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貴州荔波小七孔住宿的問答
發(fā)布于:2020-08-25 13:34
瀏覽了 62次
1
2
小七孔的昂泱鄉(xiāng)情園,是荔波最能體驗布依族風情的酒店
3
慶剛從那里回來 我是跟團去的 我也是一歡自己去人 這次也是第一次跟團 心里也不太樂意 但朋友都報名了就一起去了 其實我覺得跟團有跟團的好處 什么都不用擔心 只管自己玩 其實要是自己做車去荔波玩的話 很是麻煩的 因為最重要的做車不方便 到了荔波縣城還要做40分鐘才能到小七孔 自己去玩不是很方便 坐車住宿這些折騰下來 估計也沒什么力氣和心情玩了 所以要是去荔波的話 我還是建議跟團 現(xiàn)在是黃金周 會貴一點 我們報的團是海外的 這次團費是350 要是在平常去的話 可以便宜到260.270左右 什么都安排好 住的地方也很干凈 希望你玩的愉快 小七孔和大七孔的風光的確很不錯 很舒服 有機會我也要在去一次 .貴陽沒有直達荔波的車,先坐到都勻或者獨山<獨山比較近>,然后在轉(zhuǎn)車去荔波.強烈推薦去水上森林.那好玩!
4
景區(qū)內(nèi)有家翠谷餐廳 各種地方小菜 都有 廚師手藝不錯 味道地道
5
當然是小七孔。。大七孔風景一般,主要就是天生橋。小七孔特別漂亮,里面租個馬車都能大半天呢!鴛鴦湖,水上森林,拉雅瀑布。。真的很漂亮!
6
1,銅
銅鼓橋位小七孔景區(qū)東大門處,樟江河,始建于1993年,重建于2001年(2001年荔內(nèi)遭遇特大洪水將原銅鼓橋沖毀)。銅鼓橋長126米,凈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采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2,拉雅瀑布
拉雅瀑布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瀑寬10米,落差30米,逼近仰視,但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云,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
3,68級跌水瀑布
68級跌水瀑布在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錯落著68級瀑布和跌水。專家們考證,如此眾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實屬全國罕見。層層疊疊的瀑布,淙淙嘩嘩傾瀉而下,或傾珠撒玉,推雪擁云,或如匹練飄逸,似銀河瀉地,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
4,野鴨池
野鴨池位于龜背山山谷中,水質(zhì)清澈透明,有許多野鴨常在此嬉戲,如果游客玩至附近,腳步聲或說話聲將會驚嚇到野鴨,野鴨就會立即起飛。
5,飛云瀑布
飛云瀑布高近40米,寬20余米,駐足仰視,眼前浪花飛舞,腳下龍?zhí)渡鸁煟椴ㄋ√。到此一游能體驗旅游點的風情萬種,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倍感人生美好,生命充滿激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荔波小七孔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7
國家級風景名勝;中國最
美麗的地方之世界遺產(chǎn)——中國喀斯特麻尾火車站36公里。小景區(qū)在寬僅1公里、長12公里的狹長幽谷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種景觀于一體,玲瓏秀麗,令游客耳目常新,有“超級盆景”的美譽。現(xiàn)已經(jīng)向游客開放的景點有銅鼓橋、小七孔古橋、涵碧潭、拉雅瀑布、68級跌水瀑布、野鴨池、龜背山、一龍戲九珠、飛云洞、野豬林、水上森林、天鐘洞、鴛鴦湖、臥龍?zhí)、臥龍河生態(tài)長廊漂游等。風光尤勝九寨溝。 神奇絕妙小七孔狹長幽谷超盆景十三年前游勝地 氣勢恢宏耳目新 涵碧潭上小七孔建年十五道光清橋身爬滿蕨和蔓宛如巨傘伸臂撐回響河水瀑布群懸于藍天隱于云水霧飄灑去暑熱高山流水聽泉鳴龜背山上石崢嶸古藤纏繞似麻繩樹根延伸數(shù)十米柱撐懸石樹扎根鴛鴦湖上似迷宮樹如濃蔭水恒溫朦朧湖面霧若乳晨光晚霞好風景 小七孔景區(qū)隸屬荔波縣,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氣溫分布的總趨勢是南高北低。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帶比同高度的山地,東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閉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氣溫高。全縣年平均氣溫18.3℃。全縣常年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7月平均氣溫為27.0℃以下,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40.0℃;1月平均氣溫各地均在5.5℃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10.0℃以上。霜期少,無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終霜期分別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冬季降雪較少,且多為冰粒,其次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數(shù)在一個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較少出現(xiàn),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現(xiàn)在3-5月,且都為小冰雹,降雹的時間短,范圍也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占全年總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僅占全年總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占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風逐漸增強,降水占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于4月下旬進入雨季,4-10月份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后,海洋季風減弱,逐漸為南下的大陸季風取代,降水量顯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