麻子跳下洞中,水浸到胸部。他感到很奇怪,心想難道兔子會潛到水里?他為了弄清洞內(nèi)情況,便把伙伴們叫來,齊心合力,花了20多天時間將洞水汲干,發(fā)現(xiàn)洞中的石同宣德巖的硯石很相似,不僅石質(zhì)幼嫩,而且一塊小小石璞便有石眼五顆之多。他們馬上將此石雕刻成硯,并命名為“五星硯”。這方硯臺,論石質(zhì)僅次于水巖、坑仔巖硯石,而高于其它各巖。因這里是陳麻子發(fā)現(xiàn)的,于是稱此巖為“麻子坑”。從此,麻子坑以石質(zhì)優(yōu)良、石眼又多而聞名于世。 米芾得硯 米芾愛硯幾達狂顛地步。他做書學(xué)博士的時候,有一天,宋神宗與蔡京在艮岳這個地方談?wù)摃,宋神宗召米芾來,令他“書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硯。米芾接過文房四寶,一揮而就,字字如珠璣,獲得滿堂喝彩。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著對宋神宗請求說:“皇上,這硯您已經(jīng)賜給臣用過了,現(xiàn)在不能夠忍受再進御還給皇上吧……”宋神宗聽后,哈哈大笑,隨后便將這塊珍貴的端硯作為獎賞賜給了米芾。米芾捧著端硯,高興萬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漬袍袖”也在所不惜。宋神宗見狀,對蔡京說:“顛名不虛得也!泵总赖摹邦崙B(tài)”顯出他對端硯的無比鐘愛之情。 白石村位于端州區(qū)黃崗鎮(zhèn),是端硯的發(fā)祥地。白石村在古代由黃崗村的應(yīng)日坊、文星坊、大德坊、惠福坊組成。其中,惠福坊有歷史悠久的“端硯行”。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刻石雕硯為生,被稱之為端硯之村,F(xiàn)有村民280多戶,約1000多人,村中90%以上的人從事與端硯有關(guān)的工作。關(guān)于端硯與硯村的來歷,肇慶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傳說:古時候,白石村有個好客的漁翁。一天,他家來了一位老石匠。為了款待客人,漁翁拿起漁網(wǎng)來到西江河捕魚。正當(dāng)他在江邊撒網(wǎng)時,忽見天空祥云繚繞,接著又見一對紫色的鳳凰飛落江上,轉(zhuǎn)眼便無影無蹤了。漁翁感到十分驚奇,忙收緊漁網(wǎng),發(fā)現(xiàn)網(wǎng)中有一塊紫色的石頭。那紫石質(zhì)地細膩、滋潤、晶瑩,漁翁便拿回家送給老石匠,并述說得石經(jīng)過。老石匠把紫石刻成一方端硯并雕上兩只鳳凰。據(jù)傳,這方硯便是端硯的始祖了。說來也怪,這方硯每逢陰雨晦冥時,硯堂中便凝聚一片水霧,不需注水即可磨墨。更奇怪的是:用這方硯磨墨,寒冬臘月不凝結(jié),炎夏酷暑放上十天半月也不干涸。于是,這方硯便聞名遐爾,被視為寶物。后來,白石村的村民都紛紛來到羚羊峽斧柯山上挖掘“紫石”,刻制墨硯,這項工藝從此成為他們世代相傳的衣食所依,并且出了不少端硯名家。羅星培、羅均培、程泗、程文等制硯名家,就是來自白石村。
7

肇慶七星巖有一處“狀元碑”在哪座山?

肇慶七星巖位于中國省肇區(qū)北邊,景區(qū)由、閬風(fēng)巖、玉屏巖、石、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有“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之稱。傳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廣東省綠道1號線的起點就在星湖的北岸。 追問
我問的是狀元碑啊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8

肇慶七星巖的七座山叫什么名字

肇慶七星巖位于中國廣肇慶市區(qū)北邊,景區(qū)由星湖、閬風(fēng)巖、玉屏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有“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之稱。傳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廣東省綠道1號線的起點就在星湖的北岸。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9

肇慶七星巖導(dǎo)游詞

ijklj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