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沉睡的吉普賽人的問答

最佳貢獻者
2
1、《西歐的夏天》

旅乎是十分輕松的人際上卻相當。旅客不用上班,卻必時間的約束;愛做什么就做什么,卻必須受錢包的限制;愛去哪里就去哪里,卻必須把幾件行李蝸牛殼一般帶在身上。旅客最可怕的惡夢,是錢和證件一起遺失,淪為來歷不明的乞丐。旅客最難把握的東西,便是氣候。

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的旅客。從西班牙南端一直旅行到英國的北端,我經(jīng)歷了各樣的氣候,已經(jīng)到了寒暑不侵的境界。此刻我正坐在中世紀達豪土古堡改裝的旅館里,為“隔海書”的讀者寫稿,剛剛黎明,濕灰灰的云下是蘇格蘭中部荒莽的林木,林外是隱隱的青山。曉寒襲人,我坐在厚達尺許的石墻里,穿了一件毛衣。如果要走下回旋長梯像走下古堡之腸,去坡下的野徑漫步尋幽,還得披上一件夠厚的外套。

從臺灣的定義講來,西歐幾乎沒有夏天。晝蟬夜蛙,汗流浹背,是臺灣的夏天。在西歐的大城,例如巴黎和倫敦,七月中旬走在陽光下,只覺得溫曖舒適,并不出汗。西歐的旅館和汽車,例皆不備冷氣,因為就算天熱,也是幾天就過去了,值不得為避暑費事。我在西班牙、法國、英國各地租車長途旅行,其車均無冷氣,只能扇風。

巴黎的所謂夏天,像是臺北的深夜,早晚上街,涼風襲時,一件毛衣還不足御寒。如果你走到塞納河邊,風力加上水氣,更需要一件風衣才行。下午日暖,單衣便夠,可是一走到樓影或樹蔭里,便嫌單衣太保地面如此,地下卻又不同。巴黎的地車比紐約、倫敦、馬德里的都好,卻相當悶熱,令人穿不住毛衣。所以地上地下,穿穿脫脫,也頗麻煩。七月在巴黎的街上,行人的衣裝,從少女的背心短褲到老嫗的厚大衣,四季都有。七月在巴黎,幾乎天天都是晴天,有時一連數(shù)日碧空無云,入夜后天也不黑下來,只變得深洞洞的暗藍。巴黎附近無山,城中少見高樓,城北的蒙馬特也只是一個矮丘,太陽要到九點半才落到地平線上,更顯得晝長夜短,有用不完的下午。不過晴天也會突來霹靂: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那天上午,密特朗總統(tǒng)在香熱里榭大道主持閱兵盛典,就忽來一陣大雨,淋得總統(tǒng)和軍樂隊狼狽不堪。電視的觀眾看得見雨氣之中,樂隊長的指揮杖竟失手落地,連忙俯身拾起。

法國北部及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氣候卻有變化。巴黎北行一小時至盧昂,就覺得冷些;西南行二小時至露娃河中流,氣候就暖得多,下午竟頗燠熱,不過入夜就涼下來,星月異常皎潔。

再往南行入西班牙,氣候就變得干暖。馬德里在高臺地的中央,七月的午間并不悶熱,入夜甚至得穿毛衣。我在南部安達露西亞地區(qū)及陽光海岸開車,一路又干又熱,枯黃的草原,干燥的石堆,大地像一塊烙餅,攤在酷藍的天穹之下,路旁的草叢常因干燥而起火,勢頗驚人?墒悄鞘歉蔁幔⒉涣钊顺龊,和臺灣的濕悶不同。

英國則趨于另一極端,顯得陰濕,氣溫也低。我在倫敦的河堤區(qū)住了三天,一直是陰天,下著間歇的毛毛雨。即使破曉時露一下朝暾,早餐后天色就陰沉下來了。我想英國人的靈魂都是雨蕈,撐開來就是一把黑桑與我存走過滑鐵盧橋,七月的河風吹來,水氣陰陰,令人打一個寒噤,把毛衣的翻領(lǐng)拉起,真有點魂斷藍橋的意味了。我們開車北行,一路上經(jīng)過塔尖如夢的牛津,城樓似幻的勒德洛,古橋野渡的蔡斯特,雨云始終罩在車頂,雨點在車窗上也未干過,消魂遠游之情,不讓陸游之過劍門。進入肯布瑞亞的湖區(qū)之后,遍地江湖,滿空云雨,偶見天邊綻出一角薄藍,立刻便有更多的灰云挾雨遮掩過來。真要怪華茲華斯的詩魂小氣,不肯讓我一窺他詩中的晴美湖光。從我一夕投宿的鷹頭小店棧樓窗望出去,沿湖一帶,樹樹含雨,山山帶云,很想告訴格拉斯米教堂墓地里的詩翁,我國古代有一片云夢大澤,也出過一位水氣逼人的詩宗。

2、《猛虎和薔薇》

英國當代詩人西格夫里·薩松曾寫過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強把它譯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如果一行詩句可以代表一種詩派(有一本英國文學 史曾舉柯立治“忽必烈汗”中的三行詩句:“好一處蠻荒的所在!如此的圣潔、鬼怪,像在那殘月之下,有一個女人在哭她幽冥的歡愛1為浪漫詩派的代表),我就愿舉這行詩為象征詩派藝術(shù)的代表。每次念及,我不禁想起法國現(xiàn)代畫家昂利·盧梭的杰作“沉睡的吉普賽人”。假使盧梭當日所畫的不是雄獅逼視著夢中的浪子,而是猛虎在細嗅含苞的薔薇,我相信,這幅畫同樣會成為杰作。借乎盧梭逝世,而薩松尚未成名。

我說這行詩是象征詩派的代表,因為它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xiàn)出許多哲學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xiàn)出人性里兩種相對的本質(zhì),但同時更表現(xiàn)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zhì)的調(diào)和。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nèi)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細嗅”剛剛象征著兩者的關(guān)系,兩者的調(diào)和與統(tǒng)

原來人性含有兩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蒼鷹,如飛瀑,如怒馬;其一如夜鶯,如靜池,如馴羊。所謂雄偉和秀美,所謂外向和內(nèi)向,所謂戲劇型的和圖畫型的,所謂戴奧尼蘇斯藝術(shù)和阿波羅藝術(shù),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所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和“大江東去”,一句話,姚姬傳所謂的陽剛和陰柔,都無非是這兩種氣質(zhì)的注腳。兩者粗看若相反,實則乃相成。實際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兼有這兩種氣質(zhì),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東坡有幕上,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他顯然因此種陽剛和陰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實東坡之詞何嘗都是“大江東去”?“笑漸不聞聲漸杳,多情卻被無情惱”;“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這些詞句,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曼聲低唱吧?而柳永的詞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以及“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機高舉!庇质呛蔚染辰纾【褪菚燥L殘月的上半闋那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誰能說它竟是陰柔?他如王維以清淡勝,卻寫過“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詩句;辛棄疾以沉雄勝,卻寫過“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的詞句。再如浪漫詩人濟慈和雪萊,無疑地都是陰柔的了?墒乔鍑实囊国L也曾唱過:“或是像精壯的科德慈,怒著鷹眼,凝視在太平洋上!本褪窃谀顷幦岬搅藰O點的“夜鶯曲”里,也還有這樣的句子 !巴瑯拥母杪晻r!宰×松窆值拈L窗——那荒僻妖土的長窗——俯臨在驚險的海上!敝劣谀侵辉迫,他那“西風歌”里所蘊藏的力量,簡直是排山倒海,雷霆萬鈞!還有那一首十四行詩“阿西曼地亞斯”除了表現(xiàn)藝術(shù)不朽的思想不說,只其氣象之偉大,魄力之雄渾,已可匹敵太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也就是因為人性里面,多多少少地含有這相對的兩種氣質(zhì),許多人才能夠欣賞 和自己氣質(zhì)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國,華茲華斯欣賞密爾頓;拜倫欣賞頂普呂夏綠蒂·白朗戴欣賞薩克瑞;史哥德欣賞簡·奧斯;史云朋欣賞蘭道;蘭道欣賞白朗寧。在我國,辛棄疾欣賞李清照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時為什么我們提起一個人,就覺得他是陽剛,而提起另一個人,又覺得他是陰柔呢?這是因為備人心里的猛虎和薔薇所成的形勢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幾朵薔薇免不了猛虎的踐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園,園中的猛虎不免給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氣質(zhì)近于陽剛,而后者氣質(zhì)近于陰柔。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所以霸王有時悲歌,弱女有時殺賊;梅村,子山晚作悲涼,薩松在第一次大戰(zhàn)后出版了低調(diào)的“心旅”。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人生 原是戰(zhàn)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腳跟,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創(chuàng)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業(yè);涵蔓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懷,才能做到孟郊所謂的一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0同時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體貼入微;有薔薇才能看到蒼蠅控腳,蜘蛛吐絲,才能聽到暮色潛動,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人性的國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應(yīng)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yīng)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1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xiàn)的深思!蓖暾娜松鷳(yīng)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人一樣的復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余光中,當代臺灣詩人與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進入廈門大學外文系時開始發(fā)表新詩,1949年5月到達臺灣入臺大外文系,畢業(yè)后進入軍界。退役后進修碩士學位,并從事編輯與教學工作。其人“左手為詩,右手為文”,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繆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還有評論集《掌上雨》(1967)。

3
余光中的散文有:

·書災(zāi)

猛虎和薔

逍遙游

四月,在古

地圖

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

下游的

食花的怪客

伐桂的前夕

丹佛城

山盟

聽聽那冷雨

朋友四型

幽默的境界

不朽,是一堆頑石?

花鳥

尺素寸心

秦瓊賣馬

我的四個假想敵

開卷如開芝麻門

記憶簾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F(xiàn)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4
余光中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

作品集:《余光中經(jīng)典》《鄉(xiāng)愁》《石器時代》《歌》《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在冷戰(zhàn)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余光中詩選(1949-1981)》《隔水觀音》《紫荊賦》《夢與地理》《安石榴》《五行無阻》《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高樓對!贰杜荷瘛贰
5
余光中的著名散文有:

手的繆思文1963   《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遙游》,文星,1965。   《望鄉(xiāng)的牧神》,純文學,1968。   《焚鶴人》,純文學,1972。   《聽聽那冷雨》,純文學,1974。   《青青邊愁》,純文學,1977。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純文學,1981。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洪范,1987。   《憑一張地圖》,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從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藍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連環(huán)妙計》,上海文藝,1999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6
《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