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定陵博物館的問答
發(fā)布于:2020-08-26 23:32
瀏覽了 61次
1
2
定物館定陵博物館為遺址性博物館,位于北京以北40公里處大峪山腳下,定于明萬歷十二年-萬歷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為明萬歷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中文名稱定陵博物館
類 別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地 點北京以北40公大峪山腳下竣工時間明萬歷十二年-萬歷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1956年開始發(fā)掘定陵,1957年打開地下宮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館,郭沫若同志題寫?zhàn)^名“定陵博物館”,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定陵建筑精巧雄偉,為中國歷代皇陵之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瑰寶,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3
1956年務院批準,開始發(fā)掘定陵,1957開地下宮殿,出土文物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館,郭沫若同志題寫?zhàn)^名“定陵博物館”,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定陵建筑精巧雄偉,為中國歷代皇陵之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瑰寶,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萬歷帝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萬歷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當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經(jīng)濟出現(xiàn)繁榮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萬歷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shù)百萬游客來到這里,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考古計劃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這就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定陵。明代的永樂皇帝朱棣親選陵址,并起名天壽山。從此,包括朱棣在內(nèi),總計有13代明朝皇帝于此修建了陵墓,整個陵區(qū)居然比當時明朝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的總體布局就像一棵大樹,每個陵墓如同是樹枝,大樹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jīng)之路。神道兩邊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國的主宰。按照中國古代皇陵的陵寢制度,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墻,城墻內(nèi)的宮殿也嚴格地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個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個明樓。明樓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樓后是皇帝的墳墓。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準。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動在1956年春開始了……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這個計劃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在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guī)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diào)查工作進展得并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jīng)多方調(diào)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歷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一處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探溝剛剛挖到1米多深,就在寶城內(nèi)側(cè)的墻壁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砌在墻里的石條,擦去石條上的泥土,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隧道門”。十幾天后,考古人員在城墻的下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券門,同時在探溝的兩側(cè)發(fā)現(xiàn)了兩道磚墻,兩墻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qū)毘堑纳钐,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為減輕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xù)第一條探溝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了第二條探溝。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隧道磚墻也奇怪地消失了。進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機。一天,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墻稱為“金剛墻”,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考古隊在通向?qū)氻斨行牡姆较蜷_挖了第三條探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墻——金剛墻。在金剛墻上,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萬歷皇帝入葬時的入口。中國古書上記載,許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都在墳墓中設有復雜的暗器機關(guān),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疑慮與擔心在考古挖掘人員中蔓延……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的位置。白萬玉是考古隊中最富有經(jīng)驗的考古專家,也是現(xiàn)場的實際指揮者,在打開金剛墻時白萬玉也很擔心會有意外發(fā)生。為了保障安全,考古隊決定先把梯形開口最上面的幾層磚拆下,金剛墻很快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經(jīng)過謹慎的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一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專家龐中威下去。龐中威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給我在腰上拴了一條大麻繩,然后我背著一個手電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彎著腰,躬著身,精神特別集中,心里也很緊張。”等他出來以后大家才松了口氣。之后又有幾個人跳了進去,借助手電筒和馬燈,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墻。墻磚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鑿而成的地宮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面前。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脊抨爢T最先進入地宮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jīng)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脊抨爢T穿過前殿進入中殿,擺放在中殿內(nèi)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座椅前面是用來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萬年燈。仿照紫禁城中的東西六宮,定陵地宮的左右有兩個配殿。配殿通過狹窄的甬道與主殿相連。這里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蕩蕩的棺床顯示這里沒有被真正使用過。考古人員繼續(xù)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后殿,對應于紫禁城中的皇宮,后殿相當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已經(jīng)知道定陵是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宮內(nèi)三口棺槨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萬歷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長的帝王生涯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在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還有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1572年,年僅10歲的萬歷繼承皇位。萬歷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于是萬歷必須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儒家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朝政時,又處處受到大臣的牽制。壓抑的宮廷生活,只有聰明伶俐的鄭貴妃給萬歷帶來唯一的樂趣。萬歷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生的兒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萬歷無力改變,便采取了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對抗。萬歷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隱居在紫禁城的后宮,最后20年,他幾乎拒絕和所有的大臣見面,國家政務陷于癱瘓。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白銀800多萬兩。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歷最后一次親自到這里視察,然后默然返回北京。1620年,萬歷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時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遷來合葬。鄭貴妃于10年后死去,她被大臣們看作是給國家?guī)淼溁嫉呐,最終未能獲得入葬定陵的權(quán)利。萬歷終于沒能與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lián)想起萬歷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精心的準備后,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歷的棺槨。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打開棺材以后,人們看見它凸凹不平,上面蓋著一層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脊湃藛T開始對棺槨內(nèi)的文物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歷的尸體,尸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干枯的骨架。地宮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shù)都是萬歷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隨葬品里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fā)現(xiàn)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發(fā)的金線,經(jīng)非常復雜的工藝才能制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yè)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制作工藝。定陵中還發(fā)現(xiàn)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出土的袞服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jù)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復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才全部完成。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nèi)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
4
我有一個中國十三陵定陵博物紀念幣哦
5
中國十三陵定陵博物館紀念章24K鍍金,國內(nèi)藝術(shù)品市場上見到過,一般在300元左右。
6
一、金絲翼善冠
出自側(cè)的一個圓盒內(nèi)。冠重826克24厘米,直徑17.5厘米。此冠雖屬于皇帝常服,但制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于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有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后山與折角也全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后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采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采用傳統(tǒng)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制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制成。然后碼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復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跡。這樣絕妙的技藝的確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二、鳳冠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fā)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四頂鳳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shù)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六龍三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制成。其中,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cè)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制作的如意云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三龍之前,中層為三只翠鳳。鳳形均作展翅飛翔之狀,口中所銜珠寶滴稍短。其余三龍則裝飾在冠后中層位置,也均作飛騰姿態(tài)。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云、翠葉。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云、翠葉和珠花,并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由于龍鳳珠花及博鬢均左右對稱而設,而龍鳳又姿態(tài)生動,珠寶金翠色澤艷麗,光彩照人,使得鳳冠給人端莊而不板滯,絢麗而又和諧的藝術(shù)感受,皇后母儀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xiàn)。三、袞服袞服,簡稱“袞”,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萬歷袞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繡三件,緙絲二件。它們均飾十二章圖案,即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團龍左右兩肩各一、前后身各三、左右兩側(cè)各二。日、月亦分布在兩肩,星辰、山分布于后,華蟲飾于兩袖,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別飾于前后襟的團龍兩側(cè)。據(jù)載,十二章圖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為天子禮服上的裝飾。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鎮(zhèn)重之意。龍,變化無方,取其神。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為宗廟祭器,繪虎、 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彝繪虎,是取其嚴猛,繪 (一種長尾猴),是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yǎng)人。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又有一說,按八卦方位,白為西方之色,黑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為八卦中的乾位,乾為天、為陽,故象征剛健能斷。黻形為“ ”,一說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說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這十二間圖案,雖然古人釋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權(quán)的政治意義。定陵出土的五件袞服,織造之精不同凡響。以緙絲袞服為例,此種工藝起源于漢魏時期,織造時不用大型織機,而是采用通經(jīng)斷緯、小梭挖織的技術(shù),故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所用織造材料尤為珍貴。特別是大量地采用赤圓金織緯,是歷代緙絲織物中極少見的。而大面積地采用孔雀羽絨制龍紋,則使袞服金翠相映生輝,倍顯華麗。此外,袞服還用了藍、紅、綠、黃等28種彩絨。其中經(jīng)線全為強捻絲線。每厘米的地子用22根;緯線全為不加捻的彩絨。每厘米多達100根。經(jīng)過這樣的色彩搭配和工藝處理,袞服的色澤更加富麗堂皇、莊重大方,從而達到了藝術(shù)形式與思想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四、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后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lǐng)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lǐng)女夾衣”是兩件難得的刺繡藝術(shù)精品和藝術(shù)瑰寶。這兩件百子衣,均方領(lǐng),對開襟。從圖案的設計看,所繡百子畫面精彩生動。各組畫面上的童子從1至6人數(shù)不等,共組成40余個場面。每個場面兒童的嬉戲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戲金魚,有的練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樹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風箏、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書先生處罰弟子,有的學武松打虎姿態(tài)揪打花貓……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外,兩衣的前后襟及兩袖還以金線繡有九龍,其姿態(tài)有升、有行、有坐,富于變化,體現(xiàn)出了明代宮廷藝術(shù)中龍的造型特點。百子圖案之間,則點綴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錠、銀錠、方勝、古錢、寶珠、犀角、珊瑚、如意等雜寶圖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個圖案變化多彩,寓意著皇家子孫萬代、多福多壽。衣料的配色尤見匠心獨運。整體色調(diào)以正色為主,在朱紅色的地上配以棗紅、水紅、粉紅、普藍、藏青、淺藍、月白、艾綠、黃綠、茶綠、孔雀綠、中黃、宮黃、駝黃、山茶黃、駝灰、淺褐、牙白等不同色調(diào),取得了金彩奪目的藝術(shù)效果。從兩衣的刺繡技術(shù)上看,其針法的運用,包括有穿絲針、搶針、網(wǎng)繡、鋪針、平金、斜纏、盤金、松針、打籽、扎針、擻和針等11種,豐富多變的針法大大加強了刺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五、金蓋金托玉碗出自萬歷帝棺內(nèi)西端北側(cè),白玉制成。敞口,弧腹,圈足。玉質(zhì)細膩、瑩潤,潔白無瑕。鏤空金蓋,弧面形,短沿外折,從沿到頂呈階梯狀分作三層,頂部飾一蓮花形鈕,連云紋圓鈕座,鈕中心嵌紅寶石一塊。沿上淺刻連云紋一周,蓋面以鏤空云紋為地,下層飾三龍趕珠,中層及上層各飾二龍趕珠紋。龍姿矯健優(yōu)美,作騰空飛躍狀。金托盤,沿邊外卷,淺弧腹,平底,底部正中由外壁向內(nèi)壓出一圈足形碗托。盤腹內(nèi)壁刻八組整齊的云紋圖案,盤底為沙地,刻二龍趕珠及云紋,正中碗托內(nèi)刻云紋,托外飾浮雕式連云紋一周。碗高7厘米、直徑15.2厘米、圈足徑5.9厘米,重337.5克。蓋高8.5厘米、口徑15.7厘米,重148克。托高1.6厘米、口徑20.3厘米、底徑16.7厘米,重325克。
7
三陵定陵(7張) 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天壽山,定陵是以明十三陵營建的第陵墓而建的遺址博物館。明十三陵是明朝自遷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處。十三座陵寢構(gòu)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為陵,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薄。明十三陵從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營建長陵始建,到清朝順治初年營建思陵時止,筑陵時間長達二百余年。各陵名稱以營建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樓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樓內(nèi)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fā)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座有計劃發(fā)掘的帝王陵墓。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nèi)無梁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里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http://baike.baidu.com/view/76897.htm