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8月13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

靈古稱秦鑿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后不同,但它們互相關(guān)聯(lián),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擴展資料

南北兩渠共有陡門36個(其中北渠4個,南渠32個):

南陡、馬氏橋陡、大灣陡、祖灣(陰灣)陡、太平陡、鐵爐陡、禾上(和尚、禾尚)陡、三里(烏龜)陡、印陡、大路陡、君嘉陡、霞云(下營刀板)陡、黃泥陡、沙泥陡、門限(門坎)陡、十四陡、十五陡、十六陡(洗衣陡)、十七陡(大蝦蟆陡)、霞幔(小蝦蟆)陡、新陡(曬谷陡);

牛路陡(破陡)、林山(靈山、云山)陡、星橋陡、竹頭(竹根)陡、青石(青泥)陡、小陡、大陡、古牛(牯牛)陡、鸞塘(老灘、上陡)陡、滑石(新灘、下陡)陡、牛角(牛角灣)陡 已毀、北陡、灣陡(灣橋陡)、曬禾陡、何家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靈渠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廣西靈渠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廣西靈渠已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

2018年8月14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會第69屆國際執(zhí)行理事會,于時間8月13日晚公布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中國的都江堰、靈渠、姜席堰和長渠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擴展資料: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后不同,但它們互相關(guān)聯(lián),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廣西千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正在加拿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zhí)事會,于當?shù)貢r間8月13日晚公布2018(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中國的都江堰、靈渠、姜席堰和長渠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靈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長37.4公里,其工程主體包括鏵嘴、南北渠、秦堤、陡門等,是當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之一。它與都江堰、鄭國渠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歷經(jīng)兩千多年,靈渠至今仍發(fā)揮著灌溉、排洪、漓江補水、旅游等作用,功能價值還在延續(xù);诖,靈渠也被專家們稱為“活態(tài)的遺產(chǎn)”。 靈渠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建新表示,靈渠至今仍灌溉著兩岸6萬多畝農(nóng)田,每年通過南渠流入漓江的水量超過1億立方米。此次靈渠成功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靈渠這一古老運河的價值得到更多認可,也讓更多人認識靈渠,更好的保護靈渠。
4
湘水和漓水 秦始皇三年(前214),軍尉屠睢指軍50軍,5路南下,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qū)越和西甌進行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為了支援征服南越和西甌的戰(zhàn)爭,解決進攻南越秦軍的供應(yīng)問題,秦始皇派監(jiān)祿在今廣西興安縣開鑿一條連接湘水和漓水的運河,以“通糧道”,這就是著名的靈渠。該渠選擇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開鑿,全長30公里,溝通了江南的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該渠構(gòu)思巧妙,故名靈渠。 靈渠的修成保障了秦軍作戰(zhàn)的需要,為秦軍取得統(tǒng)一南越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到始皇三十三年末,秦軍終于將包括西甌及南越在內(nèi)的“百越”之地全部占領(lǐng),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靈渠的建成,對中原地區(qū)同南方、西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直到明、清時代,靈渠還被稱為“三楚兩粵之咽喉”。由靈渠連接起來的兩大水系,南北延伸約2000公里,在世界航運工程史上占有光輝的地位。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5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以桂林為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 項目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桂林山水榮登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 。
6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興安縣境內(nèi),是世界古老的運河之一,“世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fā)揮著功用。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完整精巧,設(shè)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與長城南北呼應(yīng),同為世界奇觀。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國、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盡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此項艱巨的任務(wù),交由監(jiān)察御史史祿和3位石匠擔綱。古人感佩于史祿開鑿靈渠居功至偉,稱贊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迸d安縣也留下了為紀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將軍墓”。歷3年艱辛,這條體現(xiàn)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科學技術(shù)偉大成就的人工運河,終于鑿成通航。其后,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xù)主持修筑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nèi),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刻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鏵堤為靈渠的樞紐工程,是在湘江內(nèi)修建的一座滾水低壩,有大小天平石堤與其相連,形成“人”字形。北面為大天平,長約360米、寬約10米。南面為小天平,長約120米寬約4.5米。石堤頂部用青石平砌,石與石之間開斧形槽口,用鐵碼子扣緊。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滾水部分),用長片石鱗次嵌砌,通稱“魚鱗石”。大小天平分別與南北渠岸相連,起著蓄水排洪的作用。

鏵堤前銳后鈍,四周用大型條石砌成,長52.6米,下部最寬處為22.8米,形似犁鏵,劈水分流,將湘水引進靈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起著平衡水量和向南北進水口導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進漓江,七分入北渠導歸湘江,以利舟楫航運、水利灌溉。

南渠長30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是條引航渠道,長4公里,只有南渠長度的1/8,由于距離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施工時就將其設(shè)計呈“S”形,讓渠水迂回曲折流入湘江,延長流程一倍,減小落差約一倍,以使水流平緩,讓往來湘江、漓江的船只順利通航。為確保渠道的安全,秦人又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溢洪堰。水大時,渠水可漫過石堤經(jīng)斜坡而下,流進不遠處的湘江故道;水小時,巨石就成了護水石堤。

這座大壩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滾水壩,關(guān)鍵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將松木縱橫交錯排叉式的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圍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2000多年來任憑洪水沖刷,大壩巍然屹立。內(nèi)中奧秘,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維修大壩時才發(fā)現(xiàn)。靈渠一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航行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shè)立了陡門,把渠道劃分成若干段,裝上閘門,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兩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靈渠最多時有陡門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稱。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到靈渠考察,稱贊“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jīng)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yīng),秦軍在百越戰(zhàn)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shè)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使秦朝郡級建置達到40個,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制的國家。

靈渠聯(lián)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gòu)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wǎng)。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加強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jīng)歷代修整,至今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7
公元前221年,皇吞并六國、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揮師五南下,平定“百越”。為盡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靈渠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所以也稱為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聯(lián)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gòu)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wǎng)。
8
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大石鏟遺址
9

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鄭國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位于浙江寧波市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chuàng)建。

它與國內(nèi)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

二、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于最早在關(guān)中建設(shè)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zhàn)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后完工。

三、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chǔ)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qū)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jié)晶。

擴展資料:

四大水利工程的歷史意義:

一、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后,大大改變了關(guān)中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zhì)肥力,農(nóng)業(yè),迅速發(fā)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guān)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史記·河渠書》)。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它山廟經(jīng)重新修筑后,增設(shè)了“它山堰水利陳列館”且在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三和十月十(傳說王元偉筑堰那年正好33歲,十月十日為他的生辰)恢復古廟會。

2015年10月13日凌晨,當?shù)貢r間12日晚,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zhí)行理事會,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單。

三、靈渠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jīng)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yīng)。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shè)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wù)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xié)合統(tǒng)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tài)工程”。

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國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它山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靈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