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烏桕子,中。為大戟科烏桕屬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的種子。植物烏桕,于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qū),北達(dá)陜西、甘肅。具有拔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主治濕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中文學(xué)名

烏桕子

別    稱

烏茶子《天寶本草》,桕仔、瓊仔、拱仔《臺灣藥用植物志》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大戟目

大戟科

烏桕屬

烏桕

分布區(qū)域

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qū),北達(dá)、甘肅

采收時(shí)間

果熟時(shí)

毒    性

有毒

用    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jīng)

入腎、肺經(jīng)。

功效

拔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治

濕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相關(guān)配伍

1、治濕疹,烏柏種子(鮮)杵爛,包于紗布內(nèi),擦患處。(《閩東本草》)

2、治竹木刺入肉,烏柏種子合冷飯粒搗爛敷患處,刺即逐漸浮出。(《泉州本草》)

3、治手足皸裂,烏桕子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

致炎作用。

使用注意

有毒,大劑量內(nèi)服宜慎。

炮制

采集加工:果熟時(shí)采摘,取出種子,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

植物烏桕,別名烏柏木《新修本草),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shí)圖考》,棕白樹、卷子樹、紅心郎《云南藥用植物名錄》,木蠟樹、木油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瓊樹、蠟子樹、血血木、桕子樹、蠟樹《中藥大辭典》,桕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全國中草藥匯編》,紅烏桕、王京子《中國有毒植物》。為喬木,高可達(dá)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zhì),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長3-8厘米,寬3-9厘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cè)脈6-10對,纖細(xì),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wǎng)結(jié),網(wǎng)狀脈明顯;葉柄纖細(xì),長2.5-6厘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涡,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shù)雄花著生,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shí)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xì),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cè)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nèi)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guī)則的細(xì)齒;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藥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cè)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nèi)僅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shù)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內(nèi);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shí)黑色,直徑1-1.5厘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后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zhì)的假種皮;ㄆ4-8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曠野、塘邊或疏林中。

相關(guān)論述

1、《日華子》:“作湯下水氣!

2、《天寶本草》:“通腸利便,走小腹,大便閉結(jié),水腫滿,寒火結(jié)胞宜早服!

3、《福建藥物志》:“殺蟲止癢,拔毒散腫。治腳癬!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烏桕子的問答

最佳貢獻(xiàn)者
2
治大便秘結(jié),白濁,損傷咬傷,痔瘡,皮膚濕癢《陸川本草》:去瘀,消腫,通便,清腸胃。治跌打損傷,大便熱結(jié),毒蛇咬傷。②《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蛇傷,瘡癰,皮膚濕癢,理跌打。內(nèi)服:煎湯,1~2錢(鮮者1~2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煎湯洗.山烏桕根為大戟科植物山烏桕的根,具有利水通便、去瘀消腫等功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