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克里希納穆提吧,我看過他的的覺醒》,《中不可不想的事》。都很有,但不容易看懂,呵呵,這兩本都是他比較著名的,書店也容易找到,別的我還沒有看過,也沒有找到別的,你可以在網上搜索他,很多的。他不是印度教的吧。

克里希那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的第八個孩子.s是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米勒曾這樣形容過克氏:“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能認識克里希那穆提比認識其他任何人都要光榮!焙振憷柙谌鹗柯犕昕死锵D悄绿岬难葜v后,曾寫信給朋友說:“那是我聽過的最難忘的演講,就像佛陀現身那么可信,他絕不容許人們有絲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边有不計其數的歐美知識份子,那些最為多疑的心智,都曾用極為夸張的贊美詞來形容和克氏相識的感受。不少真正具備探索和洞悉能力的精英份子,包括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大衛(wèi)·博姆,以及研究心理分析的專家學者,都開始密切注意克氏的教誨。也就在這個年代,他的教誨益發(fā)地透徹、清晰。他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于哪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方,而是屬于全世界。 這位慈悲與智慧化身的人類導師,窮其一生企圖帶領人們進入他所達到的境界,直到九十歲去世前都還在不停奔波。

蕭伯納稱他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說:“他是我所見過最美的人類! 亨利·米勒說:“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赫胥黎則說:“他的演說是我所聽過最令人難忘的!就像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具有說服力! 紀伯倫甚至這樣形容:“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J·克里希那穆提,這位被譽為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晤面人數最多的世界導師,不喜歡被人們稱為“大師”。他雖然備受近代歐美知識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體悟他教誨的人,至今寥寥無幾!鞍闳糁腔邸北揪褪亲畈蝗菀灼跞氲模粌H要身心得到均衡,又要有化繁為簡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獨立自主的勇氣,才能不受人類數千年文明的污染,當下承擔那本來“面目”

他的教誨主旨

要從根本改變社會,必須先改變個人意識才可以。他一直強調自我覺察(覺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與民族制約的必要。他一直指陳" 開放"的極度重要,因為"腦里廣大的空間有著無可想象的能量"。這個廣大的空間,或許是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也是對這麼多人產生了如許沖擊的關鍵所在。

因此,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

他一直對世人講話,一直到一九八六年過世,享年九十歲。他的六十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四十七國語文,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yè)的基金會和學校。

開放分類:

佛教、哲學、人物、名人、印度-

下面是更多關于克里希納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哲學”源于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一詞,意思是愛智慧或追慧。19世紀70年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后,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后漸通行。而在漢語中,“哲”的本義就是智慧,因此在漢語中,“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者追求智慧之學。從本義上看,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這個世界會有一個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也就是世界觀。但這些世界觀是零散的、樸素的、是自發(fā)形成的,把這些零散的、樸素的世界觀,自覺地用精密的邏輯,加以理論化、系統(tǒng)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就成為了哲學。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最高表現。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二者是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所以,哲學也是關于方法論的學問,也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方法論,也是方法論的最高表現。從形式上看,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如何將兩者的有機結合的學問。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包括客觀世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也包括主觀世界(人的思維),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某一具體領域。哲學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具體科學揭示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哲學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體科學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認識和具體方法的指導。對具體科學進行概括與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就成為了哲學。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具體科學為哲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從內容上看,哲學是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探究世界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guī)律的學問。

思考哲學問題

3

哲學:兄貴文化的代表性理念.最初來源是因為比利的摔跤視頻中常常會有不明所里的行為和叫聲,總是能引發(fā)起觀眾劇烈的思考: "他們?yōu)槭裁匆??""他們?yōu)槭裁匆?**!?""為什么要打跟斗!?""為什么我要看這個視頻!?"

隨著觀眾的思考越來越深入,其思考的問題甚至會上升到哲學的地步,所以稱為哲♂學.

兄貴文化發(fā)展到現在,哲學這一詞匯的含義也在不斷發(fā)展.在近代日常用語中,哲學可分為名詞和形容詞.

名詞:意指兄貴系列視頻所弘揚的“肉體不斷追求更強、精神不斷深刻思考”的力與智結合的概念

例句:相比之下,城之內的哲學度實在有所不足。

形容詞:當兄貴們的行為十分匪夷所思或充滿喜感,就可以使用這個形容詞

例句:為什么他要這樣做?他的行為實在太哲學了,我無法理解.

(注:哲學文化并不僅僅限于男性,女性也能夠以獨特的修行哲學)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4
5
6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法論的學說。這個問題我想簡單點回答你 哲成為科學的科學 也就是說 所有科學都是從哲學而來 比如物理學在還沒確定具體理論的時候應該稱之為哲學 一旦確定立刻就成了物理學 所以哲學是一個范疇很廣的科學定義 至于現在很多說法這個哲學那個哲學的 那不過是某種科學準備確立的前兆 比如“厚黑學” 當人們都承認這種東西時,它就獨立稱為厚黑學了 原來呢則是屬于哲學的范疇 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明確告訴我們,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世界范圍內希臘、印度和中國同時產生了哲學,哲學三元。雅斯貝爾斯的理論,不管你贊成與否,它確實說出了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不容否認。三者獨自產生,所以哲學三元而非一元,三分天下。三者自成體系,平行發(fā)展。 哲學概論課,首先就是準備把各種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印度哲學——放在同一個平臺上來加以比較。 所有哲學都是特定文化的特性.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所謂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的時間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有哲學,或者說只有在這三個地方產生了哲學突破:西方,中國,印度。在西方,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則有佛教、耆那教等。這是很奇怪的現象。這三個地方形成的哲學,在軸心期都是在本地的地區(qū)性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發(fā)展起來的,這樣發(fā)展起來的哲學,因此也都具有自己獨立的價值、獨立的思路、獨立的哲學問題,從而形成了三大哲學系統(tǒng):希臘系統(tǒng)、中國系統(tǒng)以及印度系統(tǒng)。在當時這三大系統(tǒng)之間并沒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上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16世紀以后,希臘系統(tǒng)擴充到了整個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勢力越發(fā)強大,而中國系統(tǒng)和印度系統(tǒng)相比之下則處于弱勢地位,從而出現了西方文化的話語霸權。 一、西方中心論及其崩潰 西方中心論的最高權威是是黑格爾。他的《歷史哲學》一個長篇的序言,把東方,包括中國、印度、埃及統(tǒng)統(tǒng)撇開,他認為真正歷史的開始是希臘,希臘人是西方精神的家園,因為西方以希臘文化作為自己的哲學的家園,一直到后來發(fā)展到日爾曼,德國就成了西方的西方,西方中心的中心。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里面談到中國的哲學,他說孔子的那一套只是格言而已,道德格言,人生格言,誰都能得出來的,算不了什么哲學;《易經》和《老子》有點象哲學,但是它太淺薄,沒有邏輯的論證,因此不是哲學。哲學是從希臘開始,中國沒有哲學,這套觀念影響了西方很長一段時期。 到二十世紀,西方中心論遭遇嚴重挑戰(zhàn),并最終崩潰。這其中,有三個大的標志性事件。這就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德國人斯賓格勒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西方文化的各種危機弊端來反思,寫了《西方的沒落》。他把世界的文明分成幾大塊,認為西方已經進入沒落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雅斯貝爾斯,通過反思提出了軸心期的概念,這世界的文化,文明的起源在軸心期至少有三個,如果包括以色列,有四個。兩次反思,都對西方中心論起著顛覆的作用。 (3)冷戰(zhàn)結束,美國人亨廷頓又寫了一本書《文明的沖突》,就把世界上的文明也分成幾大塊,有基督教文明,有伊斯蘭文明,有儒教文明,還有日本文明,非洲文明。亨廷頓認為冷戰(zhàn)之后,世界產生了一種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也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而是文明和文明之間的斗爭。西方中心論經受了二十世紀三次大的事件,不斷地摧毀 二、軸心期哲學的突破 從哲學最早的起源來看,哲學是在軸心期時代成為人類精神自覺的象征的。(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 軸心期這個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的。所謂軸心期,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六百年中間。這個時候在全世界三個地方,或者是四個地方,產生了哲學及人類的精神自覺運動,這就是印度、中國和希臘,也可以加上以色列,以色列是是宗教,與其他三個略有區(qū)別。這三個地方,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精神中心”。就在那個時候,分別在三個地方形成了“哲學的突破”,即人類精神突破宗教神話純粹感性的、信仰的、原始的思維模式,第一次用理性、用大腦來考慮宇宙人生問題。這就是哲學的突破。 軸心期哲學和人類精神的突破,表現在四個大的方面: 1、涌現出眾多的、近乎無法超越的先哲,形成了基本的精典。 中國: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孫子、墨子、韓非子以及諸子百家; 印度:《奧義書》及印度教眾弟子、佛陀及原始佛教眾弟子; 巴勒斯坦:耶穌以及以利亞、伊塞亞、耶利米等眾先知; 希臘:泰勒斯及小亞細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巴門尼德及其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勃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等,還有被劇作家、藝術家、詩人。 在軸心期,形成了不同的哲學經典,比如中國哲學經典,有《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等,很多,多數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時候形成的哲學經典,他們把中國人自己的哲學探索,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等很多,形成諸子百家,都是經典。在西方也一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還有很多,都形成了希臘的哲學經典,在印度,《奧義書》、佛教、耆那教,還有好多,在那個時候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用佛教的話說,就是除了佛教以外,還有九十六種外道,也形成了它的經典。 2、形成了至今仍然左右我們思想的基本范疇,創(chuàng)造了至今仍然決定我們生活的世界宗教。 西方:猶太教產生,后來又在猶太教基礎上形成基督教,由此構成整個西方文化和精神的支柱之一。猶太—基督教后來傳播擴張到整個歐洲以及美洲、非洲甚至全世界,至今仍然左右著西方人的信仰。與此同時,由希臘先哲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范疇,至今仍然是西方人思想的基本范疇,諸如世界與本體、物質與精神、運動與靜止、一與多、意見與真理、現象與本質、邏輯與理性、存在與上帝等等。 印度:印度教形成,佛教產生。佛教后來北傳到中國杯發(fā)揚光大,并進、而傳播到日本、朝鮮,同時南傳到南亞、東南亞。印度教至今仍然是印度人精神生活之根本。同時,印度教和佛教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范疇,至今也仍然是南亞和東南亞人的基本思考范疇。 中國:儒家后來慢慢演繹為具有完整儀式、信仰、經典的準宗教,并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撐。以道家為基礎后來形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佛教傳到中國后也扎根生長,甚至在相當長時間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儒道佛三教及其創(chuàng)設的基本思想范疇,如道與器、天地人、仁義禮智信、變與易、義與利、公與私等等,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和支撐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方式。 3、人性全盤改變,第一次出現了理智和個性!耙郧盁o意識接受的思想、習慣和環(huán)境,都遭到審查、探究和清理!保ǖ9頁) 不管是在古代希臘還是希伯來,使在古代印度還是中國,人們都不再封閉在自身中,而是變得不能再確定自己,并由此而向新的無線的可能性開放。人們內心充滿了騷動和不安,出現了精神上的紛亂。中國先秦的所謂“百家爭鳴”就是這種精神紛亂和精神覺醒精神解放的典型反映。古代希臘的各種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派別之爭,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別,一元論和多元論之辨,無不顯示出這樣一種精神狀況。 換言之,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們、哲學家們,走到了時代的前面。由此,在思想家與大眾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所以,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人民以思想罪判處死刑了,孔子周游列國而惶惶然焉,耶穌會被釘上十字架,佛陀也只能是流浪而悟道。不過,這些個人的變化間接地也改變了大眾,并由此導致人類人性進行了一次總體上的大飛躍。孔子死后幾百年,儒家成為了中華精神之大本,蘇格拉底以他的死喚醒了雅典人民,耶穌拯救了羅馬人的靈魂,佛陀則化解了印度人的痛苦。 4、宗教倫理化、生活精神化。 在軸心期,人們開始根據理性和理性闡明的經驗向神話挑戰(zhàn),人們開始向往一種超然存在、普天歸一的上帝,宗教被賦予了倫理化的意識。與此同時,作為人類精神的第一次覺醒,期間所有的變化幾乎都是一種“精神化”運動,即軸心期三個相互獨立的文化地域內部廣泛的精神傳播運動。哲學家們云游各地,成為智囊和導師,人們殫精竭慮地尋求人類和睦生活的方式和最佳同志管理等方法!镜篮驼軐W區(qū)別】 (一)前言 [星酷網] 中國古書中講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經》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星酷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運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 [星酷網]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星酷網]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莊 [星酷網]子》)等等,后世學者詮釋道的著作很多,更有許多學者以道為題材專著成論文,本文從另一個角 [星酷網]度研究,謹就老子的“道”與西方圣經神學的思想作一此較。 [星酷網](二)老子的道 [星酷網]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講道的地方約四十余處,今將與本文有關的重要語句,抄錄于 [星酷網]下: [星酷網]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星酷網] 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星酷網]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第 [星酷網]二十一章) [星酷網]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 [星酷網]名,字之曰道,強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星酷網] ④“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星酷網]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星酷網](三)簡釋 [星酷網] 老子以上的言語,詮釋者有不同的講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言語講述的,能講述之 [星酷網]“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經常不變的道。因此,若勉強描述之,則是:“有物混 [星酷網]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星酷網]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星酷網] [星酷網] 換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長,不死不滅,獨立永存而不改變。道又可周行天下, [星酷網]不會停止 道可貫通萬物,而不被萬物所限制 宇宙萬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稱為天下的 [星酷網]母親,諸事萬物的根由 此“道”沒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強稱謂之,只可名為“道” 因 [星酷網]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種涵義,其指意是偉大者。 [星酷網] [星酷網] 就宇宙論言,道不是一個死靜不動的實有,而是一個推展宇宙萬物變化的發(fā)源者,故老子 [星酷網]言: [星酷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 [星酷網] “道”被學者稱為無極,“一”被稱為“太極”,道生一,是宇宙變化的程序,是由無極而 [星酷網]生太極,無極是無形無象的,太極是一個大混沌,由混沌的變動中產生了陰陽二氣或二體,然經 [星酷網]由陰陽的配合,產生了第三者物體。物體在陰陽相配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利用中產生了宇宙萬物。 [星酷網]追根逐源,宇宙萬物皆是由道而來。因此,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又說: [星酷網] [星酷網]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 [星酷網]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第 [星酷網]二十二章) [星酷網] 在宇宙萬物變化的程序中,變化的物質根源乃以確定,老子言“道之為物”,則是恍恍惚 [星酷網]惚,窈冥不明的,但在恍惚窈冥中,道實在是“無象之象”及“非物之物”的極精微的東西,藉 [星酷網]此,而產生出宇宙萬物,此乃確實的可信原理,故道可稱為萬物的根源,萬物是由他出生的。 [星酷網] [星酷網] 再者,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又云: [星酷網]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星酷網] 天下萬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學中所稱謂的“有”、“實有”、“存有”等概念,換言之,“有”是一個具體性的事體或物件,藉此“事體物件”的潛能,才能 [星酷網]生出其他物體來,故宇宙萬物是由“有”到“有”而產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無”,此“無” [星酷網]字絕不是空虛的無(Nihil),因為哲學的銘言是:“無中不能生有”,此“無”字亦可稱為“道” [星酷網]的簡稱,因為我們無法給道一個肯定的積極名稱,任何肯定性的界說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 [星酷網]以消極性的“無”來稱謂之,此“無”非空虛而是“有”,乃宇宙萬物之原始根源,實乃無上之 [星酷網]“無”。 [星酷網](四)西方哲學家的意見 [星酷網] [星酷網] 老子的《道德經》最早由西方的傳教士譯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數種不 [星酷網]同的版本,足見西方學者對老子學說的重視與興趣,今就以上的語句注解如下 [星酷網] [星酷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 [星酷網]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星酷網] 西方哲學家依哲學形上學及宇宙論言,分析如下: [星酷網] ①有物:道是一個實在存有的實體,西方哲學稱為(Ens,Being),此“實有”被中國學者譯 [星酷網]成“有”、“物”、“存有”、“實有”等名詞,換言之,道是一個實在的存有體,而非虛無, [星酷網]亦非空洞的抽象名詞,但吾人不能給他一個確定清楚的界說,只能言“道”為“有物”。 [星酷網] [星酷網] ②混成:道不能有清晰概念,只能籠統(tǒng)的說是一個“混成之物”,此物最單純,也最普遍, [星酷網]道稱為最單純,因為道是一切事物之源 道最普遍,因為一切宇宙萬物中皆有道,換言之,此單 [星酷網]純之道適含于所有的一切事物。 [星酷網] [星酷網] ③先天地生:道在未有天地萬物之前,便已存有了,故道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宇宙間先有 [星酷網]道,然后才有宇宙的空間與時間,及時空中的萬物之變化,此句亦含于老子的其他語句“天下萬 [星酷網]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章) ,“道生一”(第四十二章),此“無”是人的五官所感覺 [星酷網]不到的“無”,亦是無可定名的“無”;蛘,宇宙間先有道,才可以生出有時空性的宇宙大混 [星酷網]沌 或生出合一性的大宇宙。 [星酷網] [星酷網] ④寂兮寥兮:道的本體是無聲無臭,無形無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的實有 此 [星酷網]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實有超越我們人的五官,老子稱之為“夷、希、微”, (第十四章) [星酷網]總稱之為“玄”,故又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星酷網] [星酷網] ⑤獨立而不改:此實有是先天地生,無形無象,無色無味,完全自有的獨立體,其存有不依 [星酷網]恃任何其他物體,宇宙萬物雖因道而生,但不損失道的任何本體,故道是亙古不變,超越時空的 [星酷網]“常道”。 [星酷網] ⑥周行而不殆:道充滿宇宙萬物,萬物藉道之力學能而生成萬有 道周行而不殆,道本體亦 [星酷網]不損失,正如太陽的光透過玻璃射進房內,使室內光明,人可以藉光明而看見事物,但太陽本身 [星酷網]無任何損失,太陽之光可以照耀此室,亦可以照耀他室,正如道充滿萬物,生成萬物一樣,道無 [星酷網]始無終,周行而不殆。 [星酷網] ⑦可以為天下母:道因為有以上的特性,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星酷網]故為天下母,實在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再者,父母對子女有生成之恩,養(yǎng)育之恩,保護照顧之 [星酷網]恩,道對宇宙萬物亦然,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 [星酷網]之”。(第五十一章) [星酷網] 再者,老子的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星酷網]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廿一章) [星酷網] [星酷網] 西洋哲學家也有相似的詮釋,所言如下: [星酷網] 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體實在不容易講明白,因為道是一個 [星酷網]無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確實無疑的,所以老子才說“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 [星酷網]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 [星酷網] [星酷網] 就宇宙論哲學言,一事物之存有,有兩種基本要素,一是物質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 [星酷網](Forma),物質要素,普通稱為具體的物質材料,形式要素便是所謂的“象”了 形式的象是決定 [星酷網]物質者,物質材料是被決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體的實有物。但最高的實有則不然,如宗教學 [星酷網]言的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與本質合一(Existentia et Esentia) ,沒有象形與質的區(qū)分,老子 [星酷網]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的最上神,其存有亦無質與形(象)之分,而是一個高超的實有物。 [星酷網] [星酷網] ⑨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雖然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確實是一個高超之物,因為道有其存 [星酷網]有之本質要素(Essentia),否則,空虛之道不可能生出萬物。道之為物,與一般事物不同,已如 [星酷網]上述,一般宇宙萬物是質與形(象)的結合,道是本質與存有之統(tǒng)一體。 [星酷網] [星酷網] 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雖然在窈冥中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確實 [星酷網]有精微的東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萬物之源。因此老子又言: [星酷網]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為道是一個最高超的確實體,藉此,我們略可明白一點道的本體。 [星酷網]可產生萬物,主管萬物。 [星酷網](五)西方神學家的意見 [星酷網] 西方有些神學家認為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講的神,或者道的本質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 [星酷網]帝)的屬性,因為天主(上帝)是宇宙間最高的神、無形無像、無始無終、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 [星酷網]切皆適合老子所言的道。 [星酷網] [星酷網] 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 宗教神學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 [星酷網]的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積極性的界說“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 因此對神的 [星酷網]界說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無所不知的(全知),無所不能的(全能),無所不在的(處處皆 [星酷網]在),無限量的實有,也因此肯定神沒有名字。 [星酷網] [星酷網] 現世的宗教對神皆有稱謂,猶太教稱神為“至上主”,回教稱神為“阿拉”,天主教稱神為 [星酷網]“天主”,基督教稱神為“上帝”,中國人則稱為“老天爺”。人對神的稱謂皆是“比擬式”的 [星酷網]稱呼,“至上主”的意思是最高之神,其上無別的神,故高于世上的一切 “上帝”乃是天上的 [星酷網]皇帝、最高的主宰者,老天爺乃中國人家族觀念的稱呼,意指天上的老爺爺?傊,人給神稱謂 [星酷網]的名字皆是表示宇宙間有一個最高真神存在,正如西方圣經中古經所記載扌每瑟向上主說“你是 [星酷網]誰?”上主回答說:“我是自有者”(《出谷記》第三章十四節(jié)),此“自有者”沒有正式的名字, [星酷網]此語亦適合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 [星酷網] [星酷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星酷網]‘道’,強為之名曰‘大’!薄暗馈⒋、至上主、阿拉、天主、上帝、老天爺”等稱呼皆是相 [星酷網]同的意義,指明宇宙間有一個最高的精神實有存在。 [星酷網] [星酷網]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與“道之為物……其中有象……其 [星酷網]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創(chuàng)造歷程,也適合《圣經》中創(chuàng)造萬物的講述。 [星酷網] [星酷網] 《圣經·創(chuàng)世記》言,神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用了六天的時間,如《圣經》所言: [星酷網]“在起初天主創(chuàng)造了天地,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天 [星酷網]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見光好,就將光與黑暗分開,天主稱光為晝,稱黑暗為夜,過 [星酷網]了晚上,過了早晨,這是第一天。 [星酷網]天主說:‘在水與水之間要有穹蒼,將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天主造了穹蒼,分開了穹蒼以 [星酷網]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天主稱穹蒼為天,天主看了認為好,過了晚上,過了早晨,這是第二 [星酷網]天。 [星酷網] 天主說:‘天下的水應聚在一處,使旱地出現’事就這樣成了。天主稱旱地為陸地、稱水匯 [星酷網]合處為海洋。天主看了認為好,天主說:‘地上要生出青草,結種子的蔬菜,和各種結果子的樹 [星酷網]木,在地上的果子內都含有種子!’事就這樣成了,地上就生出了青草,各種結種子的蔬菜,和 [星酷網]各種結果子的樹木,果子內部含有種子,天主看了認為好,過了晚上,過了早晨,這是第三天。 [星酷網] [星酷網] 天主說:‘在天空中要有光體,以分別晝夜,作為規(guī)定時節(jié)和年月日的記號,要在天空中放 [星酷網]光,照耀大地!’事就這樣成功了。天主于是造了兩個大光體,較大的控制白天,較小的控制黑 [星酷網]夜,并造了星宿。天主將星宿排列在天空,照耀大地,控制晝夜,分別明與暗,天主看了認為 [星酷網]好,過了晚上,過了早晨,這是第四天。
8
這東西要靠自己來悟的。多讀幾本書就知道了。

沒有死答案。
9
國學研究中國之學。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 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解釋而形成兩大對立派別: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