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晚亭。

愛晚亭,位南省長沙江西岸、岳麓山清風峽中,始建于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清代岳麓書院山長羅典創(chuàng)建,原名紅葉亭,后由湖廣總督畢沅,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更名愛晚亭。 

愛晚亭占地面積50平方米,邊長6.23米,臺基高0.4米,通高12米。內金柱圓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條方形花崗石加工而成。亭頂重檐四披,攢尖寶頂,四翼角邊遠伸高翹,覆以綠色琉璃筒瓦。

擴展資料:

建筑特點

愛晚亭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50平方米。亭邊長6.23米,臺基高0.4米,通高12米。愛晚亭內金柱圓木丹漆,由整條方形花崗石加工而成。

 亭頂重檐四披,攢尖寶頂,四翼角邊遠伸高翹,覆以綠色琉璃筒瓦。愛晚亭八柱支撐,分上下兩層,亭角翹首相望。愛晚亭亭臺東西兩面的亭欞懸有“愛晚亭”金字紅匾。

亭形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遠觀似凌空欲飛狀。愛晚亭亭子東向開闊,只有平地縱橫十余丈。銜遠涵近,紫翠菁蔥,流泉不斷,熏染陶然。亭前那方池塘,略有畝許,周邊桃柳成行。放眼遠眺,皆是楓林。

-

下面是更多關于岳麓山下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愛晚亭,.,.,
3
我大名:亭、滄浪亭、陶然亭和愛晚亭

位于岳麓山清風峽的 愛晚亭 是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風峽中遍布古楓,每到深夜,漫山遍野的紅葉把唐代詩人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和偉人毛澤東“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朽詩句的意境體現的淋漓盡致。1952年,毛澤東親筆題寫了“愛晚亭”亭額,更使其揚名海內外。 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采納
4
名亭

四大名亭(Four Great Pavilions),是我國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詩章而聞名的,它們分滁州的醉翁亭,蘇州的滄浪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

中文名稱

四大名亭

外文名稱

Four Great Pavilions

地理位置

滁州、北京、長沙 、杭州

名稱

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聞名原因

文人雅士的詩歌文章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歐陽修與醉翁亭

我們的滁州之行,完全是為了憑吊歐陽修的醉翁亭。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卑盐覀円粋個弄得神魂顛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高論,更使我們對醉翁亭的仰慕不斷升溫。

滁州位于安徽省東部,東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會合肥130公里,因其與城西南的瑯琊山諸峰相連,城山一體,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qū)之一。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時瑯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駐蹕于此,故后人改名為“瑯琊山”,樼鹕缴讲簧醺撸逵男忝,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郁,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瑯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瑯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云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巖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瑯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瑯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之美譽。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據史書記載,瑯琊名勝,自唐刺史李幼卿始開于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瑯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禪堂、琴臺”。繼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物、獨孤及、李紳、李德裕、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樓館,開發(fā)山川名勝,傳下眾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歐陽修謫知滁州期間,修建了醉翁亭、豐樂亭,寫下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瑯琊山聲名日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李夢陽、王世貞等著名詩人、文學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跡,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約有數百處之多。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樼鹕降拿烂,在于她悠然于喧囂之外;瑯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與建筑為一體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連忘返。(孫明皋)

歐陽修與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瑯琊山半山腰的瑯琊古道旁,是上瑯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瑯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并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醉翁亭因此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揮發(fā)得淋漓盡致。亭內有聯對此亦作了點評:“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huán)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里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tài)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于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后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后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岡執(zhí)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后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于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后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筑。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里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后世引為趣談。后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并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蒼顏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后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春天,“野芳發(fā)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云淡,“風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5
名亭,是我國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詩章而聞名的景點。它們分別是:安州的醉翁亭京的陶然亭,湖南長沙的愛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6
 別為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亭、湖南長愛晚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 “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qū)內亭、臺、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歐陽修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現為中國四大歷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園以及陶然亭地區(qū)名稱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園是建國后,北京市政府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這里。陶然亭的南北墻上有四方石刻,一是江藻撰寫的《陶然吟》引并跋,二是江皋撰寫的《陶然亭記》,三是譚嗣同著《城南思舊銘》并序,四是《陶然亭小集》,這是王昶寫的《邀同竹君編修陶然亭小集》,詩中的竹君即朱筠。

  愛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來源于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是革命活動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亭形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內為丹漆園柱,外檐四石柱為花崗巖,亭中彩繪藻井,東西兩面亭欞懸以紅底鎏金“愛晚亭”,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

  杭州西湖著名建筑。是四大名亭之一。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稱“蓬萊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湖心亭極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稱為“湖心平眺”。
7
紅葉亭,又名愛楓亭
8
我知道醉翁亭,《醉翁亭記》里面寫著: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證明醉翁亭在滁州,就是現在的安徽滁州
9
遐邇的長沙岳麓山愛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風峽中,始建于1792.與醉翁亭、西湖湖心亭、陶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革命活動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亭原名“紅葉”,又名“愛楓”.今名“愛晚”,其名是誰改的呢?一直為人們所關注.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是:亭名“愛晚”是詩人袁牧改的.據說:袁牧訪羅典(時任岳麓書院山長),羅輕其為人,不予接見.聽說袁牧認為亭名“紅葉”太俗,不若取“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改作“愛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華聲報》上趙海洲的《愛晚亭與袁牧的詩》一文,即本此說. 上述故事頗富傳奇,流傳甚廣.但實際上,這是“畢冠袁戴”,真正改名者應該詩畢沅,而不是袁牧. 說愛晚亭名是畢沅改的,是羅典的《次石琢堂學使留題書院詩韻二首即以送別》詩后有一條自注:“山中紅葉甚盛,山麓有亭,畢秋帆制軍名曰‘愛晚’紀以詩.”據現有資料,知袁牧訪問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紅葉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牧訪問時間八年,顯而易見,“愛晚”亭名不可能是袁牧所改. 愛晚亭 那么,為什么肯定說是畢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羅典詩的一條注以外,還因為,畢沅那時正任湖廣總督,常到岳麓山愛晚亭一帶游覽.特別是,畢與羅有多年的交誼.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寫的兩首長律中,對羅倍加稱頌,并有“舊魚重逢要夙愿”、“精神強勝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諸情理,亭改“愛晚”者也應該是畢沅,而不是袁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